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旭平(中)在给农民朋友讲解种植要领。受访者供图
淳安县枫树岭镇是俞旭平的第二家乡。
20年前,他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入驻枫树岭镇,以中药种植为纽带,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农民建立起深厚的情谊;20年后,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作为淳安县中药材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的首席专家,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科技的种子,让“创新之花”开得更美更盛。
“无论何时,只要大家需要,我一定会到。”回望过去科技下乡的点点滴滴时,俞旭平脱口而出这句话。这是他对第二家乡的深情和承诺,也是一位科技特派员对乡村振兴的执着和信仰。
第101个科技特派员
相比“城里人”,俞旭平更习惯“农民”这个身份。
1988年,研究生毕业的他进入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后改制为“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有限公司”),从事中药材栽培和药用植物资源科研开发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俞旭平经常要跑到深山野谷里。
与淳安县枫树岭镇结缘,是在2003年。
“当时,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刚刚起步。首批100名来自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国家及省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特派员已完成培训,并举办出征仪式。我是第101个,是没有参加培训和出征仪式的‘特殊一员’。”俞旭平回忆。
为什么会出现101个呢?
俞旭平解释:“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枫树岭镇下姜村调研,询问村支书还有什么需要。村支书汇报:下姜村有‘三缺’,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习近平同志回应说,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名科技特派员来。村支书非常高兴,说村里中药材种植较多,希望派一个中药材方面的专家。当天,省科技厅领导就给我所领导打了电话。很快,我所领导就通知我:准备好去枫树岭镇当科技特派员。就这样,我成了‘第101个’。”
那年6月,俞旭平来到了枫树岭镇。
“那时下村子要坐大巴、乘渡轮、绕过盘山公路,去下姜村,要8个小时才能到达。前几次去不习惯,还晕车。”不仅山路弯弯绕绕,村里的场景更让俞旭平心里很不是滋味:“村里的房屋大都是毛坯房,农户没钱装玻璃,冬天只能用塑料薄膜挡风。”在镇里安置好住宿后,俞旭平马上投入了工作,跑遍全镇30多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并根据当地地形与气候特性,提出利用山地种植用量大、效益好的木本药材栀子。
“我们还去江西省金溪县的栀子种植、加工基地进行了考察,品种也是从那里引进的。”第二年,俞旭平就带领村民在原本杂草、灌木丛生的低坑坞建起了500亩栀子示范园。
育苗、种植、加工、推广……刚到枫树岭镇那几年,俞旭平全年有近一半时间都待在乡镇,和村民一起卷起裤腿下地,手把手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2007年,当栀子可以采果时,枫树岭镇下姜村周边的栀子种植户年均收入达到了每亩4000多元。
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更多希望
此后,俞旭平又锁定了效益更高的杭白菊。
2008年,他从嘉兴桐乡引进种苗和设备,并请当地师傅过来指导种植和加工。借助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和淳安县枫树岭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力量,镇上还建起了一个杭白菊加工厂。
10月底是杭白菊采收的时节,当加工厂里满眼都是饱满的鲜花时,俞旭平和村民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之后,俞旭平又为该镇引进薄荷、前胡、黄精、重楼等几十种药材。到2018年时,枫树岭镇中药材销售总额达到3265万元,中药材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1.7%,是他下派前的5倍多。枫树岭镇也被称为浙江省“中药之乡”。
在共同奋斗的日子里,俞旭平和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走到哪,村民都亲切地喊他“俞老师”;逢年过节总会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并让他坐主位;下姜村还给他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
2019年,俞旭平16年的个人科技特派员生涯告一段落,但作为淳安县中药材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的首席专家,他依旧穿梭在淳安县的山海林田间。
“现在从杭州市区开车去枫树岭镇只要3个多小时。公路很平整,一个个乡村已经变得像景区一样漂亮了。”从2003年到2023年,下姜村及整个枫树岭镇的变化让俞旭平感慨万千。每次去镇里,他都会买点当地特产毛豆腐、玉米饼、米羹粉和小鱼干,这是他在枫树岭镇工作和生活多年养成的饮食习惯。
在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周年的节点上,“俞旭平们”躬耕乡野、默默奉献的故事再一次被关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代表的重要回信,更是让所有科技特派员及所有农业工作者备受鼓舞。6月24日,在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代表座谈会上,俞旭平作为个人科技特派员代表作交流发言。
“20年来,大量科技特派员扎根欠发达地区,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了不起的事!”俞旭平说,未来,他还将持续助推山区中药材产业稳定高效发展,为擦亮科技特派员这张“金名片”作出更多贡献,不负总书记对浙江大地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厚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