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1981年,史铁生用细腻质朴的笔触写下了《秋天的怀念》。
这篇不足千字的散文,论辞藻谈不上华丽,论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只是轻描淡写间将“我”与母亲相处的点滴细节娓娓道来,却将母爱的模样深深刻在了读者心里。
通过此文,我们仿佛看见了千万个母亲的身影——她们含蓄、细腻、坚韧,用单薄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量。今天,再一起读一读《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
从古至今,母爱是中外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史铁生笔下的母亲,为何格外动人?
在《秋天的怀念》里,作者写自己的苦难,双腿瘫痪、暴怒无常,更写一个加倍苦难的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此时她已“病成那样”;他写母亲猝然离世,更写困顿绝望的生命之花,在母爱照拂下重生绽放。母亲没能完成北海之约,也没有机会遇见“作家史铁生”,但正是深沉无言的爱,和藏在生活里的细细守护,填满了孩子苦难人生的沟壑。
散文贵在有“我”。史铁生以朴实无华的言语诉说着和母亲的点滴细节,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他的文字不加雕饰、宁静平和,字里行间却涌动着浓浓情愫。《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终于,他悟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40多年来,《秋天的怀念》被人们反复重温。有人说,“初读不知味,再读难忍泪”。曾经课堂上没能领悟的深情,历经岁月沉淀后击中我们内心。
对于母爱和生命,史铁生也并非刹那间顿悟。在一次次“看花”,以及“我与地坛”的一次次苦苦追问中,他最终完成了对母亲的理解,和生命课题的哲思。
一代代读者,也正因为走过了“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的成长之路,当再次捧读《秋天的怀念》时,才真正明了“惟愿孩儿鲁且愚”的澄澈,“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以及“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的沉重……
二
有学者评价,《秋天的怀念》全文无一处、无一字提及母爱,但母爱渗透于每件事、每句话、每一个表情动作,甚至每个字上。以“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和“不道破一句”的克制,引发无边无际的遐想与共鸣,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蕴藉,也是《秋天的怀念》常被怀念的原因。
平白质朴,缓缓而来。生活的最美时刻,总在不经意间。它们经由淳朴自然的文字,流进我们心里。像《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老歌谣传诵千年,文字的本色之美从未随时光褪去;北周诗人庾信在《枯树赋》中写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使后人倾心不绝;偶遇天涯沦落人,诗人白居易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光阴流转,这些平白如话、简洁质朴的句子,钩沉着历史记忆和时空画面,给人以久远的审美感受。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史铁生通过口语化的家常对话,自然地将读者带入他和母亲的生活场景中,用词简练、句式简短,让人在平实的叙述中,感受到缓缓流淌出的那一份平静、舒缓的母爱,温柔而有力量。
含蓄内敛,至深至真。中国文化的浪漫,不言不明,妙在含蓄。如江南园林,强调“空灵”二字,一步一景,一山一石,耐人寻味。东方笔墨,知白守黑,以虚胜实,“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所谓“静水流深”,字字不提爱,却句句都是爱,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陆游写《钗头凤》,在“错错错”“莫莫莫”中完成一首动人的爱情悲歌;余华写亲人的离去“是此生漫长的潮湿”,经历过的人都能“秒懂”。
在《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悄悄躲”和“偷偷听”,她想让儿子发泄情绪,又担心儿子做傻事,只能在暗中默默关注,这种小心翼翼的动作,将母爱的含蓄内敛展现得淋漓尽致。
言有尽而意无穷。关于告别,中国人在作文时追求“既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给人留下无穷想象空间。小说《边城》,七万字收在一句话上:“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故事完了,读者还要想半天,淡淡愁绪在心头升腾;汪曾祺的散文《黄油烙饼》结尾,主人公一边吃黄油烙饼,一边为奶奶流泪,“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品尝的何不是人间况味。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史铁生这样定格了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那种至深的自责和遗憾,虽然没有用过多的言语来表达,但相信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纸短情长,人生也正是在一个个故事收束、一次次挥手告别中,不断沉淀丰富、完整饱满。
三
因为《秋天的怀念》,我们更加读懂了母亲,更加读懂了母爱。但母爱远不止“秋天的怀念”,她源于苍穹大地,流过万古江河,穿行人生四季,最终汇聚于每一个“我”。
人生海海,母爱是生命底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之爱,绘就出我们人生最温暖的底色。莫言曾在困顿的童年,跟随母亲学习如何“不被大风吹倒”。白花盛开的梨树下,母亲辛苦捶打野菜的场景,成为这位诺奖得主文学道路的起点。他笔下的女性,总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坚韧不屈,充满力量。
母爱的本质相同,但质地各有不同。母亲最本真的愿望一定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但孟母三迁、苏母教子、岳母刺字等故事告诉世人,母爱也在于成就。“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史铁生在回忆中理解了母亲对他无私的爱,让他明白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这也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江河大地,母爱川流不息。从洪荒时代到数字纪元,人类在大地上繁衍生息,母爱在一代代人身上流动,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根系。无论史前文明的篝火旁、农耕文明的稻田里,还是现代职场,母亲都是“六边形战士”般的存在,荒野洞穴、农田草屋、职场厨房,哪里不是她的战场?
我们每个人,也正努力完成爱的接力。“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飞”,正是母爱的托举,让孩子触摸到更辽阔的世界,飞向自己的那座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被好好爱过的人,才有更大能量关爱他人、传递幸福。
一期一会,包容不完美。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一期一会,懂得“此刻最珍贵”,便懂得了亲情的美好。歌颂母亲,更要包容她的不完美。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也有初为人母的忐忑、被环境裹挟的焦虑,以及面对未知的不淡定。但无论兵荒马乱还是岁月静好,每一位母亲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妈妈,这便是最好的母爱。
史铁生曾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对于母亲,有人或许只剩回忆,有人仍能拥她入怀。喊一声“妈妈”,抱一抱她,趁一切还来得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