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手表,已经成为了很多孩子的“社交密码”。四年级的女生晓琳,就有一块“小天才”电话手表。晓琳的妈妈告诉记者,这款电话手表的价格并不便宜,买来两千多元。
包括电话手表在内的新型社交方式是否适合孩子,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把控孩子社交的“度”?来听听老师们怎么说。
使用得当,可以让家长省心又安心
“我觉得给孩子买电话手表还是很有必要的,孩子班里的同学基本上人手一块。而且有了电话手表,孩子跟家里人联系就很方便。”晓琳的妈妈告诉记者,有了电话手表以后,她经常看到晓琳对着电话手表跟同学聊天,聊到兴头上咯咯直乐。而且,因为这款电话手表有拍照功能,她发现晓琳更加乐于记录生活,凡是看到好玩的,晓琳都会用电话手表拍下来。
同时,晓琳妈妈也有些担忧:晓琳很喜欢使用电话手表,班上老师不会禁止他们佩戴电话手表,晓琳上课会不会因为电话手表而分心,或者社交过度?
“孩子使用电话手表等通信设备的利弊,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很多人担心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会错过真正的生活。然而,如何界定‘真正的生活’呢?”
临海小学姚彬杰老师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各种通信设备来保持联系、交流和交易。
“电话手表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便捷的通信方式,无论是遇到紧急情况还是日常交流都能方便快捷地沟通。此外,电话手表还具备定位功能,父母可以实时了解孩子的位置,保障其安全。紧急呼叫按钮也是电话手表的一大优势,孩子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求助父母或其他紧急联系人。”姚彬杰说,有些学校会采取“数字化校园”方式,上课内容都是通过数字化方式传递。这样,学生不但能听到老师讲课,还能在平板电脑上看到课件,授课内容一目了然。
但是,孩子如果沉迷于电话手表上的游戏和社交媒体,可能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的发生。同时,电话手表的定位功能可能引发隐私问题,过多暴露个人信息也存在安全风险。
长时间使用电话手表还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眼睛疲劳和电磁辐射等潜在问题。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情况和需求来做出明智的选择,并合理引导孩子使用电话手表,避免其滥用或对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姚彬杰建议,在使用过程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情况,制定合理的时间限制和使用规则,加强对隐私保护的意识,并确保孩子的视力健康和安全。
孩子如何掌握社交的“度”?
电话手表等新型社交方式拓宽了孩子社交的边界,同时降低了社交门槛。在利用电话手表等方式进行社交时,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社交过度的问题。他们年纪尚小,难以把握正确的社交距离,一旦被非法分子利用,还可能威胁到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句经典: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便是指交往中的界限。”临海小学罗瑛老师告诉记者,虽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真诚,但是,交往中务必把握好“度”,即个人边界。
孩子如何把握社交的“度”呢?罗瑛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培养社交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交心理。罗瑛建议,老师在平时上课时应充实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社交的现状和特点,不断补充有关社交教育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材,增强学生对社会交往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养成豁达宽容大度的性格。改变独生子女的孤傲、任性、目中无人和“排他现象”。多给学生关心、温暖,让每个学生“在坐标上找到方位”。
第二,组织各项活动,培养交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往的情境。“课堂教学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促进师生双向交流。”罗瑛建议,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辨一辨”,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提高他们表情达意能力。
同时,队集体、队组织是个小社会,教师可以在这个小社会中实行“班、队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当干部的锻炼。
“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则是他们玩的主要形式。”罗瑛说,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社会生活,如“模拟法庭”“模拟督导”和“军事游戏”等,让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知识、生活经验,培养其社交能力。
学生新型社交方式与“解压”相关
临海小学金琦老师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生活的社交方式繁杂多样、良莠不齐,像洪水一样来势汹汹,简直迷乱了他们的双眼。其中一些新型社交方式,已悄然成为当今青少年儿童的“社交密码”,在同学们中间形成了“社交圈”。
“盲盒”“盘串”“电摇”“咕卡”“电子木鱼”……你知道这都是什么吗?很多词汇大人们都没有听说过,却已经在孩子们之间盛行。金琦说,其中最典型的就属歌曲《孤勇者》,音乐一响,就能看到孩子们一人开口、万人合唱的震撼场面。
小学生间不断翻新的“社交密码”,就连许多热衷于网上冲浪的年轻人都直呼看不懂。“这一代小学生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更优渥,娱乐方式更多样,但很多大人都发出了‘他们的童年不如我们快乐’的感慨。”金琦说,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程度与“内卷化”压力正在逐渐升压,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家孩子“卷”起来了。
金琦告诉记者,当大人抱怨着“996”的职场压力时,这些全年都在奔赴各个兴趣班学习、没有休息日的孩子,身体上和心理上承受的重担,根本不比大人少。
伴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压力”这个词不再专属于成年人。小学生群体中的“社交密码”,不知不觉已经开始往“解压”的路上走。例如,咕卡、手串、“电子木鱼”等,和现代很多年轻人常听的“AMAR”相同,这三种小学生中流行的社交娱乐方式,都有着声音上对压力感和紧张感的缓解和释放,与孩子们想要“解压”的心理密不可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