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悠悠碧水 婺城有方

字体:
—2023—
08/24
10:31:22
2023-08-24 10:31:22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马晓芬 曹静怡 陆欣

  8月8日上午,从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上传来喜讯,金华市婺城区被授予2022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银鼎,这是该区第五次获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

  婺城因水而生、依水而建、顺水而兴,作为金义黄金主轴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礼仪之邦、仙山秀水之都。近年来,婺城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按照水岸同治理念,以打造浙中生态廊道为目标,筑牢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助力水经济、传承水文化,描绘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城兴的生态宜居“全景画卷”。

  硬核治理 以水兴城

  天色向晚,晚风吹拂四周。在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的白沙溪畔,不少游客在品尝农家菜之余,循着波光粼粼的溪水游赏散步。

  “早些年,水面尽是水葫芦,四处漂浮的垃圾更令人避之不及。”为了让村庄旧貌换新颜,村党支部书记柯建康带着党员干部下河打捞垃圾,并对河道进行全面排查清理。伴随“五水共治”“浙中生态廊道”等系列项目的跟进实施,村里的河流干净了,人心也凝聚了。

  美丽蝶变的新昌桥村是婺城“五水共治”的“见证者”“经历者”。自2013年浙江省拉开“五水共治”的帷幕以来,婺城区全面推进治水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倒排时间、销号管理,并从金华最脏最臭的长湖入手,打响“五水共治”的第一枪。

  通过落实完善“河(湖)长制”,健全“一河两长”“一河两员”责任体系,统一开展全域河长巡河活动。

  建立河湖档案、安装视频监控……重点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提高河湖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22年,婺城区地表水区控断面III类水以上占比从46.87%到100%。这些年,先后打造了白沙溪、武义江、雅干溪、金华江等省级美丽河湖4条,莘畈溪等市级美丽河湖1条。

  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上,统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实施项目1万多个,完成806个生活小区、18个乡镇(街道)、5个工业园区、5000多家工业企业、2000多家“六小”行业、20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治水成效不断提升。

  目前,这里的水质位列全国三甲,五夺治水“大禹鼎”,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连续13年获评全国十大宜居城市。

  放眼全区,颜值不断焕新的一条条河流,清澈宛如碧玉丝绦,环绕着婺城大地,美不胜收。

  全域发展 以水促旅

  围绕着这一泓好水,婺城不仅做优“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还要谋划“水经济”。

  激情盛夏,高温“点燃”了乡村旅游。集生态养殖、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成了网红打卡点;望山隐庐描绘了“诗意栖居”的慢生活图景;清塘湾露营基地再现“金华小千岛湖”景致;新昌桥蝶变成了滨水乐园……创建白沙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成梅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诗意盎然的山水诗画长卷缓缓展开。

  据统计,2022年,婺城全区接待游客342.4万人次,收入46.7亿元,乡村旅游收入4.05亿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

  这里,大力发展小水电经济,探索“国资统筹”的集约化管理新路径,为全国绿色小水电创建工作提供了示范样板。

  衢江婺城段航运开发工程通航,婺城港区罗洋作业区一期已完工、乾西作业区正在加快建设,“浙中黄金水道”重返婺城。

  好水灌溉,孕育出富硒大米、富硒水果、冷水茭白、清水鱼养殖等致富产业。现代化饮用水工厂屹立绿水青山间,清洌的婺城水走进上海等大城市。

  如今,生态优势正是婺城的发展优势。省运会皮划艇赛、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全国钓鱼人运动会、全国电动冲浪板锦标赛等诸多大型水上赛事纷纷落户,推动“赛事+社交+电商+制造”跨界融合。

  更替传承 以水化文

  近日,中国首部山水人文电影《白沙溪》全球首映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华夏厅举行。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电影将白沙溪畔的人文、自然与非遗娓娓道来,从人文视角展现水墨婺城的时代画卷。

  白沙溪的故事,还得从1900多年前说起。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将36人韬迹隐退来到辅苍(今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遂勘察地形,在沙畈乡的高儒村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拉开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

  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供水保证率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堰、渠形成了白沙溪的一个灌水体系,灌区面积达27.8万亩。

  时和岁稔,在三十六堰的滋养下,金(华)兰(溪)汤(溪)三角地带,不仅农业生产长足发展,水上航运蓬勃,这方水土上的三百六十行也因之兴盛。

  2020年12月,白沙溪三十六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了婺城又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涓涓细流倾泻而下,留给沿岸百姓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文化内涵,还有精神力量。

  卢文台率众人在崇山峻岭中垦辟田畴卢畈,利用南山丰富的木材、毛竹、卵石等材料修筑白沙堰,靠着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种种困难,把荒芜之地变成南山粮仓。千百年来,这种精神也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沙人民迎难而上,传承光大治水之魂。

  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婺城人也将一如既往,阔步前进,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乡村;千万工程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