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结题,15.8万册古籍讲述—
天一阁里的海上往事
2019年03月29日 06:19:0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李月红 实习生 林婧

  浙江在线3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实习生 林婧)3月1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结题鉴定会在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举行。该项目由宁波大学和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共同承担,前后历时五年。其作为宁波大学及宁波市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由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担任首席专家。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立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早的私立图书馆,更是浙江省的一座文化地标。通过此次清理,查清天一阁共藏有古籍22360种(158840册),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善本、孤本、稿本、抄本等,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了浙江是文献大省、文化大省。在此次清理过程中,还发现了许多与中外文化交流有关的中文古籍,表明浙江在中国对外交流史上曾创下多个“第一次”。

  天一阁所藏古籍

  利玛窦的朋友圈里有位浙江进士

  他写下中国最早讲述欧洲的著作

  在天一阁所收藏的古籍文献中,由明代浙江进士徐时进所著的《欧罗巴国记》,是目前所知最早记述欧洲的中文文献。

  徐时进是宁波海曙人,家住柴巷。他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30岁考取举人,46岁考取进士,被任命为南京工部主事。

  《欧罗巴国记》是根据徐时进与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时的交谈写成的。著作作于 “万历庚子四月浴佛日”,即1600年5月20日,正是利玛窦离开南京后的第二天。徐时进在文末有过这样的说明:“利生已挟所有往北,期得上贡,而余乡人来,以不及见,征之余,因记之。”

  利玛窦在南京居住了15个月。此时的南京是明朝的陪都,权贵密聚,学者云集,这为利玛窦观察中国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束发加冠,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行儒家礼仪,钻研中国典籍。在南京期间,登门拜访的贵族络绎不绝,他待人接物十分有礼节,被盛赞为西方的儒者。

  通过利玛窦的讲述,徐时进在书中全面地介绍了欧洲。欧罗巴国在哪里呢?书中写道:“国在中国西陬,取陆为近,而其国人利马窦取海,从岭粤入中国,途八万里而遥。”也就是说欧洲位于中国的西面,有海、陆两条道路可以入中国,而且陆路要比海路更近。接着,他又写道欧洲的自然环境有丘陵山林,盛产木材,建造房子多用石头垒筑,但最高的地方还是用木头架构。同时,欧洲物产丰富,盛产黍、麦等作物,百姓放牧羊、猪、驼、牛等牲畜,没有中国的漆、茶。他还注意到,欧洲人喜欢用葡萄酿酒,“酿以葡桃,桃绝大,聚数斛巨瓮中蹂之,经月成酒”,他们并不像中国人那样用酒曲做引,但风味依然浓郁。

  此外,徐时进还在书中写道,欧洲人正在借助于一种可以顺风、侧风航行 (“所向兼正傍”) 的帆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大航海活动,并且将地理新发现记载下来:“国人性好游,以其尝历志里,有质验; 其以航浮溟渤来也千余日,航所受千余人,所经国二百许……航每七帆,纫以布,所向兼正傍; 其通往于光天下,率以海,率有里志,并写所经见。”

  在 《欧罗巴国记》中,徐时进认为: 对于利玛窦所讲述的内容,“尽信之,似为喜经奇荒唐悠谬;不信,又似蝉不知雪,为远人嗤。而可信为近,人亦愿谨无譥者”。这句话可以说就是徐时进对利玛窦所传 “西学”的态度: 部分相信,部分不信,但总体上相信。

  龚缨晏认为,这部关于利玛窦在华早期活动的重要文献,展示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史实,无疑有助于推动对利玛窦及明代中西关系史的深入研究。

  在天一阁,除了藏有中国人讲述外国的著作外,还藏有外国人介绍外国的中文著作。学者们早就认为,美国人玛高温于1851年在宁波出版的《博物通书》,是最早介绍西方电报知识的著作。但在中国,一直没有找到这部著作。此次,项目团队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中发现了玛高温的《博物通书》。

  玛高温是位美国医学博士。1843年11月,他来到宁波,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宁波最早的西式医院。1862年,他回到美国。1865年,玛高温作为美国一家电报公司的代表来到上海,1893年在此去世。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所藏《博物通书》原为杭州人朱鼎煦先生的藏书。1979年,他的家属将10万余卷藏书全部捐赠给了天一阁,其中就有玛高温的《博物通书》。

  天一阁藏《博物通书》全书共42页。玛高温讲明了他撰写这部著作的依据,推导出中国“儒者”应当去学习西方新发明的结论。

  《博物通书》正文共有6章。这部著作中除了介绍电磁学及电报知识外,还专门设计出了一套中文电码系统,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套汉字电码方案。

  玛高温本人最为熟悉的是钟盘式电报,所以,他的汉字电码方案也是根据钟盘式电报机原理而设计出来的。在中国传统书法中,“永字八法”代表了汉字笔画的基本法则。因此,玛高温选取了“永字八法”中侧(点)、勒(横)、弩(竖)、趯 (钩)、策(提)、掠(撇)、啄(短撇)、磔(捺) 这8种基本笔画作为电码方案的根本依据,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可以拆解为这8种笔画。

  这部著作问世后,1851年5月出版的英文杂志《中国丛报》曾这样评论说:“像玛高温《博物通书》这样的著作,无疑有助于使中国人了解电报及相关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谁也无法预知,玛高温这部著作所包含的信息会洒落在什么样的土地上,更不能预知它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今天,个人电脑、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信工具不仅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方式,恰是对一百多年前《中国丛报》所提问题的最好回答。

  宝顺轮模型

  账单里的中国轮船序幕

  揭秘近代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

  在宁波三江口的庆安会馆,竖立着一块由清人董沛撰写的《书宝顺轮始末》石碑。篇首句“中国之用轮舟自宁波宝顺船始也”,是这位诗人给予宝顺号轮船的评价。

  宝顺号轮船是近代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揭开了中国轮船时代的序幕。那么,这是一艘什么样的轮船呢?它为什么取名“宝顺”呢?它是在什么地方建造的呢?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清楚。

  2009年底,宁波发现了宝顺轮的一些账单,其收藏者是当时宝顺轮一位股东的后代。这批史料多数是用英文写的,上面将宝顺轮写作Paoushun Steamer 或Paou Shun,并且载明船长(master)名叫Toms,这就为进一步研究宝顺轮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龚缨晏以这些账单为线索,结合中外文史料,考证出了宝顺轮的由来。龚缨晏介绍说,宝顺轮是英国在华公司宝顺洋行委托美国John Gray公司于1851年在纽黑文建造的,建成之时就根据公司的名字被命名为“宝顺”。

  那么,宁波人为什么要买宝顺轮?这与漕粮海运有关。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江宁作为京城,当时浙江省漕粮通过大运河输入北京,运河因战事而梗阻。浙江漕运只得改走海路,但是当时的南北洋面海盗横行,海运常遭劫掠。于是,宁波船商们聚集一堂,筹议购买洋轮护航。宝顺轮在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里,共击沉和俘获海盗船68艘,基本肃清了南北洋匪患。

  “宝顺轮是第一艘属于中国人的轮船,它标志着中国轮船时代的到来。”龚缨晏评价道,从宝顺轮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宁波的航海文化悠久而深厚,这也是今天宁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基础。

  他认为,面对着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浙江人的心态是开放包容的,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构成了推动浙江不断走向世界的精神力量,并且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

标签: 利玛窦;天一阁;欧洲;轮船;著作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