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张凯凯 记者 王湛)古有“凿壁偷光”,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匡衡借助邻家的灯光满足了自己学习的需求。
如今,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不必再为光明担忧的时代,却有那么一群人,依旧为了“借光”而辛劳着。
这群人来自浙江省能源集团,在如今火力发电收益下降、产能过剩、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的背景下,他们将目光从火力发电上挪开,聚焦在了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上。
“绿色电源”的井喷之势
浙能长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是浙能集团的三级子公司,主要负责浙能长兴地面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坐落在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去年年底动工的它,现已投产发电三个月,为整个浙江省带来了1800多万度的清洁能源。
这座新建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79兆瓦,是今年浙江省投产的地面光伏电站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但却不是浙江省能源集团在光伏发电项目中做的第一个尝试。2016年投产的浙能松阳地面光伏发电站,是浙江省能源集团在光伏发电上迈出的第一步。2016年至2017年这短短的两年内,以松阳为首的“绿色电源”们以井喷之势迅速增长。
“2015年前,浙江省能源集团没有成规模投产的光伏电站。”浙能集团建设管理部专工钱和平感慨于浙能集团光伏发电的发展之快,“2016年,三个在建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投产,60兆瓦的装机容量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今年上半年,新增的九个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有195兆瓦光伏机组投入运行,是前一年的三倍之多。”
提高绿色能源在发电总量的比重,是未来能源产业的必然之势。浙江省水利水电投资集团总经理吴荣辉告诉记者,当前,燃煤电厂的产能已经过剩,发展清洁能源势在必行,且随着“特高压”技术的成熟,“西电东送”的廉价清洁电能也对能源市场造成了冲击。内外双重压力下,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既是为了浙能集团自身的发展,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
浙能集团光伏发电项目年均提供2.5亿度电,节约6.6亿吨标准煤,减少13.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1050吨二氧化硫以及360吨氮氧化物的排放……在钱和平提供的材料上,几个数据赫然在目。浙能集团正通过各项成果,努力证明着自己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
光伏发电打开共赢局面
乘车沿着山路爬坡,约4米宽的山路两旁,掠过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草木葱茏的仙山湖湿地公园,排列整齐的景观苗圃,杂草丛生的荒地,还有荒地上军队般挺立的光伏电板。
“浙能长兴地面光伏电站占地约2600亩,外围40公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架起了235821片光伏面板。”浙能长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文清这样告诉记者。一提到这片自己付出了无数心血的土地,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方方面面如数家珍。
令人惊叹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协调的困难与交涉的艰辛。
“整个项目的实施一波三折。”袁文清告诉记者,“从2016年底施工开始到6月末结束,广大建设者奋战在工地上,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联系,解决政策处理上的事宜,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甚至连孩子发水痘都顾不上照顾。”
几经波折,在浙能集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项目于4月7日重启复工,但距离项目正式投产的时间只剩下两个多月。“抢进度、攻难关,问题来一个解决一个。”就算在建设的关键时期,整个长兴新能源公司也只有13名员工,管理着600多名施工人员。他们以厂为家,像钉子一样钉在项目工地上,稳扎稳打,最后奇迹般地将项目如期投产。
“说真的,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能缺少。”谈起那两个半月的施工作业,袁文清感慨良多,“看了六月的天气预报后,我们曾经一度以为没法按时完工——30天内竟然有20多天的阴雨天气,要是这样,整个月都要荒废掉了。”袁文清顿了顿, “但后来天公作美,整个六月下雨的日子并不多,我们才能按时将工程完成。”
“其实,项目最后能真正落实,还是因为新能源原本就是‘共赢’的。”浙能长兴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励钧达告诉记者,光伏发电于集团能够带来效益,能拉动地方政府GDP,带动百姓就业,对环境又没污染,同时还能利用闲置土地,何乐不为?
[记者手记]
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会有的。这句话放在浙能长兴地面光伏电站也依旧适用,只不过,对象变成了“空间”。
“整个光伏电站设计之初,规划的装机容量是79兆瓦,但经过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实际可以达到85兆瓦。”曾经为了这片土地奔波许久的励钧达,自然明白每一方土地的来之不易。在已经投产的三个月里,他不断巡视,见缝插针,打算将这2600亩土地彻彻底底利用起来。
“无需任何成本就能增加的产能,浪费掉岂不可惜?”
为了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农光互补”的模式也被开发出来。励钧达说,长兴光伏电站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了农业开发需要。支撑光伏电板的管桩均采用PC管桩,不破坏耕作层;所有光伏组件的最低点离地高度大于2米,不减少农业种植空间;所有电缆下埋于地面,不影响耕作操作;全场铺设管网,不降低灌溉水平。建造发电站,同时也是在开垦这片荒坡。
“这个夏天,我们试种的西瓜获得了大丰收,200亩地上收获了西瓜5000余个。”励钧达介绍说。
入秋,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砖红色土壤上均匀覆盖的绿色番薯叶,与进入光伏电站前所见的枯黄野草一比,衰败和繁盛的反差竟如此明显。袁文清介绍道,这片种植番薯的土地一直延伸到一公里开外。“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引进专业的农业公司,来种植中草药之类具有高附加值的作物。”
一日日见证着这片土地在自己的手中从荒芜变得生机焕发,袁文清心中充满成就感,也铆足了干劲。
“我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就完成这2600亩地的开垦,接着在池塘里养上鱼,把道路修缮一下。”山路旁的池塘波光粼粼,而不久的将来,那鱼群竞相跳跃的场景,仿佛已然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