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春节将至,记者跟着省农科院专家奔赴田间地头——

俯下身、脚踩泥,油菜田里问诊忙

字体:
—2024—
02/06
07:12:40
2024-02-06 07:12:40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何冬健

  2月5日,余华胜(右)在油菜地指导农户。 拍友 甘礼水 摄

  浙江在线2月6日讯(记者 何冬健)“过年天气可不‘放假’”“及时补苗是关键”……临近过年,本是我省农闲时节,农业科技专家们却闲不下来。5日一早,记者跟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油菜育种团队,奔赴冬种的油菜田“把脉问诊” 。

  冬月里,杭州市临平区崇贤街道的大块田地铺成了一片绿毯,这是冬天抢种新一季油菜带来的别样景致。“除了种植冬小麦的几百亩地,能种冬油菜的地全都种上了。”当地种植大户马良浩说,前些年普遍只种一季水稻,而今年“稻-油”模式种植面积有1530亩,“为的就是能多收一季油菜籽。”

  “走,我们下去看看。”前一天刚下过雨,油菜育种团队余华胜研究员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泞中,留下一个个粗花纹的鞋印。他俯下身子,扒开秸秆,眉毛皱成了一团:“老马,你可要多留心啊!”

  指着一株株青翠的油菜,余华胜解释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异:有的根系入土2至3厘米,有的根系甚至还长在秸秆里;有的植株挺拔,有的叶片已经蔫黄……每种性状都有着特殊的含义,“比如,根系深入的油菜容易汲取水分,受干降温的冻害影响更小。根系还藏在秸秆里的,生长都不太理想。”

  “今年的播种时间较晚。”马良浩心有担忧,加上去年12月中下旬的低温冻害影响,油菜苗能否顺利长成,开花结籽?他赶紧向余华胜寻求指导。

  站在田埂上,眺望一片油菜田,余华胜传授了几个诀窍,种植户与农民如获至宝——大功率农机联合播种,一次性完成深旋耕、灭茬、开沟、播种、覆土、镇压、封草,定期调控肥水,边沟、厢沟、排水沟“三沟”配套及时排灌水等。“良种、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农作物高产量就不会是梦想。”他说。

  年关奔赴田间地头“问诊”的背后,是我省助力国家拎稳“油瓶子”的决心。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扩大油菜面积,支持发展油茶等特色油料。“看田选种,看种种田”,种植冬油菜,不光要算有多少地,更得看种子好不好、够不够。

  回到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油菜育种实验室,团队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操作高精度的显微镜和仪器,紧锣密鼓培育新品种。一粒粒深受农户欢迎的优质种子,从这里诞生,余华胜如数家珍。

  例如,团队张冬青研究员选育的“浙油50”全生育期233天,含油量高达50%,平均亩产217.5公斤,被种植农户称赞为“一担菜籽半担油”;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育成的杂交油菜品种“越优1510”“浙油杂59”等,适合于迟播和机械化生产,在我省生产应用面积迅速扩大10万亩以上;2023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浙油83”,含油量更是高达51.7%,株高仅约140厘米,“可能是未来五年我省高密度、机械化生产的主推品种”。

  “油菜种植的一大好处,是不与粮争地。”余华胜说,同样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大豆、花生等作物的生长时间和玉米、水稻等重叠,这意味着,扩大冬闲时油菜面积,是拎稳“油瓶子”的极佳选择。

  油菜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功能也趋于多元化。油菜育种团队傅鹰副研究员透露,当前省农科院在湖州市吴兴区试点油菜“油用”“菜用”“花用”“蜜用”“肥用”“饲用”的“一油六用”,对油菜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挖掘,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不仅提高冬闲田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油料扩面保供,春天还能看到美丽乡村的油菜花海。”她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农业问诊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