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开路巨人”中国造——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
2018年11月28日 05:53:4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黄慧仙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慧仙)从过去靠人挑肩扛,用18年时间建成一段12公里长的地铁线路,到如今四五年便可完成五六十公里的地铁线路建设;从以往花6000万元进口一台“洋盾构”,到现在价值三四千万元的国产盾构实现每年300台的订单量,并出口近20个国家……数据变化的背后,是一支产学研团队在高端装备自主研发之路上的不断开拓。

  天气虽渐凉,故事仍热血。浙大玉泉校区的智泉大楼,当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拿起架子上的盾构模型,一段段深藏其中的科研传奇铺展开来。

  盾构,素有地下“开路巨人”之称。回溯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中国地铁施工使用的盾构主要来自国外的二手盾构,后期则主要依赖高价进口的新盾构。二手盾构在使用中常出问题,新盾构的购价和技术保障费又十分昂贵,成为当时困扰地铁建设的一大难题。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盾构用量越来越大,需求困境愈发凸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华勇带领浙大团队与中国中铁工程装备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等龙头企业开展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浙大团队主要从事电液驱动、推进和控制系统的研发。这是盾构的“心脏”,也是国外技术封锁最严的部分。2004年,杨华勇团队在“洋盾构”基础上做出了电液驱动和控制系统;2007年,产学研团队研制出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盾构样机。

  这台盾构样机在天津地铁施工中一战成名。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盾构产品,从此打破国外垄断。几年后,中国进入了盾构装备设计制造先进国家行列。2012年,杨华勇领衔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杨华勇看来,实验室里自主研发的成功只是科研的第一步,“科学强调发现,技术强调发明,要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少不了。”杨华勇说。

  如今,与杨华勇团队长期合作的中铁隧道装备和铁建重工两家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盾构设计制造企业。

  在浙江大学任教近30年,杨华勇的口音里仍依稀可辨乡音。这位出生于重庆的院士,骨子里带着一股“辣劲”。50多岁的他,如今又带领着团队“跨界”生物制造领域。

  “机电系统的很多技术是相通的,我们只是从庞然大物转变为小型机电设备的研究,从当初仅考虑中国人的事,到开始考虑人类的事。这是一个世界一流高校科研团队应具备的视野高度。”杨华勇说。

标签: 盾构;团队;研发;地铁线路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201811/W0201811282968620793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