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煤山上种起生态草莓。记者 胡元勇 摄
浙江在线1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梁国瑞 王庆丽 胡元勇)寒冬时节,太行山上草木凋零、一片萧瑟。记者来到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城东的孤山,眼前的华北奕丰生态园却展露着别样生机:苗圃内,浓密的树苗连绵成片;养殖园里,散养的鸡羊分区觅食;坡地上,花卉、蔬菜大棚一字排开……
看着这个占地1.3万亩的生态园,盂县石店煤业党委书记赵建铭分外自豪:“脚下这片地,是我们公司的采煤工作面。搁6年前,这儿还是座荒山,荆棘遍地,到处是沉陷区;现在,这里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区。”
一座被采空的煤矿、一片“失血”多年的土地,如何孕育出绿色希望?行走在太行山上,一个“由黑变绿”的煤业转型故事逐渐清晰起来。
盂县所在的阳泉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全国三大铝矾土生产基地之一,曾因资源开发带来的繁荣而被誉为山西的“小上海”。但资源依赖严重、产业过于单一,也给当地经济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尤其是近几年,资源枯竭、市场不振,让阳泉吃尽了苦头。”阳泉市经信委副调研员阎晓鹏说。
2009年,石店煤业正经历这种煎熬。那一年,公司计划完成利润4000万元,实际却亏损3000多万元。更严峻的是,产能急剧压缩后,先后有1200多名工人回家待岗。
“转型这条路,是被逼出来的。”赵建铭说。2010年冬,盂县开始大规模林业建设,作为全县最大的国企,石店煤业需承担1万亩荒山绿化造林任务。
正是这场采煤沉陷区里的“垦荒”行动,让石店人嗅到了商机。“一棵树苗从种植到出圃,利润不比采煤差!”赵建铭说,公司专门从待岗职工中挑了780多人,组建金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自己育苗自己种。到2011年8月,盂县城东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几年下来,当初10元一棵买来的树苗,已经亭亭如盖,每棵价值近500元。
有了这1万亩苗圃基地,石店煤业在2012年投资组建新公司,建设华北奕丰生态园。这几年,公司先后投资3亿元,建起10000亩苗圃基地、10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1000亩鲜果采摘园、200亩花卉种植观赏基地、30万只(头)的禽畜养殖基地,以及农业科技观光园、花卉智能温室、圣仙乐生态大酒店。
从地下挖煤,到地上植树,石店煤业的生态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2016年,奕丰生态园二期工程全面开工。“目前已建成了钓鱼台、游乐场、滑草场、植物迷宫、跑马场、采摘园等景点,正在建设人工湖、奕丰花海、足球场、游泳馆等休闲旅游项目,准备打造一条生态旅游观光线路,今年5月1日全部开始运行。”指着墙上的效果图,赵建铭向我们描绘着生态园的未来,“到时候,生态园每年可创造利润3500万元,这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石店!”
岁末年初,工人们忙着在生态园新平整出的土地上,搭起一个个3D全息投影灯,提前为元宵灯会做准备。他们说,2017年国庆,生态园曾办过一场忠义文化彩灯美食节,几天时间就吸引了21万名游客前来,“整个盂县的路都堵上了,全园收入达到580万元。”
另一个直观的转变,更为石店人津津乐道:“以前大家都不敢穿白衬衫,因为出趟门就会一身黑;现在,整个企业由黑变绿,大家的衣服也更加艳丽多彩。”
煤越挖越少,树越种越高。尝过“生态饭”甜头的石店人,如今已在满目绿色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记者走笔
煤越挖越少 树越种越高
“煤越挖越少,树越种越高。”在山西采访期间,这是最令记者动容的一句话。短短十个字,是一个资源大省对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凝结着当地人艰难转型后的真切感悟。
山西是资源大省,大同、阳泉等“煤都”“煤城”,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里曾风光无限。但靠着资源谋发展,无异于吃老本,总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我们走访的石店煤业,面临的正是这种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但是,从挖煤到种树,这种转变对于吃惯了资源饭的人来说,显得尤为艰难。
石店煤业党委书记赵建铭仍然记得当时的场景:2010年,企业组织近800名待岗职工上山植树造林时,“很多人接受不了,既受不了荒山织绿的风餐露宿,更转不过观念,放不下国企员工的架子。”
然而,亲历过阵痛、尝过生态甜头后,由此得到的感悟也会异常深刻。如今,在石店这个繁荣了60年的老矿上,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从事与煤无关的产业,种树育苗、培植花卉,甚至开发生态产品、从事旅游行业,他们反复表达着这样的观点:挖煤矿是吃子孙饭,搞生态是造子孙福。
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是最宝贵的财富。亿万年前,成片的密林绿植埋入地下,成就了这片土地的富饶矿藏;亿万年后,面对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种下万亩林木,再造一片绿水青山。
这是冬日太行山上最美的风景。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把人与自然当成生命共同体,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我们一定能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