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良渚为何是东方文明之路的先行者?考古学者方向明这样说

字体:
—2023—
12/01
16:20:18
2023-12-01 16:20:1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商泽阳

  12月1日下午,“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论坛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研学中心举行。初冬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芦花似雪,尽显自然之美。而这样的美,更是源于它凝聚了先民们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见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从文物保护到文化展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用最生态、最科学的方式,最大限度还原了那个以稻作农业为基础,以“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为特征的良渚古国。

  在论坛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就以稻作文明为引,条分缕析解读了“良渚:东方文明之路先行者”这个命题。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东亚地区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早期都市文明和区域性国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也意味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方向明的话题,从河姆渡开始,他表示今年是河姆渡遗址发现五十周年,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第一次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在《稻作农业与东方文明》一文中,更是直接提出了东方文明的发展之路:“黄河流域以粟作为主的旱地农业和长江流域以稻作为主的水田农业体系的紧密结合与充分发展,才出现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古代东方文明。”

  这是第一次回答东方文明的发展之路,也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之路。迄今为止,证据最充分的就是良渚文明。

  方向明由此提到,稻作农耕遗迹考古是稻作农业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华文明的第一波文明形成就是稻作文明,第二波文明夏王朝的出现则是牛羊畜牧业和青铜传入后结合小米旱作农业的混合经济基础上的进一步文明。

  稻作文明看良渚。在良渚博物院的“水乡泽国”展厅,呈现了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壁画场景,复原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和谐场面,良渚先民们以稻为粮,以猪、鱼为肉食的滋润生活,令世界惊叹而折服。方向明说,“植物考古专家郑云飞先生通过稻田土壤里的水稻植硅体密度估测,良渚时期平均亩产量约为141公斤。在良渚古城池中寺,储量达20万公斤的大粮仓被发现,据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稻谷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良渚文明湿地稻作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方向明认为,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到观念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其他领域。

  他表示,稻作从育种、播种、水管理到收割、分配等一系列的作业流程,不仅培育了先民勤劳奋斗、顽强进取的精神和积累财富的观念,也大大地加强了先民对自然的依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财富积累和社会分层加剧,到了良渚文化时期,以琮为代表的宇宙观系统化,以及与之伴生的全社会广泛认同和膜拜的太阳神式“祖先神”,良渚文明水到渠成。

  稻作文明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日本学者提出包含陶器、玉器、养蚕和丝绸的稻作文明复合体,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稻作农业是欧洲文明中所没有的,是中国文明独有的生产方式,中国文明的特征必须要从构成这种文明的基础之一的稻作农业去寻找。方向明最后表示,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为文明定义和认定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更为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典型实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初冬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芦花似雪,尽显自然之美。而这样的美,更是源于它凝聚了先民们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见证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