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医生挺身救人触动全国网友,背后并不简单

字体:
—2023—
05/31
07:18:01
2023-05-31 07:18:0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陈宁

  本月,两个浙江医生挺身救人的故事触动了全网——

  5月18日,临安区第四人民医院医共体昌化分院的四位医护人员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疗休养时,接力救助突然失去意识的游客,大熊猫基地决定四位白衣天使可享终身免费入园,话题随即冲上热搜;21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致宇在萧山飞往广东的航班上紧急救助一位突发疾病的年轻乘客,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号点赞这位浙江医生……

  这两个发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故事,收获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其实,医务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挺身而出都是基于平时的专业训练,近年来全国各地屡有发生类似案例,不少医生因此冲上热搜甚至成为网红。

  潮新闻记者采访了部分挺身而出的医生和专家后发现,这类现象触发的不只有“感动”。

  01 共鸣

  这些年,医务人员在公共场合救人,已经是热搜榜上的高频词。比如,上海“医生天团”在高铁上紧急会诊、山东乳山女医生雨中跪地抢救突发心梗老人、衢州江山3名医生20分钟接力救援等等,都先后引起全网关注。

  但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掌声、赞誉,这些网红医生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达却很简单:“我们是医生,这只是出于本能。”“当时没有想太多。”“换做别的同行,他们也会这么做。”

  这些不加修饰、出于本能的救人瞬间,为什么总能触动网友的情感共鸣?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契合主流价值观。“千钧一发的时刻,白衣天使挺身而出,不计得失的帮助他人,这种无私助人的品格,是传统美德,更与大众期待的医生形象相符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认为,同时,大家对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情况本就深怀感恩之心,即便被救助的是素不相识的路人。这种强烈的共鸣,或许就是学者辜鸿铭向世界介绍的中国人的温良本性。

  二是医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多位医生告诉记者:“这些年,感受到了一种更为温和的医患关系。”的确,三年疫情之后,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白衣为甲的执着、义无反顾的背影、为大家舍小家的选择,都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紧急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医生。

  三是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新冠疫情正在重塑人们的健康观,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身心健康。在医生救人的热搜话题下,网友们的留言不止于“点赞”“感动”,还有不少人提议相关部门、医务工作者普及急救常识的建议。在范柏乃看来,大家关心的不只是一个“快餐式”的热点话题,而是在关注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这种全网的情感共鸣,对医护人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曹君瑜的名字,还能轻松找到6年前她在三角洲海滩留下的那个故事。2017年5月8日,《浙江日报》刊发报道《“请让开,我是医生”》,记录了龙泉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曹君瑜在广东惠州度假时紧急救援一位溺水青年的过程。

  时隔6年,记者再度联系上曹君瑜时,她依然坚守在原来的岗位。当年,在媒体的报道、同行的口口相传之中,曹君瑜在医院内外“火”了。当她结束广东之行回到龙泉,不少院内的年轻医生找她谈心,从她的身上寻找一份职业荣誉感,和一种力量。

  02 合力

  医生们果断、勇敢的挺身而出,也在潜移默化地推动一种新的社会风尚、社会认知。

  就在几年前,医生街边救人“是否非法行医”“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是否需要出示相关证件”等质疑声不断,这让不少医生颇感无奈:救人本是天职,但在争议之中,我们不敢轻易伸出援手。

  在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之下,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这部法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医师法中明确,医师在公共场所因自愿实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陈致宇记得,医师法施行后,医院很快向院内职工进行了科普。“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他说,虽然救人的情况纯属突发,但是法律的认定,的确让医生们在面临紧急情况时更有底气挺身而出。

  一个又一个紧急情况下的选择看似偶然,其实也需要强大的社会合力。

  临安的四位“白衣天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到,在她们接力救援时,周围的群众也没闲着,有人帮着打120,有人安抚游客家属的情绪,“听说我们过来之前,也有人帮他做过一次心脏复苏。”临安区第四人民医院医共体昌化分院护士程琼丽告诉记者。

  这令程琼丽十分感动,她说周围人们的支持给了她们极大的鼓励。“我们其实也有些没底,但他们一直在暗示我们,这样做好样的。”

  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曹君瑜救助溺水青年后一路跟随,反复叮嘱家属要尽快到三甲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在离开广东之后,她还曾经与对方视频通话,直到看到他一切顺利才放下了心。6年来,自己与这位青年及其家人偶有联系,几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就这样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

  这样的双向奔赴还有很多——

  2021年2月,平湖市中医院医生王真南在路边救助一位骑电瓶车不慎摔倒后昏迷的市民,周边多位陌生人见状立刻伸出援手,帮助联系救护车辆和患者家人,医生和路人紧凑配合,化险为夷;

  2022年12月,海南省肿瘤医院一名工作人员在下班途中对一位突然发病的老奶奶紧急施救,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当地迅速升温,陌生的市民们纷纷给医院打去电话,向这位勇敢的姑娘表达感谢;

  2018年3月,广州市一位市民在路边昏迷,路人拨打电话叫来救护车,抵达现场的两位医护人员就地施救,因为正值夜晚、光线较暗,经过的路人们不约而同地掏出了手机,并打开照明灯进行照明,网友形容,这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

  医生们的挺身而出,使人们想到了十多年前成为全国焦点的彭宇。有人评价,有法律的保驾护航、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医生群体路边救人将不再遭受“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式拷问”。

  03 呼声

  在点赞这些医生的同时,大家不约而同思考了同样的问题: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医生在场怎么办、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是否完善、老百姓的急救常识是否到位等等。

  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是较早留意到这些问题的人之一。早在2014年,陈玮在杭州火车东站抢救一名发病倒地的战士而被不少人熟知,网友亲切地称她为“最美医生”。

  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陈玮在两会期间曾多次围绕急救问题发声。2018年,她提出“心肺复苏技能推广”和“除颤仪的安装使用推广”;2019年,她提出“把心肺复苏纳入到义务教育之中”;2020年,她提出“把心肺复苏作为高中生的必备技能之一”;2021年,她又提出“把心肺复苏纳入到培训机动车驾驶员考核内容之一”。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各个医疗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等开展了数十年CPR培训,但迄今为止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仅有不到1%。

  曹君瑜告诉记者,6年前的那次偶然施救,也让她深刻意识到了急救普及的重要性。她的故事被媒体宣传后,她多次婉拒了采访、讲座邀约,但她却多次呼吁加大心肺复苏的普及力度。

  这些年,这样的呼声不仅来自于这些挺身而出的故事主角,也来自于网友、普通百姓。不少医务工作者、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急救设施和常识虽然不是天天要用,但决不能陷入“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首先,设施不能做摆设。近年来,在多方呼吁之下,公共场所陆续加装AED,这值得点赞。但是这些设备切不能一装了之,紧急情况之下,这些设备能不能正常启用,普通群众会不会正确使用?这些都是比安装设备本身,更为迫切的问题。

  其次,科普力度需要加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医院开始加强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要求人人都会心肺复苏。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这样的急救常识能够不断的走出医院,走向更多的普通人。

  最后,公共场所紧急救援,绝不只是医生的责任。“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交警、城管等群体如能普及急救常识,将对紧急情况的处置发挥很大作用。”陈致宇告诉记者,这些年,我们看到了不少紧急情况下医生、路人合力救援的故事,但我们呼吁更多的人有能力参与其中,在必要合理的情况下,果断向前,帮助有需要的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医生;救人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其实,医务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挺身而出都是基于平时的专业训练,近年来全国各地屡有发生类似案例,不少医生因此冲上热搜甚至成为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