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孙雯)袁枚这首题为《苔》的诗,穿越300年的时光,在2018年新春作了一次“牡丹开”,如果你还不知道它,真还有点不好意思说出口。
从大年初一开始,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联播3天,用流行音乐传唱经典诗词,为观众带来16首动人的经典之声。节目在豆瓣斩获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
3月3日起,《经典咏流传》将于每周六晚8点黄金时段继续播出,除了前3期重新复播,后面还有8期,总共11期。
《苔》便是由《经典咏流传》走红的。与它一起入耳的,还有《明日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墨梅》《登鹳雀楼》《天净沙·秋思》《将进酒》《枉凝眉》《木兰诗》等诗词,它们被重新演绎,以全新的方式咏唱。
不得不说,这档节目,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方式,和诗以歌,找到与年轻人情绪共振的渠道。
将诗词唱出来,恰恰是回归了诗词本性——“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个大众已烂熟于心的故事不必再说了。《经典咏流传》中,有《登鹳雀楼》,不如先说一则它的作者王之涣的轶闻。
“旗亭画壁”的典故,载于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
开元中期,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某天,天降小雪,三人共来旗亭共饮,诗人同游,总免不了要比试一番。
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4位著名歌伎也在此会宴歌咏。王昌龄便提议,歌伎唱谁的诗,谁便在墙壁上做一记号,记号最多的,诗名更胜一筹。
第一个歌伎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王昌龄与高适各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
王之涣却认为,普通歌伎不足炫耀,应该看那位最好的歌伎唱了谁的诗。王之涣的自信了然于胸,他说,如果最好的歌伎唱的不是自己的诗,他就终身不与王昌龄与高适二人争衡了。等那歌伎唱开喉,果然是王之涣之诗。
这段典故,是为了说王之涣诗名之盛,但它同时也验证着诗词以歌咏的方式流传。
诗与音乐,自古不可分割。古人的诗题中往往有“口占”二字,正是反复吟咏所得,而后记录。
古人吟诵,不同于今天,虽然仍有研究与普及者不遗余力来推广从传统中继承来的“唱诗”的方式,但是,不可否认,对于大众而言,以这样的方式去接近古诗词并不可行。
那么,选用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音符与节奏,同时又能体现古诗词气质的演绎方式,才是这个时代的“新声”。
《三字经》,王力宏以国际流行音乐方式演绎中国经典;《墨梅》,谭维维以流行唱法,又融入琵琶、古筝、戏曲等中国元素;《登鹳雀楼》,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中西合璧,还在歌词中加了许渊冲翻译的英文版本;《苔》,正是在袁枚原诗基础上,加入歌者置身当下的感悟……
《经典咏流传》化诗为歌的作品,被加入了诸多新元素,它会破坏或提升经典本来的韵味,这就要看创作者的功力了。
就诗词而言,其实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不乏大众化的群体参与。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新书《唐诗简史》的序言中提到,李白的《静夜思》,他所见过的就有八九个版本之多,还有人说找到了五十多种。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诗歌的流传过程中,全民都参与了作品的再创作。根据版本学研究的成果,李白原诗应为‘床前看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现在流行的版本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说,这样的改变,更好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将母语表现力强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经典之用,是可以融入血脉,伴随个体与民族的成长。它可以为一个人群提供滋养,让有共同文化基因的灵魂,在瞬间被激活,与周遭的历史、自然、社会、文化实现共振。
万事俱变,但经典文化中的“共同情感”从未改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它会中断。如果有机会又有恰当的方式去唤醒它,那么,文化所照亮的不仅仅是人生,还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助力。
这两年,文化类综艺节目一直很火,就诗词类而言,从“背下来”到“唱出来”,有创造性的演绎,节目在更新,受众的审美水准也在提高,也说明古诗词的价值从未远去,它焕发着立足当下的精神意味。
2018年1月,《经典咏流传》的嘉宾之一康震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说,中国古典诗词一个最大的功能是,把你想要说的千言万语,都凝练在让你可以听懂却写不出来但又确实很有意境的句式当中。
“等你的孩子长大了,要表达他对爱侣缠绵的情意时,如果只能说——我爱你,我恨你,我讨厌你!太单一了。所以,当他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时,我想每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会感觉到他不仅是一个有情意的人,也是有着丰厚内蕴的人。”
生活需要美化,人的情感需要美化,人性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丰富起来。如果一档节目可以让人摒弃一些粗鄙,走向美与丰厚,美好无匹也极具挑战。
因此,我们由衷致敬那些推动经典传承的老先生,那些掌握现代媒介又富有创意的年轻人,那些歌者,以及每一个如苔、却热爱生活的人。他们不仅在节目中,也在节目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