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起,浙江的一项改革就备受外界关注——
2018年1月,省政府出台实施《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一个由省长担任组长的高规格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
“亩均论英雄”的使命,是在浙江种出一块块GDP和税收的“高产田”。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都在全球有名的高产田。为什么盯着高产田?因为这背后就是创新力与竞争力的PK。
就在今天上午,浙江举行了全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的会议。涌金君也在现场,见证浙江吹响了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的“集结号”。
涌金君还听说,“亩均效益”将成为园区、开发区、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亩均论英雄”的前世今生
“亩产”,本是一个农业术语,指农产品的产量、种植业的效益。
2006年,柯桥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亩产论英雄”,“亩产”被引进到工业和整个经济评价中。来自基层的探索实践,成为改革的第一个阶段。
改革的第二个阶段,从2013年算起。浙江省政府在海宁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并在2014年向24个县(市、区)推广。
如今,“亩产论英雄”被升级成“亩均论英雄”,改革进入第三阶段。从‘亩产’到‘亩均,一字之差,但对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浙江首创的名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能与地方经济治理的一系列关键词联系起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亩均论英雄”,是一场地方经济治理的深刻变革。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作为全国的经济先发地区,已率先遇到了经济增长的“天花板”,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亩均论英雄”,以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让我省“成长的烦恼”尽快消除,让浙江大地飞出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
为什么要请这5家单位发言
会上,5位“亩均论英雄”的代表——宁波市、德清县、杭州市滨江区、正泰集团和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做了典型发言。
为什么是他们?
在涌金君看来,他们的做法各具特色,探索了“亩均论英雄”的各种可能,非常值得一看。
宁波——
“亩产效益”好不好,大数据拉出来看一看
拉出全省“亩均”成绩单,宁波的表现可圈可点: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37.4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6倍;增37.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2.1个百分点,亩产效益和增速均居全省首位。在全省亩均税收前十强县(市、区)中,宁波占4席。
“亩均论英雄”改革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它的“标尺”,必须科学、精准、公正。
宁波就构建了这样一套评价体系。宁波制定了全省首个取数规范文件,将评价的6项基本指标分解成59项数据,保证了取数的操作性和可靠性。编制了企业综合评价工作手册,设计了评价工作流程图,将整个评价过程分解为12项规定动作。全市统一规划建设了企业“亩产效益”大数据系统,将原来的人工操作变为自动化、智能化的评价和分析展示。
基于此,宁波建成了企业“亩产效益”大数据系统,将评价操作的流程和内容全部“上线”。
去年,宁波将综合评价对象拓展到用地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企业评价1.55万家,实现了“应评尽评”。今年,又将评价对象向3亩以上的规下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等平台载体拓展,明年将完成全部工业企业的评价。
德清——
“标准地”带着亩均税收指标,了解一下
“标准地”,就是带着建设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一系列标准出让建设用地,企业拿地后通过“一窗受理”即可开工,建成投产后按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进行验收。今年,浙江各地新批工业用地30%要按“标准地”制度供地。
德清,就是在全省第一个探索建立了“标准地”制度。目前德清共推出工业、商服、研发总部等各类“标准地”11宗,1200多亩;环评、能评、涉水影响评价三项主要制度性交易成本合计降低95%。
德清的第一招是“标准地+精准化招商”。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地理信息等“亩产效益”优势产业,带着明确的产业、区块、标准选优项目。在深圳开展智能生态城产业综合体项目“标准地”推介,成功吸引了天安骏业、华为技术、第一产业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
德清的第二招是“标准地+低产田提升”。对全县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的企业开展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先期对近200家亩均税收2万元以下的低产企业,通过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对标“标准地”进行提升,全力推动整治收回的土地以及新批工业用地100%以“标准地”出让。
滨江——
第一名的雄心:力争每宗产业用地成就一家上市公司
高新区(滨江),不仅是浙江创新驱动的高地,也是全省“亩均税收”的高地。在全省“亩均论英雄”榜单中排名第一。
根据2017年全省县域“亩均论英雄”绩效分析报告,滨江亩均税收151.8万元、亩均增加值775.6万元、单位能耗增加值18.6万元,均位列全省县(市、区)首位。
亩均全省第一,是滨江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战略的结果。
网络信息技术产业,是滨江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产业选择的同时,这里坚持高标准供地门槛,亩均投入不少于600万元、亩均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亩均税收不低于100万元。对没有达到标准的项目,坚持先孵化再供地,力争每一宗产业用地都能成就一家上市公司。
科技创新产生的高附加值,为亩产效益提供了有效支撑。
正泰集团——
亩均税收400万,有什么秘方?
2017年,正泰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600亿元,旗下上市公司正泰电器,在乐清的生产基地占地307亩,营业收入138亿元,实现亩均税收400万元/亩、全员劳动生产率108.2万元/人·年,同比分别增长7.84%、11.3%。
正泰集团表示,“亩均论英雄”改革,既是新时代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作为中国新能源与电力能源设备制造领军企业的正泰集团,也在会上谈了自身经验。
对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泰成立精益生产研究院,构筑具有正泰特色的“精益智造”生产系统,全面提升“精益智造”水平。到2020年,正泰将在智能制造方面投入11亿元,建设5个数字化车间,自动化装备率从18%提升至50%以上,通过智能化改造减少用工4400人,人均产值提升38%以上,每年实现经济效益约3亿元。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结合浙江省内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注重投资建设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的项目也为正泰增强亩产提供了动力。
加西贝拉——
向创新、集约、绿色要“亩均”
加西贝拉,这个全球单一地区最大的环保、节能、高效冰箱压缩机研发制造企业,向全面创新要“亩均”,向制造方式要“亩均”,向节能减排要“亩均”。
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领衔制定冰箱压缩机国家标准,提升行业话语权,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加西贝拉的产品价格比竞争对手高1-3%。
企业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三个工厂由原规划的5条生产线增加到10条,产能规模由设计的1000万台提升到2800万台。通过“机器换人”,在全面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生产性人员减少5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50%,有力促进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打造绿色工厂,也是加西贝拉提升“亩均”一招秒棋。以年产2000万台环保、节能、小型压缩机为例,每年减少电耗29亿度,相当于节约近2个新安江水电站的年发电量,折合节约标煤36万吨,减少CO2排放97万吨,节省电费15亿元,节省钢材48000吨,节省铜材11000吨。
通过三端发力,2017年度,加西贝拉实现亩均税收36.44万元/亩、亩均增加值181.85万元/亩、单位能耗增加值2.95万元/吨、全员劳动生产率38.09万元/人·年,比2012年分别增长49.4%、37.6%、59.3%和107.1%。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