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浙江省人民医院陆续接到5例蜱虫叮咬引发的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其中1例已死亡。
昨天上午,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朴哥”出院;当天下午,又一例患者入院救治,病情不轻。
重症病例1 瓜农朴哥
随手抠掉脚后跟的“圆形虫子”
朴哥,40多岁,浦江瓜农。昨天,他从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出院。
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主任医师来看他,他精神蛮好,“我感觉人迷迷糊糊,好像怕热又怕冷,不停拉肚子。手也控制不住,连手机也拿不牢。”
朴哥的病历上写着: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高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夏天是我们瓜农最忙的时候,6月底,西瓜熟透要摘了,我每天去瓜地里做事:驱虫、浇水……有一天,我从田里回来,觉得不舒服,人摇摇晃晃,额头发烫,还怕冷。我以为得了感冒,最多是中暑了。”朴哥觉得生个小病很正常。
其间,他自己吃了“板蓝根颗粒”等药物,自我感觉好了一点。直到最高体温达39.5℃,他才到医院看病,又出现腰背部酸痛、双侧膝关节及双侧踝关节酸痛和四肢乏力的症状,还伴有腹泻,一天3-4次。
当地医院说,这是病毒感染,但没确诊,做了抗病毒治疗后体温无明显下降,体温波动在39-40℃,仍然有腹泻。
7月初,金华市疾控中心给出报告,他的血液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
朴哥想起来,不舒服之前,他在脚后跟发现一只圆形的虫子,随手抠掉了。
确诊感染病毒后,朴哥被送往浙江省人民医院救治,他的主治医师感染病科黄海军副主任医师说,“患者除了高热,血小板只有正常范围下限的三分之一。同时发现其舌苔、牙龈渗血,红色水样便,大便隐血,急诊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提示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极低,凝血功能差。患者一度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测血压已跌到88/46,打寒战,还有肝功能损伤等。”
经半个多月的积极救治,朴哥最终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可以出院。
“患者送来时情况很严重,再晚一两天真难说了。”黄医师说,他感染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应该是随手抠掉的虫子带来的,“虫子根据患者的描述,是蜱虫”。
一例重症患者入院时,医生拍下蜱虫叮咬在大腿上。
重症病例2 菜农肖大姐
怕风怕水以为得了狂犬病
肖大姐,60多岁,淳安菜农。
肖大姐是5月底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的,来的时候,家人上网查资料,说肖大姐可能得了狂犬病,每天哭,准备操办后事了。
她的症状的确和狂犬病类似:怕风、怕水,给她喂水,肖大姐惊叫跑开,可以一两天不喝水。精神惶恐,没人陪着,她就躲在角落发抖。
另外还有发热,39℃以上,连续腹泻,肌肉震颤、酸痛。血小板进行性急剧下降,白细胞增高,伴有牙龈和消化道出血。
仔细对照症状,并不是狂犬病。
省人民医院把她的血样送到杭州市疾控中心检测,显示“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感染这种病毒,提示患者曾被蜱虫叮咬。”
肖大姐自己想不起什么时候被蜱虫咬过,医生找遍她的全身也没有发现蜱虫。
经过十几天的对症治疗,肖大姐精神状态稳定多了,“我们田间蛇虫鼠蚁有点多,实在没注意什么虫子咬我,也没有感觉。不过,我们村里好像也有几个人被蜱虫咬过,但他们去医院就没事了,我住院这么久,吓都吓死了。”
重症病例3 农妇黄大姐
被咬两个月后突然发热
黄大姐,50多岁,淳安农妇。
6月中旬,黄大姐突然发烧,最高39.4℃,伴有怕冷、打寒战、四肢酸痛。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下降和肝功能损伤,立即转至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
潘红英主任仔细询问病史,黄大姐两个月前被一只圆形的虫子咬过,“叮在腘窝(膝盖后面),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周围皮肤很红,我用牙签把它拨下来。弄的时候感觉很恶心……”黄大姐说,所以现在还记得。
医院把黄大姐的血液标本送到疾控中心化验,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高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因也是“虫子”——会吸血的蜱虫。
“这位患者的病情和别的患者不同,其他患者被蜱虫叮咬后,最短在2-3天后发病,也有在1个月左右发病,平均时间是1-2周。但黄大姐两个月后才发病,还好她还记得,不然确定病因还要再花些力气。”潘主任说。
黄大姐回忆,被蜱虫叮咬时,她在家门口的小道边种菜,“平时在家里管孩子,空了种点菜。谁知道一会儿工夫就被虫子咬了。”
重症病例4 农民李大哥
记不清什么时候被虫咬
还有一位重症病例,李大哥,40多岁,杭州北部山区农民。
他和肖大姐情况差不多,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虫咬,但也被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高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症状类似,发热怕冷、血小板下降、出血。
李大哥年纪轻,治疗一周后出院。医生说病症是蜱虫叮咬引起的,“我没有印象,我们经常在山里走,不怕虫子咬。”
死亡病例
5月至今,医院还收治了一位“新型布尼亚病毒”死亡病例。
这位患者,60多岁,男性。送到医院已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回天乏术,医生实情相告,家属主动要求出院,几天后该男子去世。
据了解,与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相比,浙江被蜱虫“咬”死的病例还属少见。
蜱虫叮咬后
出现持续高烧要警惕
“我们医院感染病科每年都会收到几例被蜱虫叮咬的患者。患者来自周边,比如淳安、衢州等多山多丘陵的地方。今年5月到现在不到3个月就有5例重症患者,比往年要多一些。”
图自人民日报微博
蜱虫叮咬,一定会成为重症病例吗?
潘红英主任说,被蜱叮咬后患者有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大多数较轻微。但蜱虫作为一种传播传染病的媒介生物,叮咬动物后,体内有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特别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可以通过叮咬吸血使人患病。
“如果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就要警惕是不是‘新型布尼亚病毒’,要立即到医院就诊。感染这种病毒,病死率较高,有6%-30%。如果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痊愈。”
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患者,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感染该病毒后还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肌痛、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重症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等,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暑假亲子游去野外
小心蜱虫
蜱虫主要生活在森林、丘陵地区,它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离开动物后附着在草上,叮人吸血。蜱虫吸血时把头埋入皮肤下,吸血时间长达数天,吸饱血后自行脱落。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11月,现在(5-7月)为高峰期。
潘主任提醒大家,从接诊的重症病人来看,大部分病例被叮咬发生在树林、低矮灌木林等处。“现在放暑假,有些家长带孩子去野外亲子游,也有可能接触到蜱虫。”
大家在蜱虫的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久留要格外当心,做好保护措施。比如穿上长袖衣服,扎紧裤腿,尽量不要穿拖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在野外活动后,要及时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虫,重点是头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薄嫩的部位;如有携带宠物的,也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不可强行捏拽出蜱虫,可以到就近的医院处理伤口;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还有,蜱虫叮咬感染病毒发病(比如新型布尼亚病毒),正常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也会感染,即人传人。特别提醒患者家属,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呕吐物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