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跨过深圳河

字体:
—2023—
11/30
15:22:38
2023-11-30 15:22:38 来源:潮新闻 执笔 陈黎明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中央商务区建筑群。 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有深港“第一口岸”之称的深圳罗湖口岸,有两座“罗湖桥”。一座是建于清末的火车、行人两用铁桥,一座是本世纪初在铁桥不远处开通的双层封闭式单向通道桥。两座桥的脚下,是宽度不足50米的深圳河。

  一百多年来,窄窄的深圳河和两座“罗湖桥”,见证了两岸的沧桑巨变,凝视着往来的人们。曾经,大批内地人从这里前往香港。如今,客流发生了逆转。

  数据显示,近5年全年港人北上客流量均多于内地陆路入境香港客流量。今年截至9月,内地访港人数为1868.5万人次,从香港经陆路口岸离境的港人达4053.3万人次,比赴港多2184.8万。曾经的单向赴港,变成了双向奔赴。

  双向奔赴何以出现?客流变化的背后又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大批香港游客步出福田口岸出境大厅。 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跨境消费背后的双城生活

  自今年恢复通关后,过境到深圳消费、游玩的香港居民不断增加。“香港居民‘爆买’深圳超市”“港人北上深圳消费”等话题持续“刷屏”社交媒体。记者日前走访了深圳各大商圈、夜市等,发现这股热潮依旧高涨。

  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今年10月,香港居民北上累计达535万人次,创单月新高。据深圳口岸工作人员介绍,在通关量最大的罗湖口岸,最高峰时的单日出入境客流量达22.6万人次。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核心商圈的卓悦中心,距离福田口岸仅两站地铁路程,是很多香港居民经常光顾的商场之一。从福田口岸发出的地铁上,记者便发现,已有香港居民已经拿出手机在大众点评上搜索卓悦中心的美食。

  在熊猫烫火锅店,门口早已坐满了等候叫号的香港市民。记者试图取号,被店员告知“要排一个小时”。“每个周末都有很多香港客人来吃火锅,这里70%的客人都是香港人。”张姓店长告诉记者。

  山姆会员店前海店,每到周末都会有很多香港游客前来选购商品。 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除了卓悦中心,山姆会员店、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皇庭广场、深圳湾万象城等特色商场,以及莲花山公园、会展中心等景点,随处可见香港游客。享美食、逛商场、做美甲、看牙科、“打卡”夜市、探亲访友……数据显示,香港游客在深圳的餐饮消费占比约38%、零售约32%、交通旅游约12%、其他占比约18%。在深圳的活动已经融入许多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点亮着他们的“双城生活”。

  为什么香港人蜂拥至深圳消费?

  尽管香港也有不少传统美食,但对港人来说,在深圳有更多选项。川菜、徽菜、湘菜应有尽有,饮品中的奈雪、一点点等花样繁多,夜市小吃更是令人应接不暇。深圳,俨然成了港人接触全国美食的窗口。

  价廉物美是更大的吸引力。“这个行李箱只要500元人民币,在香港差不多要1500港币。”在山姆前海店,一位香港阿叔的回答代表了很多港人的心声。

  “疫情后,内地的消费模式也做了不少创新。如商场的消费、娱乐等一条龙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更新鲜舒适的体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文雅靖说。一些香港居民告诉记者,深圳热情而专业的服务,让他们感觉非常良好。

  卓悦中心的KUMO KUMO甜品店排起了长队,其中有很多是香港游客。 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消费便利化措施不断完善,促销费举措接连出台。记者走访发现,口岸出境大厅均设立了协助港客使用跨境支付工具的服务台。交通方面,公交地铁实行“深港一码通”,推出深圳一日游大巴等。今年9月,深圳出台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专门推出“港澳游客消费地图”等特色攻略。深圳市港澳办特别编制了粤语版《深圳好嘢·Enjoy Shenzhen》在深圳吃穿住行游购娱手册,方便港人在深便捷出行、游玩、消费。

  消费的吸引力之外,不少香港居民表示,深圳是一座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城市,这里多样化的文化场景以及湖泊、海滩等美景也非常吸引他们。此外,港深一衣带水,往来极为便捷。深圳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都给港人带来了极为友好的体验。

  仲量联行深圳战略顾问部总监张晓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港人来深消费,反映了深港在跨城消费和生活方式等深度融合,这些融合促进了深港双向奔赴。

  年轻人的发展新空间

  持续不减的“跨境消费”热潮,伴随而来的是深港两地更加密集的人员往来。记者走访发现,来深圳消费的人群中,年轻人的比重很大,普通话也说得很溜。

  语言的通畅,促进交流的顺畅。

  “往来深圳、香港的人流量持续增多,本身就有利于增进两地人民相互间的了解,深港融合也就有了更牢固的基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李小瑛说。

  几位香港青年在罗湖口岸大楼前广场自拍。 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常走常亲,让两地青年有了更多打算。“当然希望有机会来这边发展了,可以考虑来深圳工作和定居!”在KUMO KUMO卓悦中心店,当记者问及以后是否打算来深圳发展,三位香港女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采访中,不少香港青年表达了相似的意愿。

  “在深港双方政府推动下,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杨秋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深圳及各区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人才激励计划,通过配套落户奖励、安家补助、项目奖励等吸引香港人才来深发展。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不久,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便捷流通。

  今年3月和8月,深圳市人社局分别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创新创业、就业促进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有意来深就业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场地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服务。香港特区政府也推出恒常化“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支持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促进他们的事业发展及大湾区内的人才交流。

  “很高兴看到香港青年能够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拓自己的天空,实现创业美梦。”今年以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多次在社交媒体或公开场合发出特区政府鼓励香港青年“北上”就业、创业的积极信号。

  由前海管理局、深圳市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协会共同成立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截至去年底,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631家,其中香港团队355家。香港青年郭玮强在这里创立了一家科技公司,搭建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提供防丢、防盗、SOS、全球定位等功能,将科技智慧应用在个人随身物品,并成功申请了多项专利。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片区的深圳人才公园,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大湾区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受访香港大学生有意向在毕业后创业,而深圳是很多人的首选。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深圳随处可见的标语,是招徕全国各地的人们来此发展的口号,如今看起来又多了一层意思。深圳不仅向北敞开怀抱,向南,也展示了她一贯开放豁达的胸襟。

  “看不见”的融合全面推进

  站在深圳湾公园观景台,远眺深圳湾公路大桥横卧海面,这座长度超过5千米的大桥连接着深圳湾口岸和香港元朗区,桥上车流往来不息。据了解,该桥日可通关车辆近6万辆次,车辆来往深港两地仅需10到15分钟。

  “我们是从沙田开车过来的,一个小时就能到深圳。”在山姆会员店前海店,两位香港青年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都会来深圳两三次,开车往来非常方便。

  “方便”的背后,是深港两地基础设施“硬联通”的日益紧密。7月,“港车北上”正式实施,首批获得牌证的香港私家车,可从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而对深圳市民来说,开车去香港的规划也已在酝酿中。日前,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特区政府正积极与内地商讨“粤车南下”。此外,深港还将新建两条跨境铁路,分别连接香港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和前海、北部都会区和深圳新皇岗口岸。

  周日晚上,前往福田口岸的地铁车厢里挤满了准备返回的香港市民。 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除了驾车,不少游客选择搭乘地铁到达深圳。为方便两地居民高效出行,今年8月,深圳通有限公司和香港八达通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深港互通行”,可在香港及内地300余座城市使用。

  “看不见”的“软联通”也在加速推进。

  今年8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正式成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代表,深港科创一体化不断提速。

  人文交流也越发频繁,更加多样。记者在深圳采访期间,正值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其间开展了“深港文化对谈”等多项“深港共读”活动,深入挖掘两地历史文化。据悉,每年深圳读书月,都会有不少香港青年前来参加,了解当地文化发展情况。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彭晓钊、杨子年撰文指出,深港文化同源却又制度各异、毗邻而处却又错位发展,既为两地文化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兼容条件,也为两地共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打开了面向未来的想象空间。

  深圳湾一角。离这里不远就是深圳湾口岸,从该口岸驾车通过深圳湾公路大桥,只需十余分钟即可到达香港。 潮新闻记者 陈黎明 摄

  “深港融合包括基础建设的互联互通、产业的深化合作、人文交流更加密切等。”文雅靖说,“作为大湾区重要的核心城市,深港全面融合对探索大湾区‘9+2’城市融合发展具有先行示范作用。”

  站在位于深圳西部的深圳湾公园,湛蓝的天空辉映着蔚蓝色的海面,不远处就是“年轻”的深圳湾口岸。从这里穿越深圳的“腹地”往东20余公里,就是“古老”的罗湖口岸。这里曾是深圳连接香港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如今,这条通道越走越宽,而口岸边上的深圳河,则变得越来越“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一百多年来,窄窄的深圳河和两座“罗湖桥”,见证了两岸的沧桑巨变,凝视着往来的人们。曾经,大批内地人从这里前往香港。如今,客流发生了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