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春耕备耕送科技下乡活动在绍兴市上虞区举行。图为一批新型农机在进行应用展示。 本报记者 周旭辉 张敏娴 拍友 朱胜均 摄
义乌市李祖村,不少老房子里有了新业态。 共享联盟·义乌 陈洋波 摄
3月30日,志愿者在仙居县横溪镇一处白茶种植基地帮助茶农采摘明前茶。 拍友 王华斌 摄
温岭市城东街道乌龙岙村满山梨花盛开,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图为3月31日,游客在乌龙岙村观赏梨花。
拍友 周学军 摄
浙江在线4月1日讯(记者 祝梅)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2024年工作要点》,即2024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
浙江如何以“千万工程”牵引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今年尤为关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创造经验的浙江而言,持续推动“三农”工作全面过硬、全域提升、全程领跑的动力更足、担子也更重了。
本报邀请到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伟光三位专家,结合自己在“三农”领域的研究,对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亮点和特色进行解读。
自我加压持续领跑
记者: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名称不是“实施意见”,而是“工作要点”,对此您怎么看?
顾益康:去年6月,浙江已经印发《关于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目标。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一号文件给出的是今年浙江推进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的“路线图”和“政策包”。
整体来看,文件明确了“六管齐下”的工作举措,从确保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推动诗画江南乡村建设先行示范、推动乡村文明善治先行探索、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先行突破六个方面,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其中有两个任务,我认为尤其重要。这两个任务浙江已经跑在前,但依然在自我加压。
一个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为农民就业创业打造更大空间、提供更多渠道。要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推动乡村经营增效,同时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的指导帮扶作用,深化山海协作工程和新型帮共体建设,加快缩小地区差距。
另一个重点是推动诗画江南乡村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是浙江的“王牌”,加强村庄风貌管控,浙江在文件中提出制定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指导意见、建设导引、评价办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和美乡村“五美联创”,协同推进城乡风貌样板区、未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还有一个点值得关注,文件中明确浙江要迭代升级美丽田园,一体推进生产清洁、环境整洁、抛荒整治、综合利用。
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同时,浙江农业产业也要朝着美丽经济发展,提高农业产出率,注重培育、挖掘其生态、文化内涵,有条件的地方更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研学体验游等新业态。
记者: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写进了大标题。全国学浙江,浙江如何持续领跑?
顾益康: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千万工程”写入标题,肯定了“千万工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遍意义。站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背景下,浙江要把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好、示范好,助力全国各地在推进乡村建设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让更多美丽乡村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城市居民的“诗与远方”。
全国学浙江,浙江更要虚心务实,思考如何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创造性开展工作,引领性先行探索。过去20年,浙江一以贯之为“千万工程”注入新内涵,新提出的“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就体现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思路。
我认为,“千村引领”,要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路径上先行先试,创造新经验,激发新活力。“万村振兴”,要全面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各地乡村的实际出发,注重城乡融合的改革赋能、数智引领的科技赋能、民营企业的资本赋能、绿色发展的产业赋能、传承乡愁的文化赋能、头雁引领的人才赋能和党建统领的组织赋能,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多种有效形式和多种路径。
培育“三农”发展新动力
记者:今年文件的小标题里,六项主要工作有四个都提到了“先行”。浙江“三农”发展的新动力从何而来?
潘伟光:在全国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浙江“三农”工作如何发挥先行优势,省委一号文件要回答的正是这一时代命题。四个“先行”,充分体现了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新定位。
守正创新、向前探路,是浙江的鲜明特色。比如,在坚持深化“千万工程”的法治层面,文件中明确推动制定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在浙江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在创新乡村德治实践上,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等等。
同时,文件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改革开放、要素保障、数字赋能等优先发展基础性支撑,也就是强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以两者的互促共进,不断增强“三农”发展新动能。
比如,科技创新方面,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三农九方”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进一步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文件明确要持续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实施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提能升级乡村“地瓜经济”,发展农业总部经济,支持农业企业赴境外拓展业务。
在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刚性要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占比8%以上,完成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大项目年度投资2000亿元以上,落实农业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
记者:在您看来,浙江“三农”领域如何加快形成自己的新质生产力?
钱文荣:文件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新质生产力”,但很多内容已有所体现。比如产业方面,文件中提出统筹推进农业领域“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高能级的乡村产业平台,培育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这些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举措。
今年文件中有很多具体量化的目标。比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要建成100条单条产值超十亿元、10条单条产值超百亿元的全产业链,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5%等,这些都反映出浙江“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产业发展思路。
记者: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浙江今年如何施策?
潘伟光:2023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86。文件提出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畅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等五大城乡一体融合上先行突破。这些举措既是对浙江已有良好基础的提升和深化,也是巩固和推动浙江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的重要抓手。
比如,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增强县城产业平台集聚能力是重要发力点,文件提出加快特色小镇迭代升级,启动培育若干个国际一流小镇、一批全国一流小镇建设。浙江201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启动特色小镇建设。而今特色小镇有了新使命和提升深化的新方向。
在畅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方面,着眼有效破解“人、地、钱”问题。比如“人”的问题,文件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制约因素,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向县城聚拢,提出要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也关注人才如何扎根乡村,提出要深化“两进两回”、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完善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让广大农民获益更多
记者:今年文件提出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如何理解?
钱文荣: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2022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做好“土特产”文章。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给出了“土”“特”“产”三方面发展的浙江方案和浙江路径。
“土”即要挖掘开发乡土资源,包括乡村历史经典资源,还有山水、文化、生态等资源,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打下基础;“特”即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做强十大农业经典特色产品,做深地理标志产品,做优十大乡村新业态产品,做强“浙字号”“乡字号”品牌;“产”即壮大乡村优势产业,要做强产业平台、做长产业链条,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延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总体上看,浙江乡村产业发展已经具有较高水平。
要让广大农民获益更多,文件中有不少亮点,尤其是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提出培育农业名企、名品、名家,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机械化率;深化“百链千亿”行动,建设一批全产业链典型县,等等。
记者: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高水位”之下,增长空间和动力在哪?
潘伟光:2023年,浙江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相当。因此浙江省的重点与全国不同,需要在高起点上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持续发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扩中”方面,提高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水平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文件强调通过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促进农民高质量就业创业;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打造“一县一特色”农民培训促富品牌,培训高素质农民7万人次;支持建设农创客孵化园,新培育农创客2万名,壮大乡村运营师队伍。
在增加农民财产权益方面,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激活资源资产,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还明确“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整省试点,完善产权价格形成机制”,实质上是要进一步保障和推进农民对于农民集体资产享有的财产性权益。
“提低”方面,浙江2015年就成功消除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4600元现象,不存在规模性返贫的问题,但相对低收入人群仍然存在,发力重点在强化制度性兜底保障和重点精准帮扶。
比如,文件提出,完善低收入农户动态防返贫监测机制,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达到1.32万元。要健全医保防返贫兜底保障机制,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实现全覆盖;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万个,优先保障农村半劳动力、弱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鼓励支持低收入农户“一户一业”发展小型特色种养业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