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方臻子)土地,财富之母。
浙江10.43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在全国排第25位。比浙江面积还小的,除4个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只有海南、台湾和宁夏了。
如此少的土地资源,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浙江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
近日,涌金君参加了浙江省政府召开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建设暨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现场会。从2014年开始,浙江已连续5年召开节约集约用地的会议,涌金君也连续参加了3年。
今年形势更加紧迫,一方面,国家明确提出逐步调减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今年国家下达给浙江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只有16.1万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4.2万亩,一年减幅达21%。另一方面,中央启动了堪称“最严土地政策”的“增存挂钩”新机制,一旦无法达标,惩罚力度巨大。
面对用地压力,本就缺地的浙江该如何突破?“最严土地政策”又将对生活经济、人们最关心的房地产,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形势严峻:土地指标今年锐减两成
可能大家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这一概念比较陌生,涌金君先解释一下——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是国家谋求在保护耕地规模和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之间平衡的一种制度安排。
我们可以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理解为新增建设占用的农用地、未利用地。
当然,农用地可不能一占了之。占用之后,农用地是需要通过“占补平衡制度”政策“还”的,必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简言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是每年度各地方建设用地面积设置的最高限度,不能突破。
虽然挺枯燥,但是这个“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指标确实非常重要: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企业投资项目、交通、水利、通信……方方面面建设,都需要它。指标多寡,直接关系到土地要素的供给,关系到经济的发展。
经济越发达,对土地要素需求越来越旺盛,我省各地每年这个指标都基本不够用。以湖州为例,2017年,湖州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2.3万亩,土地缺口在1.5万亩以上。
然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已明确提出逐步调减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浙江新增建设用地供给闸门,逐步收紧——
如果平均分配到11个地市,每个只有1万多亩,分配形势更加严峻。
眼睛向内:存量土地这样“去库存”
粗放型、低效率的模式,在浙江肯定“此路不通”。
浙江是经济大省,制造业比重大,资源消耗依赖性强,而“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空间结构,使我省更容易遭遇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不足的制约。
浙江必须像勤俭持家的主妇般,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必须眼睛向内,向节约集约用地要指标、要资源、要发展空间。
早在200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破解土地资源要素制约,着力点在于盘活存量、提高质量。
2016年12月,浙江成为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的3个省份之一,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是走在前列的。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要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
通过创建示范省,浙江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升。去年全省单位建设用地GDP达到26.2万元/亩,比2010年提高了64.8%;新增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288万元/亩,比2010年提高了41.9%。
在节约集约用地的探索实践中,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应运而生。
涌金君发现,这些方法被总结成浙江“先进节地模式七法”,并将在全省大力推广——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还透露出浙江将加快建设土地二级市场网上交易平台的重要信息。
在会议讲话中,提到浙江将“深入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网上交易,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土地资源实现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的市场化交易”。
据悉,9月初,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委,对2017年开始的全国34个城市开展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试点工作进行验收。作为浙江唯一试点地区的宁波,其土地二级市场试点工作,已经高质量通过验收。
据统计,自宁波市土地二级市场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完成土地二级市场转让交易1594宗,面积2.33万亩,交易金额236.30亿元。2017年宁波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宗数、面积、金额同比分别增长84%、99%和111%,土地二级市场交易量明显增加。
激活土地二级市场,将是浙江土地“去库存”的“杀手锏”。
最严新政:房地产投资契机出现
措施很多,成效明显,但节约集约用地是永无止境的。
当前,我省仍然存在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闲置土地面积大幅上升、批而未供土地消化任务重等问题。特别是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存在,暴露出土地管理中的“短板”,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大家可能对“批而未供”概念比较陌生。事实上,一般土地已经批下来了,但还没有供应给开发建设单位,都可以视为批而未供。
事实上,土地批而未供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现状。就像商店需要一定的库存量一样,批而未供土地是需要有的,最好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只要数量不是很庞大,就不是问题。
而闲置土地,就是问题了,而且情况更为复杂。
“中国土地市场形成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稀缺,土地无法满足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大量供应的土地却白白闲置。”近日,经济学家马光远曾公开抨击。
仅住宅用地一项,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201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的公告》显示,国土督察机构2017年督察新发现闲置住宅用地3148宗,23.8万亩(注:约合1.58万公顷),督促地方加大盘活处置力度,加快住宅项目开发建设,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虽然相关部门对土地闲置年年清查,但从上述数据看,从2009年到2017年的八年间,我国闲置的住宅用地的总量还是增长了58%。
闲置土地如此之高,原因非常复杂。
一份河南省政府《关于限制土地管理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就透析地分析了各种成因:
个别企业围地圈地、炒地皮谋利造成土地闲置。
部分企业因追求利益最大化申请调整规划,此环节往往用时过长,导致土地闲置;一些地方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放宽项目预审限制条件,企业前期超需求拿地,后期因资金不足而中断建设;因市场需求变化,原定项目发展前景不足,企业放缓或停止项目建设,造成土地闲置。
政府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原因。非净地出让导致交地时间延迟,项目单位无法如期进场;城市建设规划不断调整,企业拿地后无法及时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开工建设需要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一系列手续,只要一项出现拖延,都会造成项目无法按时开工。
所以,今年6月起,自然资源部发文实行指标分配实行“增存挂钩”的新机制,被外界实为“中央最严土地政策”——
“增存挂钩”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数量作为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测算指标,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两项任务均完成的省份,国家安排下一年度计划时,奖励10%新增计划指标;任一项任务未完成的,扣减20%新增计划指标。
一增一减,相差30%。“指挥棒”倒逼着各省必须下大力气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加快处置闲置土地,加快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浙江的办法是,从今年9月开始,利用4个月时间,在全省开展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大清查大处置行动。目标是到2018年年底,力争全省批而未供土地面积下降20%,闲置土地面积下降20%,确保完成自然资源部下达我省的任务,确保下一年度获得国家新增计划指标奖励。
除了激活土地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外,这项行动对与大众更贴近的房地产,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研究机构易居克而瑞浙江区域认为,大清查大处置行动,将促使出让闲置土地开工,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投资契机”出现了。“不论未来三年之后土地供给是否增多,均容易出现较优质地入市,是房企补地良机。加之‘增存挂钩’思想下土地出让数量还会增多,其中不乏好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