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淡宁)昨天上午,由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浙江交响乐团和中共金华市金东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开排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歌舞剧院举行。
这是一部以作曲家施光南的一生为蓝本的歌剧,最快于今年10月与观众见面。
发布会现场,浙歌青年演员们为在场嘉宾演唱了歌剧的部分片段,当歌声响起,掌声也立即响了起来——在一代人的心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实在是太经典了。
施光南这个名字自带耳熟能详的背景乐
对于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一代中国人而言,作曲家施光南是一个自带背景音乐的名字。
这首背景音乐也许是《打起手鼓唱起歌》,也许是《祝酒歌》,也许是《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还有可能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那个年代,这些悠扬动人的曲调,即便只是念白歌词,你也会不自觉地哼唱起来。不信,你可以念一下“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曲创作于1981年,当年的词作家陈晓光把歌词写好后,交给施光南谱曲。施光南拿到后一看,立刻被歌词里质朴充盈的情感所鼓舞,仅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谱曲。
1981年歌曲录制完成之后,几乎所有听过的人都盛赞这首作品词曲俱佳。当时,施光南非常谦逊地表示是歌词写得好,他的曲是“歪打正着”。
但实际上,仔细辨别后会发现,这首歌里,施光南将中国的民歌、戏曲、乃至音韵与进行曲的节奏进行了融合,使音乐既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又洋溢着质朴清新的泥土芬芳。
198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红遍了全中国。
多年后的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着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升上了太空。
那片“希望的田野”就在施光南记忆中的金华
陈晓光在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时,心中所念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安徽农村。
那么,谱曲的施光南呢?当他看到“家乡”“田野”这些词句的一瞬间,在他脑海中浮现的又是哪一方水土呢?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在他八岁那年,他跟随父亲从重庆辗转至上海,然后又跟着姐夫回到了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在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继续学业,后来又跟着姐夫进了金华城里上学。
也就是说,正值记忆力最好的学龄期施光南,在浙江金华度过了快乐的一年——
据施家的堂兄弟们回忆,当时的施光南已经展现出了对音乐超乎常人的喜爱,几乎是曲不离口。他还很喜欢讲故事,堂兄弟们下地劳动,他就跟着,一边讲着故事,一边穿过一片片的田野。
直到1949年解放后,施光南才跟随父母移居北京,离开了这片无忧无虑的乡村。后来,他经常与家乡的堂兄弟联系。1975年,施光南在广州开完个人音乐会后,去武义看望自己的姐姐,还回了一趟东叶村。
如今,源东乡东叶村依然保留着施光南的故居与纪念馆。
去年4月15日,在夫人洪如丁、女儿施洪蕾的护送下,施光南的骨灰从北京迁回了东叶村,回到了这片他记忆中的“希望的田野”。跟着他的骨灰一起回归故里的,还有他1000多首曲谱的创作手稿及使用过的钢琴,如今都保存在金华的施光南纪念馆中。
“虽然他在金华待的时间不长,”导演李伯男说,“但他和这片土地上诞生的骆宾王、李渔、黄宾虹、艾青等等文化大家一样,有着浙江人的天赋和骨气。”
这部“不套路”的歌剧有着从未披露过的细节故事
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龙介绍,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创作的作品,先后入选浙江文艺创研中心重点孵化项目、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2018年扶持项目。
导演李伯男表示,歌剧讲述的是施光南为人民书写创作的一生,以及他英年早逝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遗憾。
此次创作阵容也非常强:编剧喻荣军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剧;指挥张列是中国指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指挥;舞美设计马连庆是中央歌剧院首席舞美设计师;灯光设计周正平是被誉为“灯光诗人”的当代著名舞美灯光设计家;服装造型设计潘建华是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而该剧的作曲,是零稿酬的作曲家、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刁玉泉。
在歌剧创作采风期间,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女士也专程回国参加了剧本讨论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当时,施光南与洪如丁分居天津北京两地,经历了一段非常煎熬的岁月,施光南经常坐着火车去找洪如丁。后来调令下来,他终于可以回北京了,两人在河边,将收藏的车票存根一下全洒进了河里。”李伯男说,“这个故事,是在施光南的任何传记、资料里都不曾出现过的细节,这次我们把它加入了剧情。”
李伯男表示,当了这么多年导演,导演歌剧还是头一回:“我想导出一场时尚的,‘不套路’的,能吸引现代观众的歌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