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传承千年丝路文化,彰显共建“一带一路”浙江力量

字体:
—2023—
10/18
15:03:35
2023-10-18 15:03:35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葛熔金 薛昊悦

  10月14日,站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旁,来自意大利的智库专家学者尼古拉·卡萨里尼想到了马可·波罗——这位意大利商人800多年前曾游历中国,为中欧联系做出重要探索。此时,一列“义新欧”中欧班列正从西班牙马德里驶向中国,于16日到达“世界超市”浙江义乌,车上载有意大利生产的巧克力。

  10年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日益深入人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信念,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让越来越多国家的目光聚焦于此、参与其中、合作共赢、分享成果。10年时间,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描绘的时代鸿篇巨制已然显现。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回望驼队带着诚意、商船载着善意构建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辉映千年背后是中华民族开放、合作、共赢的基因。盛产丝绸、茶叶和瓷器等重要商品的浙江,无疑是古丝绸之路上耀眼的存在,《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杭州是“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宁波和温州自古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浙江正努力在共建“一带一路”伟大实践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充分发挥全球浙商的力量,加强经贸往来、打造境外产业园区,浙江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日益密切;强化顶层设计,迭代推进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油气全产业链开放高地、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欧(义新欧)班列、美丽浙江国际传播等七大标志性工程,浙江“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作用日益凸显;发布首批浙江省“小而美”境外项目,在海外开设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国内建专门医学院招收“一带一路”国家学生,在塞内加尔乡村开展打井供水项目等,浙江与“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心贴得更近。

  丝路文化,辉映千年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指出。

  丝绸、茶叶、瓷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对西方国家贸易输出的三种主要商品。中国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成为全球文明板块中独具东方特质的文化载体。浙江在丝绸、茶叶、瓷器文化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在进行《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览,一块从新疆楼兰遗址出土、距今约2000年的“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其典型的汉式云气动物纹锦寄托了人们对祈求长生、保佑子孙绵绵无极的渴望。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以发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Seres)。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角,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内容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东西方文明互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览 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官网

  1950年代,在湖州城南考古发掘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的一片4000多年前的绸片,虽经岁月磨蚀已没有当年的色彩,但却留下了历史和文明的印记,成为世界上迄今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实例。浙江作为我国最著名的古老蚕区之一,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吴兴赋》中“其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就是描绘当时浙江湖州桑林遍野的景象。

  760年,在离钱山漾不远的苕溪畔,27岁的陆羽辗转于此,并开始写作《茶经》,全书共有源、具、造、器、煮、饮、出等十个章节,七千余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学术著作,造就了陆羽“茶圣”之名,也奠定了千年以来中国茶文化的基调。

  在《茶经》第八章“出”中,陆羽对当时各区域茶叶品质进行评定:“浙西,湖州上”、“钱塘生灵隐、天竺二寺”、“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等内容,这也证明当时浙江茶叶已经广泛种植。

  与丝绸和茶叶相比,瓷器贸易兴起的时间较晚一点。依托航海技术的进步,宋元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行销世界。其中,以浙江丽水龙泉市的大窑、金村为中心的窑场烧制的龙泉青瓷知名度最高,早在1988年,大窑龙泉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是瓯江的源头,从位于金村的古码头顺流而下,就能经温州一路向海。2022年,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被确认,出土的瓷器残片极为庞大,90%以上为宋元时期的龙泉窑器。今年3月28日,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俯瞰温州朔门古港遗址(2022年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今年7月,在全球“2022丝绸之路十大考古发现”中,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成功入选。该遗址真实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

  跨越山海,互利共赢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开辟了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宁波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商港。

  潮新闻记者在宁波舟山港集团北仑第一集装箱码头看到,长达2215米的码头岸线上停满了集装箱货轮,运送集装箱的卡车川流不息,数十台桥吊正不停地将集装箱堆放到货轮上。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全景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时强调,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

  “我们持续加强与全球航运巨头合作,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航班开发力度。”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保持在300条的高位,联通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今年已累计完成“一带一路”航班4200余班次,为全球贸易往来提供便利与支持。

  据了解,2022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12.61亿吨,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3335万标准箱,稳居全球第三。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15亿吨,同比增长5.8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2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56%。

  宁波舟山港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浙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版图不断拓展,海外“朋友圈”越来越大。

  潮新闻记者从杭州海关获悉,浙江对共建国家进出口贸易总值从2013年的9165.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36万亿元,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11.1%。十年间,浙江累计与“一带一路”国家实现进出口13.66万亿元,占同期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6.6%;浙江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值占全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总值的15.4%,列全国第2。

  在商品出口的同时,浙商、浙企也积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国家开设工厂、建产业园等。目前,有200万浙商遍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功打造了泰中罗勇工业园、印尼青山工业园等一批境外园区,国家级境外合作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泰中罗勇工业园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实施,华立的发展思路也愈加清晰。我们制定了一项战略规划,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更多的中国工业园,形成‘三大三小’的境外工业园格局。”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表示,华立集团已经先后在泰国投资开发了泰中罗勇工业园,在墨西哥建立了北美华富山工业园,“我们正在扩建泰中罗勇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同时在规划位于北非的摩洛哥工业园等。”

  “硬联通”之外,浙江的数字技术也涌向更遥远的“一带一路”国家,给当地老百姓带去增收技能。

  今年2月23日,通过阿里巴巴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的全球数字经济人才培训计划,9位墨西哥教师跨越半个地球,到浙江诸暨“珍珠村”学习电商经验。

  据阿里巴巴eWTP全球数字经济人才培训计划负责人刘强介绍,墨西哥已有8所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入了阿里巴巴的全球数字经济人才培训计划,并建立了覆盖了6个州的8个数字乡村项目。数字技术赋能之下,墨西哥瓜纳华托州火山石村的村民,学会了在互联网上销售石臼,销量有了大幅提升。

  携手同心,命运与共

  “合闸!”简短而有力的一声指令后,北非沙漠的黑夜被点亮了,人们在暖黄色的灯光下欢呼,载歌载舞……这是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沙漠之光》单元的一个片段。故事发生在北非沙漠,以陈宇为代表的中国建设者们用辛勤和智慧,建成绿色清洁能源基地,谱写了一段光伏产业的故事。

  荧幕背后,是浙江企业正泰集团投建埃及光伏项目的真实经历。2019年,正泰集团参与投建了埃及本班光伏项目,助力当地绿色低碳发展。面对地处沙漠深处、极端高温达50度的恶劣施工条件,最终顺利并网移交,该项目顺利运行,可实现当地2025年电力零排放。为此,埃及政府将本班光伏项目印制在钱币上,成为“国家名片”。

  埃及政府将本班光伏项目印制在钱币上

  在人文交流互鉴的路上,教育的力量不可或缺。

  2015年4月25日,“一带一路”国家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大量珍贵文物古迹遭到严重损坏,我国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由此启动。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李志荣带领文物数字化团队,两度赶赴加德满都,用数字化方法记录和再现九层神庙的修复过程,特别是记录了尼泊尔瓦木建筑传统工艺。

  “浙大数字化技术考古的成果,是中尼两国千年丝路文化交流互鉴的当代延续。”李志荣说。

  自2018年起,浙江大学开始实施“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行动计划,前往1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服务当地建设发展。在科研一线的师生们走进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巴西的孔子学院、印尼的基建项目部,近距离感受“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力量,将科技共享、命运共担的大情怀根植于心。

  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浙江也在积极行动。

  王宝祥是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医师,也是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领队,包括他在内9名队员全部来自浙江嘉兴。2022年6月11日,他们9人经过50多个小时到达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开启为期18个月的援非医疗工作。中非共和国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刚果盆地以北,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气候湿热、蚊虫多,疟疾、伤寒多发。克服各种困难条件,他们为上万名当地群众进行了诊疗,并且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当地医疗人员。

  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

  9月12日,位于义乌的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开学,首次招收本科生,录取了来自泰国、加拿大、巴西、哈萨克斯坦、意大利、埃及等25个国家的94名学生。该院党委书记徐键表示,将通过国际新生,深化与各国在医学、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仅培养高级医卫专业人才,也培养造就一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友谊使者。

  一个个数字、一项项硕果,见证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浙江也将为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贡献更多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丝路;一带一路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