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探营杭州亚运村:这个家,温馨智能有文化

字体:
—2023—
09/22
09:55:32
2023-09-22 09:55:32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姜晓蓉 纪驭亚 李睿

  9月21日,各国代表团陆续入住运动员村。欢迎中心外的亚运会吉祥物“三小只”成了各代表团进村前的“打卡”项目。图为泰国击剑队队员和亚运吉祥物合影。记者 倪雁强 王建龙 摄

  作为亚运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杭州亚运村同时也是众多运动员、技术官员和媒体人员的“家”。

  杭州亚运村由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组成,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亚运村。亚运会期间,亚运村将为2万余名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和媒体人员提供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医疗等全方位服务保障,是杭州亚运会运行持续时间最长、运行连续性要求最高、服务对象最多的地方。

  自9月16日正式开村,亚运村各项服务功能全面运行,1.5万多名工作人员和600多名志愿者已经各就各位,将竭尽全力为全体村民打造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家。

  为了欢迎村民们入住,亚运村做了哪些准备?又有哪些特色亮点?亚运会开幕前夕,记者实地探访亚运村。

  生活很方便

  亚运村正式开村后,每天都有各国(地区)代表团入住。越来越热闹的亚运村,也收获了不少运动员、代表团官员和技术官员的连连点赞。

  在亚运村的商业区,记者遇到了菲律宾奥委会代表团副团长Nikki Cheng。16日就和团员们住进村里的她,手里拎着两大袋亚运吉祥物及周边产品,是村里的第一批“村民”之一。Nikki Cheng告诉记者,这几天她已经把运动员村逛了一遍,感觉设施非常齐全,科技感满满,特别酷。

  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村里的AR智能巴士,“一招手它就停下来了,带着我们四处转了一圈,不仅能避让行人和车辆,还有讲解服务。”Nikki Cheng说。

  而在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里就像家一样。

  “在亚运村生活的这几天,最大的感触就是‘太方便了’!”同是首批村民的亚运会排球项目国际技术官、浙江树人学院副教授蔡勇说,刚办理入村手续时,自己对村里的情况还是很不熟悉。村里的接驳车会把每个人送到所住房间的楼下,并有工作人员引导上楼。技术官员村的每幢“村民楼”下都有信息显示大屏,所有比赛项目的发车时间清晰明了。

  入住亚运村的运动员们也感受到了村里的便利和周到。中国赛艇队运动员、赛艇奥运冠军崔晓桐感慨道:“房间的床垫软硬适中,餐厅菜式种类非常丰富。各个地方的接驳很方便,出门就有车。”

  亚运村开村当天,“云上亚运村”也正式上线。在这个智能系统中,村民只需扫码,即可线上完成场地预约、菜单查询、信息问答等功能。餐厅当天的菜品、当下的人流量情况都有实时显示。媒体村的“村民”可以预约新闻采访室,运动员村的“村民”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预约健身房、泳池等。“村民”在云端手指点点,吃、住、行等生活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

  杭州亚运村内,亚运吉祥物版的交通信号灯出现在路口。记者 倪雁强 摄

  文化很丰盛

  亚运会是体育竞技盛会,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盛宴。漫步在亚运村,随处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细节。

  村里的道路被命名为琮琮路、莲莲路、宸宸路、拾玖路、百米巷、欢聚弄,连红绿灯的图案都是亚运吉祥物,亚运氛围拉满。如果喜欢拍照,亚运村里还有不少“打卡点”,运动员村入口处有一组“欢迎运动员回家”景观区,媒体村内写有多种语言的“你好”的天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3个特别的“文化屋”,分别位于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和媒体村。

  运动员村文化屋位于村内的亚运河畔。临安昌化竹编、杭州风筝……在这里,运动员们可以体验到二十余种浙江省非遗文化。文化屋还为每个节气精心选择了特别的非遗产品。“谷雨选择了龙井茶,大暑用了西湖的荷叶,处暑是西溪的柿子蒂,大雪则是九曲红梅。”省级非遗传承人吴莹告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世界传递杭州的美好和幸福。

  展厅中设置了不少互动项目。记者体验了智能画像机器人——上传自己的照片,机器人进行智能分析后会在一张明信片上进行绘制,大概3分钟之后,就能拿到自己的专属艺术肖像了。比赛期间,这里每天将组织5场体验活动,主打一个好玩有趣。

  进入技术官员村文化屋,映入眼帘的是一件近6米的“千里江山”铜雕作品。这里汇集了来自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各类工美作品,走的同样是“国风”路线,典雅的瓷器、精美的扇子、精致的丝绸画缋等,呈现出典雅与繁华。

  “各种工艺品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把巨大的西湖绸伞,非常精美。”蔡勇告诉记者,他还欣赏了浙派古琴,品了茶,不仅放松了身心,更长了见识。

  一股清香的中草药味弥漫在媒体村的文化屋中。“大家在这里可以用扎染布艺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中药香囊。”亚运村运行管理中心综合门诊部工作人员董虹告诉我们。互动区的体验项目颇费了一番心思,比如,在这里可以跟着互动视频来一段“八段锦”,并让系统打打分。

  杭州亚运村运动员村文化小屋静态展陈与动态互动相结合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吸引着中外友人参观体验。图为人们正在体验AI丝巾定制。 记者 魏志阳 张孙超 摄

  未来很真切

  在亚运村内,记者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走进房间,衣橱里已经准备好了多个衣架,仔细一看,它们并不是常见的塑料,而是由麦秸秆材质制成的。亚运村提前准备的洗漱包,用的也是防水环保面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亚运村的不少办公用品也是租来的,闭村后会还回去再利用。杭州亚组委提出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它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里。

  杭州亚运村,不仅仅为了亚运,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

  记者被一座外墙红白相间、搭配蓝色装饰的惹眼建筑吸引。“这里是运动员餐厅,但原本是小学。”工程建设主管顾磊介绍,亚运村坚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的理念,通过专业化管理,让软、硬件运行效率最大化。

  从小学变成餐厅,赛后再恢复成小学,空间的转换对改造提出了高要求。“设计之初,我们就仔细勘查现有建筑和设施,在融合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制定了‘可逆施工’的改造方案。所有的改造施工,都没有动到原有的结构。”顾磊说,亚运会结束后,只要把添加的东西拆除,就直接可以恢复成原有的校舍。

  赛事与城事,密不可分,亚运村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了其赛会之后的功能。

  亚运会后,整个亚运村将被打造成一个大型未来社区,可提供近万套新房供市民居住。现在的技术官员村区域,将迎来杭州首个万象天地——亚奥万象天地。媒体村则将转化为高端人才公寓租赁住房,并配有邻里中心、幼儿园、小学、公园等设施。国际区将转化为社区文化中心、体育健身馆等。

  除了物理区域的功能转变,赛时为亚运村“村民”提供场地预约、菜单查询、地图导览等功能的“云上亚运村”管理系统,也将在赛后继续为生活在亚运村的居民们提供触手可及的智慧服务。

  亚运村不仅是一个村,更是一个温暖的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杭州;亚运村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