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坎头村公园一景。浙江在线记者 董旭明 魏志阳 摄
春晖映大地,尺笺暖人心。
四明湖畔,生机勃勃。和煦的阳光光彩夺目,温暖着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群众的心坎。时间尽管过去了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老区人民带来的喜悦之情,仍然荡漾在大家的心间,舒展在人们的脸上。
红村蝶变,老区逢春。近日,记者在横坎头村蹲点,探访这个让总书记牵挂的红村,这些年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足迹。
不忘总书记的嘱托 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018年2月习近平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
溪水湍急,松柏苍翠。
横坎头村东面,一幢老式木结构楼房的门楣上,挂着由王芳同志题写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额匾。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馆内陈列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诉说着那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勇抗敌、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历史。
尽管岁月更迭,老区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如今,横坎头村的党员干部依旧冲锋在前,带领老区百姓致富增收、振兴乡村。”村党委书记张志灿告诉记者。
夜半时分,记者来到村民黄中先家的两层小楼。黄中先拉开卧室抽屉,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红纸——村里给每一户村民印发的总书记回信。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饱含深情地背诵着: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
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过硬的党员队伍。村庄整治时,村党委委员石晓光对补偿条款不讨价还价,带头拆了两间祖宅;村里为公厕选址时,有党员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建议将公厕建在自己家旁……
不单党员如此,红色基因流淌在每一个老区百姓的血液里。作为“三老”人员的后代,村民黄志尧听着革命故事长大,也努力成为群众的表率。2004年,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启动搬迁修缮。当时住在旧址附近的黄志尧二话不说,不仅自己带头签约、搬离,还帮着村干部一起动员其他住户。
党员干部要做好发展的开路人。党员夏再龙指着他家的一张沙发告诉记者,当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他家探望,就是坐在这张沙发上。令人难忘的是,习近平握着他的手要求老区党员干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让老区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受到鼓舞和激励,当时已到不惑之年的夏再龙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第二年,他辞去杭城某机关单位处级干部的岗位,毅然回乡创业。
“那时,横坎头村的交通条件并不好,单单货物的运输成本就要比外面高出三成多。”夏再龙说,他的想法是,让企业扎根在老区,将发展成果与老区百姓共享。如今他的工厂里,当地用工达130多人,平均年薪6万多元。夏再龙悄悄告诉记者,往后每年要拿出企业年销售额的5‰,用于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我们老区党员眼中,关系百姓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村里的劳动协管员汪杰峰举例道,前年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时,村里的老人褚朗月迟迟没来缴费。他上门找了几趟都无果,多方打听才得知老人搬去了镇上的一个小区,可具体住址没人知晓。于是,他赶到那个小区,花了3天时间一户户敲门找寻,终于找到了老人,交上了保险。
践行总书记的教诲 带领老区百姓致富
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
——2003年1月习近平在四明山革命老区考察时的讲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的一句话。张志灿一直铭记在心。
走在横坎头的乡间小路上,目之所及有不少樱桃树。村民们喜欢将樱桃称为“红果”,因为它长在红村,也因为它为村民带来了红红火火的日子。许多村干部说,这条致富路还是习总书记为大家指引的。
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相对滞后的农业是短板。张志灿担任村党委书记后,按总书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的要求,从村里的几株长势喜人的樱桃树上看到了商机。他请来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横坎头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种植樱桃树,于是便动员村民一起种。可没想到,任他磨破嘴皮,村民就是说啥也不敢种,都怕种不好折了本。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想到这一点,张志灿和村干部们一商量,决定由村集体带头示范。2003年,村集体流转了100多亩土地,投资15万元,种下一大批樱桃树苗。
秋去春来,樱桃树开始挂果,引来了不少游客。于是村民们也跃跃欲试,这时村里又将价值10万元的树苗免费发给村民,并请来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农科院的专家指导。短短几年,横坎头的1000多亩农田有八成种上了樱桃树,好的樱桃园亩产效益达3万多元。
横坎头效益农业的“星星之火”已然燎原,辐射周边。看到横坎头的采摘游红红火火,邻村村民汪国武也流转了数百亩土地,办起家庭农场,发展樱桃、猕猴桃、蓝莓等水果采摘游,还将农产品加工成果酒。如今,梁弄镇已建成总面积1.5万余亩、辐射面积4万亩的宁波市特色小水果产业基地。
做好“农旅融合”大文章,横坎头实现农业“接二连三”。随着这两年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不少村民瞅准了乡村游这一商机。如今,最早一批开办农家乐的村民黄彭勋年收入能达70万元,而此前他在外务工的月收入仅1200元。
“现在的美好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黄彭勋说,这多亏村里的红色旅游和现代农业带来了人气,最忙的时候他一天就要接待50多桌客人。看着黄彭勋生意如此红火,横坎头和周边几个村里的不少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
因地制宜,增收有道。去年,横坎头村村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不足2700元提高到27568元,增长了10倍。
不负总书记的期望 美丽乡村更加红火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2018年2月习近平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
村党委委员邱民波怎么也没想到:短短两周时间,他们给总书记的信就有了回复。收到信的当天下午,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便奔赴横坎头村,及时传达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和省委书记车俊批示精神。
“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见字如面,一封“家书”,倾注着总书记与革命老区人民15年的深情。
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春节后不久,习近平给村里的党员群众回信,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时隔15年,总书记又一次为横坎头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据此,余姚市成立了三个调研组,由市委主要负责人带队,在四明山革命老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其间,调研组走访了横坎头村每一户村民,倾听当地百姓对于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振兴革命老区,余姚决心以更高标准、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来推进。根据调研结果,余姚编制了横坎头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他们把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强化党建引领,传承好红色基因,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
老区的红火日子,少不了红色旅游的添彩增色。“回信中,总书记也点赞了我们的红色旅游,这更坚定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村委会主任成灿林介绍,横坎头村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红色旅游资源。“过去,游客大多只到旧址参观,来村里的少之又少。”
抓住新机遇,把握新形势。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来到横坎头参观。和以往不同,这些客人不再仅仅是看看旧址,也来到村里走走逛逛,大家都想看看总书记关心的革命老区的那些新变化、新气象。
“未来,横坎头村本身也应该成为红色旅游的景点。”张志灿说,他们已请省规划院来制订更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规划,并谋划和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进一步合作,丰富红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建设革命老区样板村,老区人就要有老区人的样子。”反复诵读总书记来信,村民柴百芳颇有感触地说,“现在村里一天少说要来十几波考察团,每个村民的素养和精神面貌都会影响他们对横坎头的印象。往大了说,这直接关系着横坎头的荣誉;往小了说,这也关系着红色旅游的长久兴旺,关系着村民的致富增收。”
除了制订村规民约,横坎头重点组织党员群众对总书记回信开展夜学、自学、集中学。夜学,即通知村民当晚收看当天的新闻联播;自学,则是给每家每户印发总书记回信内容,要求大家熟读;在此基础上,村集体又请来党校老师分批次给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和每户一名代表进行轮训。
游客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看到了商机:46岁的万利君将自家小屋稍加装饰,便开起了临街的小店,卖的是当地特产点心“梁弄大糕”;村口的“阿红早餐店”,老板娘何娟红看着进进出出的游客,心思活泛起来,思忖着办几桌农家菜,招待游客……
红色旅游让老区百姓得实惠,让老区面貌展新颜。在村委会的办公大厅里,墙的正中位置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村干部决心在总书记的指引下,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