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6日讯(见习记者 涂佳煜 通讯员 胡高洁)日前,浙江第一座综合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在省农科院杨渡基地揭牌。这是支撑浙江“科技强农”目标的一项重要工程。
什么是种质?它和种子的概念不太相同。种质指生命体内的遗传物质。不仅是种子,枝条、根茎,甚至是用试管组培出来的植物细胞,只要包含不同的基因性状,就是一份独特的种质资源。
因此,种质资源库,其实就是一座基因库、一座“活”的生物“图书馆”。
有人做过这样的类比,如果把一个核苷酸当作一个字符,那么一个普通植物细胞里贮存的遗传信息,大概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全部藏书的字数。
这座种质库,筹备了5年,建了2年,如今终于将迎来第一批科研人员、第一批种质的入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是芯片的原材料
这些天,种质库建设工作小组组长、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原所长张小明仍在海宁和杭州之间奔波。种质库还有一些设施设备、办公用品需要安排,他亲力亲为。
在浙江建综合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呼声,2014年就有了。张小明和省农科院的几位老科学家是最早提出设想的人。
“之前,浙江只有水稻库、茶树圃等单个品种的专业库,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大部分农作物的种质都散落在各处,未能得到妥善保存,一度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张小明说。
我国在1986年就建成国家作物种质库。在浙江之前,湖南、山西、广西等多个省份都已有了自己的种质库。张小明最开始做的,就是到各兄弟省份的种质库调研。
浙江为什么要有自己的种质资源库?
张小明打了个比方,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就是制造这枚芯片最基本的原材料。
“育种,就是从种质资源中挖掘优势基因,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农作物的后代生长范围更广、生长速度更快、产量更高、适应性和抗逆性更强,让人类可食用产品更充裕。”张小明说。
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等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育种方式,极大提高了培育新种的效率,中国水稻研究所、之江实验室、湘湖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在育种手段创新方面都有一技之长,归根结底,它们都需要丰富的基因资源作为基础。
在国家长期库,种质资源大多“只进不出”,具有战略安全意义。包括浙江在内,省级的资源库大多是中期库。中期库除了收集、保存、鉴定种质之外,更承担对外分发、共享种质资源、服务科学研究的职责。
“种质库算得上是一项公益性的科学基础设施。”张小明说,种质库前期投入大,需要专门的人员管理,但自身很难产出成果,也没有经济效益。特别是大型的综合库,以往单靠科研单位的力量是很难建起来的。
决心补齐这项短板,体现了浙江建设现代种业强省和特色品种大省的魄力。
保存地方种质,保存一段故事
2015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启动。在这次行动中,浙江调查收集和征集到各类种质资源3000多份,为种质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张小明告诉记者,这次普查行动,大部分工作是抢救性的。
翻开《浙江农作物种质资源·豆类作物卷》,光是大豆,就有77个不同的资源:淳安六月白豆、浦江羊毛豆、天台细毛白、安阳黑豆……
在许多品种的介绍里,都能看到这样令人遗憾的描述:在某某县各乡镇农户零星种植,已很难收集到。在异位妥善保存的同时,建议扩大种植面积。
“小时候家里的米很香,为什么现在吃不到了?超市里买的蔬菜,为什么没有农民自家种的清甜?”张小明表示,这是因为种植户用的种子大多从种子公司批量购买,长此以往,地方品种受到挤压,以致面临“濒危”。
浙江拥有大量古老、特色、珍稀的地方种质资源。它们的流失,如同物种的消亡,每年都在发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将为这些珍稀种质提供一片栖息地。
五谷丰登,还包蕴着地方独特的文化。很多地方品种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
普查中发现的东阳红粟,入选了农业农村部评选的2019年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当年,张小明也参与了东阳红粟的申报工作。
东阳红粟是长长的一串,颜色鲜艳,很适合作装饰。据当地人介绍,新房上梁,经常用红粟点缀,结婚出嫁时,也要取一片红粟,和其它谷物一起装担。在东阳人心里,红粟不仅是粮食,更有吉祥、平安的寓意。
“保存地方种质,也是保存一段故事、保存一种文化。”张小明说。
一项战略性的工作,要逐步挖掘
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由三部分组成:一栋三层楼高的综合楼,供科研人员实验、办公用,紧挨着它的是存放种质的冷库,比一层楼略高,此外还有一片150亩的试验圃。
一楼、一库、一圃,张小明说,把这三项设施集中在一个地方,在全国的种质库中都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试验圃的面积,比很多地方大得多。
这样布局,是为了最大程度提高科研效率。“种质是活的资源,不是存放起来就万事大吉,我们要不断去检验它们的生命力,要种植更新,这就是圃的作用。”张小明说。
收到一份种质后,科研人员首先要在圃里把种子种上一季,一是为了挑选出质量最佳的选手,二是初步鉴定、比较,去掉重复的资源,接着才是干燥、包装、称重,入库保存。冷库一共由8间不同标准的单体库构成,在零下18摄氏度的库里,种质的生命力降到最低,能够存放长达50年,同样的材料在零下5摄氏度、2摄氏度的库中也有备份,进出更为方便。
入库后,定期的检测必不可少,种质的发芽率必须稳定在一定水平,一旦发芽率下降,或者存放期到了,就需要重新种一遍。
种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土地里,发芽、生长、结果,在这样的轮回中,一次次延续它独有的基因。
有报道称,种质库的近期种质贮存量有30万份,远期贮存能力达45万份以上。然而,第一批种质计划入库5000份,如此庞大的库容,什么时候才能放满?
“现在国内存放种质的资源库,很多都没有超过10万份,浙江这个库,是为未来1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战略需要设计的。也就是说,我们预期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存放30万份种子,如果需要,还能继续扩容到45万份。”张小明说,未来计划通过立法立规、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收集育种专家培育的新种,最大限度发挥种质库的作用。
此外,种质库的研究人员还将做好每一份种质的基因鉴定、评价工作,建好信息共享平台。
这么多种质,每一份都有它的价值吗?
张小明说,我们不期望每份资源能立刻派上用场,现在的几千份种质里,有几份能马上被利用起来,已经很不容易,这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要逐步挖掘,认真研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