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畅达、平安、智慧、共享 看浙江农村路如何进阶

字体:
—2023—
08/02
07:52:07
2023-08-02 07:52:07 来源:潮声 执笔 金春华 徐添城 邬敏

  盛夏的绍兴山区,刚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不久的平王线迎来众多自驾游爱好者。他们从平水镇上出发,一路青山绿水伴行,到外王化自然村时很多人会被眼前一幕吸引而停下——平王线跨溪有三座形态各异的桥梁,中间窄窄一座平桥,建于清咸丰年间,建国后一直修缮使用至今;西边是单向车道的拱桥,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并在本世纪初翻新;东侧是双向车道的王化溪大桥,2016年通车使用。

  这“祖孙三代桥”,是浙江乃至全国农村公路半个多世纪发展一个真实的写照。最美农村路,美的是景是史,更是情。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启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康庄路”翻山越岭,进村入户。20年来,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9万公里,全面消除等外公路,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基本建立农村物流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如今,浙江正在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目标是实现畅达、平安、智慧与共享。

  新“四好农村路”新在哪?有什么新理念、新办法、新故事?

  新理念:“穿村路”变“环村路”

  沿平王线过了“祖孙三代桥”,便是省历史文化名村王化村。此时路分两条:老路穿村而过,新路绕村而行,且有多条村内道路与之相连,俯瞰如树叶上的脉纹。

  “新路建好后,安全多了。”村民老宋感慨,王化村深藏大山,早年大家盼出门方便,就有了“穿村路”,在家门口骑上摩托车就能去镇上;但车一多,又怕不安全。7年前新修了“绕村路”,路面宽了,更安全了,还跟周边村落连成路网,串联诸多景色,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穿村路”变“环村路”,源于浙江人对农村公路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需求变化,并提炼成为新的修路理念。

  柯桥区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副主任徐鑫介绍,早在2015年,柯桥辖区农村公路基本实现“通达”要求;但也是在那时,一些村子开始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产业,路是否“畅达”,兼具安全与速度要求成为新挑战。2016年起,柯桥探索农村路“成环”建设,让每个村至少有两条以上进出道路,搭建“主动脉+毛细血管”的环村路网。目前,全区累计总投入40多亿元,六成以上行政村“成环”。

  “要想富,先修路。‘四好农村路’对加快完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允法介绍,浙江的农村公路已走过乡村康庄工程建设阶段、“四好农村路”1.0版两个阶段,如今正进入“四好农村路”2.0版新阶段。

  今年4月,浙江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助力“两个先行”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70%、安全精细化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交通智慧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等具体指标。

  陈允法告诉潮新闻记者,相比1.0版侧重对公路基础设施的完善,2.0版转向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畅达、平安、智慧、共享,是2.0版的四大特征。

  庆元县五大堡乡东半村地处浙南山区,其东山后自然村住着30多位老人,出行原靠不到3米宽的坑坑洼洼山间小道。去年下半年,县里筹集220余万元,将其拓宽为6.5米的新路,并与全乡路网连接,于今年5月通车。

  “农村路,一个都不能少。”庆元县农村公路服务中心主任陈其勇说,县里有不少类似的村子,大都住着老人和回来创业的年轻人。这几年,“千万工程”让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更期待村路好一点,把本地特产运出去,把游客请进来。

  潮新闻记者从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获悉,在2.0版中,我省将全面完善“畅达农村路”规划,重点推进山区26县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完成新建、改建工程1万公里。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修路不易。但采访中潮新闻记者发现,浙江农村路等级并不低。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公路分为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5个等级。其中,一级为多车道公路;二级是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至15000辆;三级也是双车道公路,同时允许拖拉机、畜力车、人力车等非汽车交通通行,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至6000辆。

  “高等级路网是畅通的主要保障。”陈允法说,浙江已率先实现等级公路全覆盖,平原、山区乡镇基本通二级、三级公路,约七成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常住人口100人以上的自然村(组)也基本通等级硬化路,皆居全国前列。

  泰顺县泗溪镇横坑社区华垟村,原本到镇上要走盘山路,弯弯绕绕不说,还很窄,两车交会只能以极低速度擦着路牙或山崖而过。3年前,县里按二级公路标准修建文福公路,其中横坑到泗溪段路基宽8.5米,还建有1条隧道、6座桥梁,使得华垟村到镇上的车程从半小时缩短到10分钟。村干部洪志斌感慨:“做梦都想不到村里这么快能通上大路。”

  新治理:“黑破路”变“发光路”

  夏季,是公路病患的高发期,也是公路养护的黄金期。潮新闻记者来到绍兴柯桥齐贤至马鞍公路段采访时,多名养护工正在协作灌缝。滚烫的路面上,他们以四人为一组:一人协调周边车辆通行,两人进行沥青灌缝,一人对灌缝后的路面洒水降温。

  “用上新的灌缝机后,操作便捷了,效率大大提高。”养护工人杨国芳说,过去的灌缝机器自动化程度不高,加入柏油、熔胶等原料后,要等两三个小时才能使用,又慢又热又难受。今年5月,柯桥区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购置了2台全自动加热的新型灌缝机,仅原料加热时间就缩短到1小时以内。

  养护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村道路安全,成为农村交通治理效能提升的一个重要侧面。

  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年来,我省各地统筹实施路况提升、管理提效、平安交通攻坚战,持续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村交通安全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维修路面4300公里,列养率升至100%,优良中等路率升至92%以上,完善安全设施500公里,是全国病危桥隧占比最低的省(区)之一。

  浙江农村公路上,精细化治理、智慧化治理等新技术、新手段已是层出不穷。

  炎炎夏日,位于金华北山景区附近的罗电线等几条“发光公路”成为当地居民夜游纳凉的好去处。这里全线的路缘、护栏、防护墙上,均是亮闪闪的发光标识;岔路口、急转弯以及桥梁上,标志还会动态闪烁。

  这种发光标识,跟普通路灯不一样,无需拉电线,主要靠自然光、车灯光或太阳能板蓄能激发自发光材料发光。该技术由金华市公路部门会同有关单位研发,具有节能环保、安全保障和美丽公路等综合效益,经省交通运输厅和国家交通运输部科研鉴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金华市域内已有3000多公里公路设置自发光交通标识,覆盖9个县(市、区),惠及1000多个乡村,受益群众300余万。

  据悉,“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完善标志标线1万公里、整治平交路口5000处、增设错车道2000个、边坡抗灾能力提升500个,进一步提升交通秩序精细管理水平。

  在浙江,“平安农村路”上不仅有技术,还有“人机结合”。

  “我的工作就是边走边看边报。”松阳县斋坛乡农村公路管理站站长郭金法,是一名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公路,如今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路长。每天一大早,他就出门巡路,平均一天下来要走近3万步。巡路过程中,郭金法不仅要及时清理路面垃圾、边沟内的杂物,还要将路况及时上报到一个叫“路长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在丽水,目前设有总路长179人、路段路长1532人。路长们的背后,是名为“浙路智富”的农村公路数字化应用平台,平台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公路,有“一路一档”数据库作支撑,能发挥决策辅助、路长管理、安全应急、示范创建、助力共富等多项功能。

  “每名路长,理论上可获得从省到村五级支援,治理水平、安全水平都有显著提升。”丽水市公路港航与运输管理中心农村公路处处长沙云燕说。

  新平台:“出行路”变“发展路”

  每天早晨,嘉兴市区大新路公交枢纽站,101路公交车都会准时出发,开往24公里外的凤桥镇公交枢纽站。这条连结城与乡的公交线路,是嘉兴乃至浙江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这一改,已20年。

  公交与道路交通之间有什么关系?采访中有人问。也有“交通人”自嘲常被误解只是“修路的”。事实上,“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同样是交通部门的重要职责,分量甚至越来越重。

  记者从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获悉,20年来,我省客运网络不断织密,新增1.9万个建制村通客车;物流体系全面完善,新建改造提升服务点1.8万个,形成以县级基地为枢纽、乡镇站场为中心、村级服务点为节点的农村物流体系;客货邮融合蓬勃发展,开通客货邮融合班线32条……

  “是‘出行路’,更是‘发展路’。”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根据2.0版方案,我省正在打造“共享农村路”,以“四好农村路+”模式,发掘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资源,发展城乡智慧物流,开发“浙路助富”应用场景,不断释放“路衍经济”潜能。

  柯桥区平水镇合心村原是一个空心村,常住村民不足200人,且九成年过花甲。但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明星村。改变,源自农村路让该村的竹产业再次振兴。

  村党支部书记任利成介绍,村里有6000亩竹林,但因“路差、人老、价低”,竹产业已销声匿迹近10年。2017年,村里到平王线3公里的连接线修建拓宽,随后又拓宽改造了村内主要道路。大山深处的竹子终于有了运出去的道路。任利成带着村民做竹产品加工,小到家用的竹篮,大到进村路两边“装饰兼展示”的竹篱笆,年销售毛竹200万斤以上。

  农村公路在浙江,不仅催生新产业,也在成为新产业。

  葫马线是新昌县葫芦岙、马安山两村之间的农村公路,全长约23公里。2022年,葫马线拓宽改造后,当地结合沿线6个村落看雾、看星、看戏、看花、看桥、看水等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将之打造成为一个乡村旅游品牌,这条普通的山路也变成了一条“金腰带”。

  金山村位于葫马线中段,原因道路不畅发展受限。葫马线改造通车后,村里的古巷、古殿、古树、古井、古门和油菜花成了“网红打卡地”。今年4月,千亩油菜花田盛开时,吸引百家旅行社、媒体走进金山,参加该村与隔壁下岩贝村共同举办的乡村艺术节。金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斌锋总结说:“一条路就是一道景,一条路成就一片景。”

  新昌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吕长军介绍,该县在西部围绕有“浙东张家界”之誉的十九峰景区,依托新镜线、葫马线形成丹霞风情线;在南部围绕天姥山景区,依托104国道(二期)、里官线、新大线形成天姥古驿线;在东部依托527国道(二期)、王金线及江拔线形成生态康养线……三大环线,构建新昌旅游新格局。

  2021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纲要要求“推动农村公路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支撑引领农村产业体系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并提出,到2035年,形成“规模结构合理、设施品质优良、治理规范有效、运输服务优质”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支来自江苏的有40辆越野车的车队,开进遂昌县金竹、湖山、王村口等地处仙霞岭山脉深处的乡镇。吸引他们前来的,是叫“丽水山路”的特殊农村路。“目前,丽水市90%以上的公路是农村公路,现有农村公路13529公里,里程数居全省第三。”丽水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随着自驾越野游兴起,丽水抓住机遇打造“丽水山路”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盘活全市闲散的山地资源,串联山耕、山居和山景等文旅资源,培育了浙西川藏线·江南丙察察、画乡逐星、畲乡天径等十大丽水山路自驾特色线路,总长度1000多公里,辐射全市域。4年来,来丽水自驾越野的车辆近9万辆、车友15.5万多人次,带动农家乐、民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8500余万元。

  这一条条神奇的农村公路,让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农村;道路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