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祖先从狩猎采集步入农业种植,驯化选育动植物,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山川大地的面貌。
于是,渐渐产生了农耕文明,形成了农耕文化。
俯瞰太湖南岸织里镇溇港村落。拍友 张剑 摄
孕育了众多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大地,在发扬光大农业文化遗产,探索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上有不少探索。今天,全省首个农业文化遗产区域性工作室在吴兴揭牌,这是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又一项创新举措,为的是更好地保护利用溇港圩田农业系统。
一
春日暖阳下,行至吴兴溇港,入眼皆是绿水青田。北望烟波浩渺,南望桑田交错,来往游人如织、笑语不绝。
这是一条传承千年的农耕文脉。
“溇港圩田农业系统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水土资源利用的最高水平,是太湖流域唯一性、独特性资源,对千百年来南太湖地区的城市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历史演替、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南太湖地区农耕文明发展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当天举行的浙江农耕文化学术交流暨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保护利用研讨会上,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益康说,吴兴是溇港圩田农业系统保存最完善、特征最鲜明的地区,在这里对农耕文化进行学术交流、对溇港圩田农业系统保护利用进行研讨,对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弘扬乡风文明,全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溇港圩田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吴越两国在南太湖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屯田工程。
西晋时期,迁徙到此的人们发现,水和土各占一半的软流质淤泥地,无法生产生活。
先人创造性地采用竹木透水围篱技术,排水造田、开挖河道,将疏凿河道的土方堆高成堤。
以“溇”为经、以“塘”为纬,形成一块块圩区。由此,人们获得了大片土地,在此建立家园、繁衍生产。
五代吴越国时期,溇港圩田农业系统逐渐形成。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蔬菜,圩内低洼的沼泽漾塘养鱼蟹,塘岸阡陌种桑养蚕……农田、水系、村落,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滋润着一方百姓,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曾经地广人稀的太湖流域逐渐发展成为无饥馑之患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去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
二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精神力量,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也已认定了六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如何保护?放眼全国,各地都有探索。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农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复合生产体系。为了加强对游牧区的保护,当地对夏营地实行阶段性封闭管理,同时,良种引进、提纯复壮等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的运用,逐渐破除了传统游牧业对于自然的过度依赖。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打出了金字招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牧歌乡村旅游示范带等一批项目正在草原上“蓬勃生长”。
甘肃迭部县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000多万,开展扎尕那景区道路、观景台、厕所、栈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石碑、标识牌等,明确保护范围和内容。
在省内,青田实施“稻鱼共生”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对发展稻田养鱼30亩以上的给予资金补助,支持品牌宣传等,建立了每年300万元的农业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基金,支持田鱼原种保护和传统水稻等种质资源保护等。
2005年6月,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位于南浔的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保护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办法》,全面实施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与发展,促进传统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转型升级。
各地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强项目倾斜,强化资金支持等途径,加强遗产地保护与发展。围绕保护与利用,各地积极发展相关的一二三产业,提升社会影响力和产业价值链,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三
在环太湖地区的溇港体系中,湖州的溇港历史最为悠久,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目前尚存31条溇港,14片圩田,仍滋养着一方丰饶。
2016年11月8日,太湖溇港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一张金灿灿的世界级文化名片。近年来,由太湖堤防工程、溇港塘漾体系、圩田沟洫体系以及其他相关遗产组成的太湖溇港遗产在这里得到良好的保护。
去年6月20日起,经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施行。
这是太湖溇港遗产保护的首部地方性法规,不仅填补了湖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空白,更为保护、传承、利用好太湖溇港这一宝贵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资金支持上,当地通过溇港圩区整治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利用、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直接政府投资超28.5亿元。
长期的农耕生产,还催生了溇港圩田农业系统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溇港文化。
太湖溇港传统民俗文化——金溇马灯
依托农耕文化、渔文化、水利文化、蚕桑文化等以及金溇马灯、龙头糕、织里刺绣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兴建成了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水生态法治文化馆,举办了太湖溇港民俗旅游丰收节,“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让环境更美、让产业更旺、让百姓更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日益浓厚。
新时代,如何持续做好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的保护利用?
“今天成立的农业文化遗产区域性工作室,将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力资源,为吴兴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及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吴兴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陆安华说。
眼下,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正在申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围绕这一目标,吴兴区将通过编制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组建多跨协同的专家顾问团队、成立共建共享的保护发展联盟、构建多维集成的数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深入开展溇港圩田农业系统保护利用,进一步助推全面乡村振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