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9日讯(记者 陈醉 通讯员 劳超杰)“以前拼命想跳出‘山门’,现在发现老区‘真香’!”叶瑶瑶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余姚四明山区,在一片山岙岙里亲手“种”出第一茬水培蔬菜,这两天卖得正俏。
说是“种”,也就“动动手指头”。在位于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这家新建成的“数字农业植物工厂”里,育、栽、采等都实现了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眼前,10多厘米厚的“全四季科技种植栽培床”上,“躺”着绿油油的菠菜、小青菜,一年能收割20茬。“亩产值二三十万元,带动了浙东红村的科技农业发展,连村里的叔伯辈老农都竖起大拇指,服气地喊我一声‘新农人’!”叶瑶瑶自豪地说。
新农人、研学导师、剧本杀主持人……近五年间,余姚四明山老区已有超8700名年轻人以崭新的身份回流,争相当起绿水青山的“合伙人”。
老区不“老”,关键在人!四明山区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山高路远,林多田少,以往村里青壮年走的多、回的少。近年来,余姚聚焦“青年友好型老区”建设,五年内接连出台三个“振兴方案”,在依托老区资源禀赋打造强村富民的“红配绿经济”基础上,全力将老区建设成为新青年创业的大舞台。
年纪轻、学历高是四明山区回流青年的标签。黄徐洁出生在横坎头村,曾在德国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之余在欧洲各地旅行。这个90后女孩“看完世界”拿到文凭后,盯上了老区每年数百万人次的游客,回乡开起了“红色主题”农家乐,生意最好时一天能接待400多名客人。如今,她在老区入了党,当上了村干部,干劲十足。在梁弄镇一片420亩的普通农田上,“初新农庄”像是一座“稻田里的自然艺术馆”,每逢周末,这里年轻人云集,有的坐在农田里开会、培训,有的开起文艺集市或音乐集市。80后张晓波作为农场的负责人,引进了黄颜色的香蕉葫芦、能做水果雕刻的蛇瓜等果蔬新种,带领当地农户种植,再回收制作伴手礼,带动146户农户增收五六百万元。
新业态项目跟着新青年走进老区,盘活一方产业。去年,四明山区域实现旅游人数741万人次,旅游收入21.7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65亿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