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发车(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 供图)
10月16日,一列从西班牙马德里驶来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缓缓进入义乌西货运站,车上88个标箱载着欧洲生产的家用电器、巧克力、婴儿辅食和乐高玩具等——通过“义新欧”、“义甬舟”等通道辐射全球,义乌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国际枢纽城,构建起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新通道。
伴随着曾经的“拨浪鼓”声,义乌“货郎”们挑担的身影遍布于周边各地的大街小巷。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义乌用“鸡毛换糖”给城市植入了商业基因。如今的义乌“货郎”们,坐拥着7.5万个商位,依靠着汽车喇叭、火车隆隆声、轮船汽笛声、飞机轰鸣声等将小商品销往全球各个角落,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商品通过义乌行销全国。
与此同时,每年有数以万计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前往义乌追逐自己的梦想。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于此,却又和谐相处、互利共赢。在义乌,有来自外国的人大议政会特邀代表、调解员,外国的义工、志愿者更是不胜枚举,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娶妻生子安家,命运与梦想在此真正交融。
携手做大“蛋糕”,不断开辟新空间、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义乌以小商品为轨,以共赢互利为媒,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来,这列“东方快车”翻山越岭把世界拥抱。
万里征途,买卖全球
恭贺花篮里的鲜花尚还艳丽,踏进义乌市陆港铁路口岸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义乌铁路口岸)的大楼,副总经理毕飞的办公室却显得单调,一张办公桌、一盆龟背竹,几把椅子。脚边,采购的垃圾桶尚未到位,毕飞用了一只原来装A4纸的空箱子代替。
口岸公司新址乔迁于此,之所以“搬家”,是因为“近几年‘义新欧’货运量增长很快,我们的场地进行了扩建”,毕飞说。
义乌铁路口岸是“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始发港。自2014年11月18日开始运行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第一次实现了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和欧洲最大小商品集散地马德里的陆路直通,是国内行程最长的中欧班列,已经辐射“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和160多个城市。
硕大的龙门吊将一个个集装箱吊到车板上,蓄势待发。从义乌运往各国的货物,需要先在口岸集合、排队、候车。“近两三年是中欧班列发展的黄金期,货物量很足。虽然我们的集散能力已经比较强了,但依然能感受到场地越来越受限,每天都有箱子堆积。所以我们准备造新的铁轨,进一步提升装载能力和存储能力。”毕飞说。
义乌西货运站集装箱装载(吴馥梅 摄)
距离铁路口岸直线1公里,就是“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始发站——义乌西货运站。大量货物排队待发的情况也出现在这里。“曾经有一个货物爆发式增长的阶段,等待进场的队伍长达五六公里。”义乌西货运站中欧集装箱班组长徐贤通说,“近两年我们对整个作业流程不断优化,启用了集装箱智能场站管理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扩建场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这是“义新欧”应对市场扩大、货量激增交出的答卷。而“义新欧”自运营伊始,便是响应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扩大国际经贸投资的时代呼唤。
“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营方负责人、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董事长冯旭斌说:“2010年,我们调研义乌铁路国际货运市场,发现义乌没有铁路口岸让小商品直接运到中亚五国和欧洲。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在2013年开通了首趟从义乌到中亚五国的货运班列。后来,我们又注意到马德里,这是义乌商品走向欧洲的一个重要集散中心。”
车驰山坳滩涂,货通欧亚大陆。一条铁路的两端,承载的是双向的商贸体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义新欧”中欧班列持续稳定运行,已开通19条运营线路,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50多个、城市160多个,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重载率最高、开行里程最长的中欧班列线路。截至目前,义乌平台已累计开行超6000列,发运量近60万标箱。“义新欧”中欧班列带着无数的中国制造走向海外,同时也将沿途各国的商品源源不断地带进中国。
“2015年2月首趟从西班牙回程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上,装载了我们12个标箱货物,主要是红酒、橄榄油等西班牙特色商品。铁路运输的时间比海运缩减了将近一半,给了我们更多的销售时间。”浙江盟德进出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杨媛倩说,“这些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货物清关的效率比以往高了,而且商品的丰富度也在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我们围绕这一运输线路,让物流通道变成贸易通道,带动沿线经济,加强互联互通。”冯旭斌表示,“在未来,我们希望把一条通道做成一张网络,让沿线百姓更加受益。”
两千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开启“凿空”之旅。穿越悠悠历史长河,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响,已变成嘹亮动人的阵阵汽笛声。机械搬运集装箱的持续轰鸣声中,一列满载货柜的“义新欧”中欧班列正徐徐驶出义乌西货运站,踏上万里征途。
连通世界,布点全球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大堂的墙面上挂着六个时钟,分别显示北京、迪拜、非洲、纽约、东南亚、欧洲多地的时间。“每当开拓一个海外市场,我们就会在墙上增加一个时钟。”一头短发、气质干练的总经理袁颖指着时钟,晃了晃电子手表:不同时区的昼夜,同样在她的手腕上跳跃。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墙上时钟(黄小星 摄)
如果说“义新欧”是“一带一路”与中欧交往的“金丝带”, 26个大类、210多万种小商品,则给足义乌连通世界、纵横市场的底气。
有人说,义乌是一座“空气里都漂浮着商机”的城市。置身义乌国际商贸城内,你会切身感受到“买卖全球”的力量。作为全球小商品市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几乎每家商户都有大量的海外订单,世界各地的商人在这里完成选品看货的一站式采购。
外国商人在国际商贸城内采购(吴馥梅 摄)
经营高端玩偶生意的商户何丹说,“我们店目前外销的产品大概占70%,内销30%。”她店里的娃娃有着黑白黄不同的肤色;另一位陶瓷商户夏舜也说,“基本上我的客户都是外国人,‘一带一路’国家比较多,南美洲也有。”他能清晰地指出,一款双层隔热玻璃杯颇受俄罗斯客户欢迎,几何图案的咖啡杯,中东客户喜欢成套购买。
今年,基建“国家队”陆续在乌兹别克斯坦斩获大单,承建光伏电站项目,“蝴蝶效应”也掀到了商城商户、浙江琅凯进出口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龚力说,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光伏行业的订单量猛增,“我们的一款逆变器目前已经脱销了,客户订单差不多排到了两个月以后。”
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凸显的当下,义乌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非常明显,去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831.1亿元,增长13.3%。
新丝绸之路上,既有声音嘹亮的“钢铁驼队”,也有看不见的“数字铁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大数据公司总经理赵炜介绍,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下简称商城集团)一直致力品牌出海,在海外分市场、海外仓、海外展厅、Chinagoods、海外展五大模式上全面发力,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其中,2020年10月21日上线的Chinagoods提供了一站式贸易综合服务,将义乌市场的贸易生态全面线上化、数字化,打开整个线上市场的数字货盘。
义乌市场40多年积累的经验,给海外市场拓展提供了沃土。良好的“出海生态圈”,也进一步推动义乌的“地瓜经济”向全球延伸。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朋友圈的扩大,“Yiwu market”越来越成为一个典型的商业模式。
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图源中国义乌网)
2022年6月30日,由商城集团联合DPworld共同投资建设的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式营业。这是商城集团布局全球战略的首个海外分市场,也是义乌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一次创新。后续,义乌更多具有出海优势的商家也将在此扎根,加强供应链优势。
今年,袁颖带队出访,跨越重洋,去亲眼看了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沙漠明珠”迪拜的落地。今年以来,她已经接待了老挝、柬埔寨、比利时、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的企业团队。交流中,她最直观的感受是,义乌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团队看到义乌市场的繁荣之后极为震撼。
临走时,许多人都说,他们以后一定要在本国,再造一个“义乌”。
休戚与共,梦想开花
穿梭在义乌的街头小巷,你会不由自主地感慨:外国人好多啊。那个在商贸城里用iPhone计算器还价的,是一个初来乍到的科威特小店主;街头的电话卡摊档用四种语言书写,还会附上摊主的WeChat(微信)和WhatsApp二维码;夜幕降临,华灯影中,那些在水烟气息缭绕中“侃大山”的,是一群在义乌定居的中东商人。
义乌每年吸引40余万外国人,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外国人常住义乌。紧临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稠州北路一带,星罗棋布开着上百家各国风味餐厅,其中不少经营者是外国人,贝迪餐厅就是其中之一。
夜幕降临踏入贝迪餐厅大门,烤肉在旋转柱上滋滋作响,比脸还大的馕饼蒸腾出香气,不同肤色的顾客品尝着美食,热闹的餐厅夹杂着各种语言,却又各得其乐。通常45岁的老板穆罕奈德会穿梭在前台、后厨和各个餐桌之间,有时也会待在一楼办公室,喝上一杯拌了新鲜薄荷叶的土耳其红茶。“我基本每天下午四五点过来,一直待到晚上。我的大儿子已经毕业了,也在餐厅里帮忙。”穆罕奈德告诉潮新闻记者。
穆罕奈德与家人合影(穆罕奈德 供图)
2014年6月,穆罕奈德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意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
2018年,穆罕奈德开出了这家面积更大的餐厅,但将店名从“花”改成了“贝迪”。“我到义乌已经20年,两个孩子都在这里出生,都是中国国籍。‘花’代表着梦想,‘贝迪’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我家’。我的梦想在这里开花结果,现在我已经深深扎根义乌,这里就是我的家。”穆罕奈德说。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国梦中,执着奋斗,演绎了出彩人生,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以商贸为触角,以开放为内核,义乌“拥抱”了一个又一个国家,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定居义乌、融入义乌。
“社区好多外国人回到中国的时候会给我们带一些小礼物。有一次,一位伊朗的朋友给我带了一盒他们那边的糕点,我印象很深刻。伊朗的糕点看起来就特别好吃。”义乌鸡鸣山社区书记何文君说,“也要感谢他们,说明对我们的工作还是很认可的。”
鸡鸣山社区居民共度佳节(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供图)
鸡鸣山社区地处义乌市江东街道,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境外人员,是个多国籍、多文化、多元素的“联合国社区”。秉持着开放和包容的理念,鸡鸣山社区开办家门口的“孔子学院”、组织多国文化体验活动,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居民关系。何文君说,“从2005年开始,我们社区的外籍人士逐渐增加。近十年的增长趋势尤其明显,将近翻了一番。目前比较多的是约旦、也门等国家的外籍人士,他们在义乌成家立业扎根,大家朋友一样相处,真正和我们融为一体。”刚刚路过的国际老娘舅工作室墙面上,伊朗籍商人哈米双手环胸微笑目视前方的海报尤为亮眼,旁边写着“老外不见外,留人更留心”。
这些外籍人士,也参与到义乌社会建设中来。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简称义乌市外调委)就是其中的典型。外调委前台,黎巴嫩调解员沙目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接待台外侧的商家——因货物错发滞留而引发纠纷的四五十岁妇女正在情绪激动地描述情况,站在她身边的是来自印度的商人。
骆跃军与黎巴嫩调解员沙目调解贸易纠纷现场(吴馥梅 摄)
这是全国首家县级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于2013年5月,十年来,已成功调解涉外纠纷1196起,涉及金额1.29亿元,纠纷成功化解率达98%。义乌市外调委主任骆跃军说,“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通过‘以外调外’来增加调解作用力。德国的Leonehard Rathke(陈龙)、吉尔吉斯斯坦的米卡等,都是我们经验丰富的外籍调解员,调解了许多贸易纠纷。
“万物并育不相害,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邦交之道的有机结合,归根到底,“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当下,饱含改革活力和市场活力的义乌,在“买卖全球”的坚固基石上,沿着新丝绸之路的足迹,张开“拥抱全球”的双臂,正迎接一个又一个不同肤色的微笑。
“我觉得‘一带一路’就是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帮助、一起发展。像一家人一样,像兄弟一样。”穆罕奈德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