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期末考试结束,一些家长哭着笑着向老师求“优”
一个“良好” 多重滋味
2018年07月02日 06:06:06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评论员 刘雪松

  期末考试结束,一些家长哭着笑着向老师求“优”。因为来说情的人太多,杭州卖鱼桥小学一位美术老师犯难了,给校长发信息求助。校长就在朋友圈直接把老师的求助信晒了出来。拱墅区教育局长回复——实事求是,该给就给。

  家长面对老师慎重给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出“通融”的请求,理论上属于“无理要求”。老师实事求是,坚持客观评定结果“神圣不可更改”,这个关把得好。但是围观者由此就认为求“优”的家长“很丑”,指责家长连孩子的一个“良好”都承受不起,这也是不客观的。

  不是家长承受不起孩子小学阶段的一个“良好”,而是很多中学不能接受学生学习经历中的哪怕一个“良好”。有家长反映,女儿因为语文的听写部分是一个“良”,即便其他全是“优”,最终也失去了推荐某优质民办初中的机会。很明显,承受不下一个“良好”的,不是家长和学生,而是部分学校招生标准的苛刻。

  当一次“良好”的评定,可以成为一些学校对学生整个小学阶段学业表现一票否决的“污点”,这样的门槛设计还有什么包容性可言?它更像是一种学习历史的审查,是容不下学生哪怕有过一个“良好”的人生否决。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讲快乐的童年、讲素质教育的天性和人性,恐怕是一句空话。

  家长求“优”,很多求的是给孩子一个允许“良好”的机会。他们的要求或许不能满足,但他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并不“很丑”,而是非常无奈。当优质初中资源的校门给孩子设计出如此苛刻的门槛标准时,表面上是包容不了一个孩子过往学习过程中的一次“良好”,而本质上是承受不了教书育人的责任。

  期末考试后,家长忙求“优”,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不是家长的问题。不去反思部分学校招生中的畸形门槛问题,反怪家长为孩子求“优”是自毁孩子,有点像完全瞄错了靶子,无益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标签: 家长;老师;孩子;教育局长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