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冯雪峰诞辰120周年,全国专家学者汇聚义乌追寻他的光辉一生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字体:
—2023—
06/04
07:56:06
2023-06-04 07:56:0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沈听雨 何贤君

  浙江在线6月4日讯(记者 沈听雨 何贤君)冯雪峰是我国现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和诗人。6月3日,雪峰书屋(文学馆)在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开馆,这里是冯雪峰的故居。他投身革命事业,一生孜孜探求。他是上世纪我国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与鲁迅、陈望道、茅盾等人是亲密战友,出版了多种刊物,撰写了大量作品,翻译了大量书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文学、出版事业等作出了贡献。

  在冯雪峰诞辰12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相聚义乌,共同回顾冯雪峰充满光辉又坎坷不凡的一生,探讨他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感受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崇高的人格魅力

  步入雪峰文学馆,这里以他的“人物生平”为时间轴,真实再现了冯雪峰的传奇一生。

  “来到这里,我眼前就浮现出雪峰那略带忧郁的眼神。”《冯雪峰全集》编纂组成员、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告诉记者,冯雪峰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敬重,首先是因为他的性格和为人。他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三个“坚”:坚如磐石、坚贞不屈、坚韧不拔。

  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冯雪峰的信仰从未动摇、信念从未减弱。李大钊牺牲后,冯雪峰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最低潮的时候,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激发人民大众的觉醒。不仅如此,冯雪峰还全程参加了长征,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坚持了解沿途群众的风俗习惯,调查当地社会情况,筹备粮草、开仓济贫、筹款扩军,并在战斗间歇动员群众,播撒革命的种子。“皖南事变”后,即便经受严刑拷打,他依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此后,冯雪峰还根据亲身经历写了电影文学剧本和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

  “这种面对暴风骤雨般的磨难仍镇定自若的品行,背后是对真理永不停歇的追求,是刚洁正直的人格魅力和不忘初心的使命责任。”在王锡荣看来,这正是冯雪峰至今令人敬佩的原因。

  曾任冯雪峰通讯员兼生活秘书的王隆华也回顾了许多细节。“我给冯雪峰同志当生活秘书的时候才16岁,每次跟去开会,他的家人都会为我准备好一份热饭菜,平时冯雪峰同志也总是为他人着想。”王隆华说,曾有人问我冯雪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也是一个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人,这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斐然的文学成就

  冯雪峰受人尊敬,还在于他斐然的文学成就。

  6月2日,以冯雪峰命名的全国首个文学理论评论奖在北京启动发布,足以体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建设的贡献。

  “爷爷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杂文、论文、小说以及寓言等,并陆续翻译引进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文艺事业有一种使命感。”冯雪峰的孙子冯烈说。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冯雪峰与诗友在杭州西湖之滨成立湖畔诗社,共同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抒发五四新一代青年希望摆脱封建禁锢、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诗集之一。

  在革命文学兴起之初,在急需理论引导的情况下,冯雪峰以自学的日语功底,翻译了多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他的《革命与智识阶级》《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等,都是中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经典篇章。

  更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冯雪峰与鲁迅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是思想上的知己,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是生活中的亲密朋友。冯雪峰曾和鲁迅一道编辑出版《新俄文艺论述丛书》《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文艺理论丛书》等,对指导中国新兴的革命文艺起到促进作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革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他还曾为鲁迅所译的苏联卢那卡尔斯基原著进行校勘。鲁迅说过:“至于我的译文,则因为匆忙和疏忽,加以体力不济,谬误和遗漏之处也颇多。这首先要感谢雪峰君,他于校勘时,先就给我改正了不少脱误。”

  “从诗歌、杂文、寓言到文艺理论等,冯雪峰以执着和热情,不断助力中国新文学的蓬勃发展。他是一位崇高而坚韧的文化将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

  为人民而创作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回顾冯雪峰的一生,不只是为了纪念他,更要从他的人生历程中看到对当下的启发。”雪峰文学馆展陈专家组组长郑晓林表示,我们要看到,冯雪峰所重视的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强调作品要反映生活“真实”和鼓舞人民的理念,在当前乃至今后依然是不变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冯雪峰曾批评文艺创作不从生活出发,“凭一种概念或一种公式去决定主题,去创作人物形象”。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说,冯雪峰最早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就提出了“人民力”的理论,认为人民的力量“来自历史的现实的矛盾斗争中。正是这客观的人民的斗争和力量,才是文艺的思想力,艺术力,作品或作者的一切主观战斗力的源泉。”而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6月3日,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也在冯雪峰的故乡义乌授牌。接下来,将有更多作家借助这一平台,下沉乡村和群众交朋友,并开展文学培训、公益讲座、文学结对、作品分享和优秀作品朗诵等文学服务活动。

  如今,在义乌,还有雪峰公园、雪峰中学、雪峰文化区等越来越多承载着冯雪峰精神的载体不断涌现。“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套组合拳,让更多人了解冯雪峰,让雪峰精神真正深入群众,并不断激励大家起而奋进。”义乌市文联主席吴璀建说。

  当天,走出冯雪峰故居时,一束阳光照进门框,天井中央立着他的半身铜像,冷峻、睿智、沉着的面容令人肃然起敬。尽管他已离开近半个世纪,但他的精神永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冯雪峰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