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建设有限公司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
浙江在线1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知政 通讯员 林伟建)2018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曙光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作川早早地开着车来到了位于温岭龙门港的旧船厂。眼前一片破败不堪的荒地,在他脑海中却是两年后拔地而起的一座现代化装配式生产基地。“像做了场梦。创办装配式生产基地的计划我已经酝酿了3年,如今终于快变成现实了。”林作川说着掏出手机拍下了旧船厂的样貌。记者问林作川2017年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他高兴地说道:“这些天微信朋友圈不都在晒年度关键词吗,如果给我的2017找个关键词,那就是‘信心’!”
一年减税389万元
林作川的“信心”来源于企业近日发生的一件大事:创办装配式生产基地的计划于上月初尘埃落定,曙光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作为温岭首个本土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基地,它的启动,标志着曙光建设乃至温岭建筑业终于迈出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时间退回到2017年2月15日。林作川在200多名集团职工面前,大声地宣读企业2016年度工作报告:“去年,我们集团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我们一定要以装配式建筑为突破,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中央“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号召下,林作川加速了筹建温岭第一家本土装配式生产基地的计划。
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林作川一有空闲时间就辗转于各地的装配式项目观摩学习。几趟下来,林作川愈发对这种机械化生产的场景着迷。工期缩短、污染降到最低、品质提升等优点让林作川决心一定要把这种先进的高科技建筑生产方式带回温岭。“创办一家装配式生产基地挺不容易,除去前期的土地费用,至少还得几千万元的资金,这么大的投资金额我还是有些担心。”林作川坦言。
恰逢营改增在浙江全面推行一周年的时间点,经过半年的亲身感受,企业逐步从对营改增忐忑中走出来,享受着营改增所带来的政策红利。林作川给记者算了笔账:“我们2017年一年就减税达389.85万元,税负从以前的5%降到了2.4%。如约而至的营改增减税红包也让我们创办装配式工厂计划却越走越有底气!”
降负提升竞争力
“等工厂建成后,曙光便不再是一家传统的建筑类企业了,企业将向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链条延伸。营改增让我们企业的路越走越宽!”林作川的喜悦写在脸上。他所高兴的不仅是工厂能够落地,而是工厂的投建恰好把住了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脉搏,与十九大精神不谋而合。
除了真金白银的直接减税,营改增最显著的优惠效能在于抵扣链条的打通。林作川当着记者的面,在手机上算了一笔账,“企业日常发生的设计费、广告费、运输服务费均纳入了营改增抵扣范围,2017年合计进项抵扣10.04万元。而此次生产基地计划用地800亩,主要以通过司法拍卖获得船厂闲置土地为主。按照第一次流拍的起拍价2068万元测算,预计可抵扣进项税额103.4万元。”
“还不止这些,装配式生产基地落地后,购买装配式配件也可以按照17%的税率享受进项税额抵扣。”林作川笑着告诉记者,相比之前的操作模式,将这块装配式配件生产独立出来,更有利于公司降低整体运行成本,提高公司竞争力。
收获喜悦的同时,企业也收获了信心。“生产基地正好位于港口,方便今后的产品出海。”据林作川透露,企业还打算在今后几年将市场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实在在的减税政策为他们谋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希望,也相信实体经济减税降负的红包还会更多!”林作川充满期待地说。
2017年是我省全面营改增试点一周年。2017年1至11月,我省企业累计减税513.14亿元,税制转换带来的红利正在显现。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将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投资意愿,进一步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28817亿元,同比增长8.6%。
营改增作为一项结构性税制改革措施,最初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直接减税上。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政策溢出效应正在不断扩大,减税降负也为企业创新增添了“底气”,为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