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从10只到669只,朱鹮是如何从“浙”翱翔的?

字体:
—2023—
04/07
10:11:31
2023-04-07 10:11:3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邹宸 通讯员 尤珍珍 赵昕铭 黄昊

  每年4月,是浙江省野生动植物宣传保护月。

  在湖州德清,初春的下渚湖湿地,成片的油菜花、桃花与抽芽的柳条在湖间小岛交相辉映,前来觅食的朱鹮掠过头顶,长喙、凤冠、红首、白羽……与田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再过一段时间,它们其中的10只,将要被带往江苏盐城的滨海湿地,进行野外放飞。

  近年来,浙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率先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行动,对朱鹮、百山祖冷杉等32个重点物种开展抢救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栖息地改良、野化放归、就地或迁地保护等抢救保护技术,促进濒危物种种群扩大或种群重建,物种濒危程度得到有效缓解。

  “这得益于国家相关的法律完善,以及大家日渐增强的保护意识,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让朱鹮拥有了更优异的野外生存环境。”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负责人邱国强告诉潮新闻记者。

  但这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朱鹮在浙江域内重建起种群,背后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万千种种。

  从陕西引进朱鹮

  让种群发展“0”到“1”

  “翩翩兮朱鹮,来泛春塘栖绿树。”这是唐代诗人张籍描写朱鹮的一首诗。

  它娴雅高洁、风姿绰约、芳华绝世,古时候,曾是吉祥的象征,被人们称为“东方宝石”。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它也被称为“活化石”。

  资料图:朱鹮   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供图

  然而,20世纪初,由于环境污染、过度采伐、非法捕猎等因素,朱鹮种群开始衰退。1963年,前苏联境内最后一只朱鹮在哈桑湖附近死亡。

  进而,朱鹮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08年之前,我们德清县域内已经没有朱鹮了,但是在史料上有记载过关于朱鹮在德清的生活记录。”研究朱鹮近10年的邱国强说起朱鹮,像说起自己孩子一样,滔滔不绝。

  据他介绍,历史上,朱鹮在浙江很多地方都有生活痕迹。而为了能够让朱鹮重返浙江,2008年在浙江省林业局的帮助下,德清县最先开始向国家申请建设德清县朱鹮抢救保护基地,并从陕西周至县引进了5对朱鹮共10只朱鹮,开始了从“0”到“1”的耕耘。

  为了能够让朱鹮在德清安家落户,浙江省和德清县花了大力气。每年,浙江省林业局、德清县财政局都会安排专项资金,确保繁育基地的顺利建设。同时,地方政府将下渚湖湖上山、道观山等2600亩的范围划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禁止破坏性开发、禁止投放农药,给朱鹮野外种群重建予以可靠环境保障。

  有了政策上的支持,让每一个基地工作人员都充满希望和信心。

  “朱鹮的生活习性很特别,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之间形影不离,直到一方死亡,另一个才会另觅新人。而对于幼雏的喂养,朱鹮妈妈通常是先给体格健壮的喂食,等大的吃完之后,才会轮到那些体格弱小的朱鹮幼雏。” 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饲养员袁李莹表示,如果仅让朱鹮自然繁育,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就会在它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他们选择了人工繁育这条路。

  “自由恋爱”和改善食谱

  对种群繁衍有特效

  刚开始进行人工繁育时,他们就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初次对朱鹮进行孵化时,发现受精率只有26.34%,而出壳雏鸟的存活率也仅有33.76%。

  这组数据让信心满满的邱国强等人踌躇了,问题出在哪里?冥思苦想的他们找不到出路,于是拍了拍脑袋,当即决定去请教他人。

  慢慢地,基地开始与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进行科研合作,共同摸索出了几个提升朱鹮受精率的可行方案。

  “第一个就是打破朱鹮配对繁殖的传统,让他们自由配对。比方说20只朱鹮,10只雄鸟和10只雌鸟,我们把它们放在相通的笼舍里,等到孵化季到来,他们自我进行选择、结成配偶,并筑巢产蛋。”邱国强介绍,简单来说就是让它们从一对一“相亲”到“自由恋爱”,释放它们的天性。

  视频截图:出壳的朱鹮幼崽   

  另外一种方法是从饮食结构着手,在孵化季到来前,他们尝试改变以往单一喂食泥鳅的饮食结构,通过添加各种辅料包括牛肉、面包小虫、小鱼小虾等,保障营养丰富。

  朱鹮蛋的产出在这一系列的“变”之下有了改善,受精率从最开始的26.34%逐渐提高到了87.51%。同时,基地也在交流学习当中精进了孵化技术,让出壳雏鸟的存活率从33.76%提高到了96.11%。这些数据都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其它繁育中的朱鹮种群。

  种群保护者

  并不是“孤勇者”

  对于朱鹮这样的珍稀濒危动物,仅仅是通过人为干预进行保存和繁衍是远不够的,有了浙江朱鹮种群的“家底”,该如何进一步进行保护?业内普遍的一个路子是扩大种群,将新繁殖的种群野化放归适宜的栖息地,以恢复和扩大其野外数量。

  在德清,这样的方法也在计划之内。

  于是,基地内的野化训练必不可少,毕竟人工繁育的种群从未接触过外界环境,提前进行野化训练可以提高朱鹮放归后的生存几率。

  而正是在一次野化训练过程当中的意外,让邱国强真切感觉到了在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是自己,更有着一群人共同关注守护着这群“东方宝石”。

  “在我们基地刚刚建起来的时候,通往基地的道路还不是特别宽敞,有一年在野化训练的笼舍里面,一只朱鹮在受训时受到天敌的惊吓,一个激灵往上飞,慌不择路地挂在了笼舍上方20多米高的网面上动弹不得。”邱国强回忆,但当时基地里没有这么高的梯子,情急之下,他们只能向当地的消防支队求助。

  很快,消防支队就派遣队员驱车前往,到达距离基地2-3公里的位置时,一个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湿地的路太窄,消防车没法再往里开了。但是只有云梯才能够得上朱鹮被困的位置,怎么办?队员们商议后,决定徒步扛着云梯进去。

  “他们一共6个消防战士,看着都很年轻,生扛着这么重的,好几次差点就扛不动,但是如果再不解救那只朱鹮,它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咬咬牙就扛下来了,包括后来我们的人也冲上去帮他们一起扛。”邱国强表示,后来成功解救下朱鹮后,这支消防小队的班长抱着受惊吓的朱鹮,满脸欣慰的笑容。

  救下朱鹮的消防队员,左三为班长   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供图

  “他告诉我,他曾经也是学林业的,很喜欢动植物,尤其是朱鹮这样的珍稀罕见的动物,扛云梯的时候感觉队员们真的是要走不动了,但他当时想的是,每一只‘小家伙’都弥足珍贵,无论如何一定要去救它下来,他就跟他的队员们说,拼了命扛也要扛进去!”邱国强补充道。

  最终,这只被消防队员救下的朱鹮,顺利地度过了一劫,今年还产下了自己的蛋,健健康康的。

  “浙产朱鹮”不仅本地放飞

  还将“翱翔”到江苏、湖南等地

  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截至2022年孵化季结束,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的朱鹮总数量已经达到669只,其中,野外种群287只,人工圈养种群382只,稳居全国种群前三甲行列,圈养种群数量居全球第一。

  视频截图:翱翔野外的朱鹮   

  2014年,基地首次在德清就地野外放飞33只;2022年,又牵手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异地野外放飞了10只,分别开启中国南方朱鹮野外种群就地重建与异地重建的序幕。今年新年伊始,还在钱江源国家公园成功放飞,持续“播撒”着朱鹮的野外种群希望的“种子”。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朱鹮在德清“落地生根”,在浙江“展翅翱翔”。

  浙江一直是包容开放的,浙江朱鹮抢救保护基地的朱鹮,除了在浙江域内放飞以外,即将“翱翔”出浙江,今年计划在江苏、湖南等地进行异地放飞。

  邱国强透露,江苏的放飞地位于盐城的滨海地区,那里有一个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丹顶鹤保护经验,放飞后会进行后续跟踪观察监测,由当地保护区的专家团队主要负责,浙江团队负责协助。

  “像盐城这样的放飞地点都是经过团队严谨考察过的,他们那里具备成熟的鸟类种群保护经验和技术,在国内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我们和他们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中国南方盐城朱鹮种群坚实的基础。”邱国强表示。

  同时,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还与国内外朱鹮保护机构开展技术交流,不断输出浙江朱鹮饲养的宝贵经验,展示浙江朱鹮保护的成就,让朱鹮成为浙江传递给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名片”。

  “我们要让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真正成为国际一流的繁育基地、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的‘摇篮’。”这是当下,邱国强和更多朱鹮守护人共同的目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朱鹮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