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1日讯(记者 卢一)人民调解,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弭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浙江这片土地上,人民调解这朵“东方之花”,不仅深深扎根,更是枝繁叶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力量。
时光回溯,2014年3月,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应运而生。十年间,浙江的人民调解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民调解员队伍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2023年底,浙江已拥有人民调解组织2.8万余个、人民调解员12.2万余名。近五年来,全省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26.8万件,年均调处矛盾纠纷65.3万件,当事人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
擦亮人民调解品牌
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诸暨枫桥镇的“枫桥经验”,以其强大的群众基础,成为新中国巩固基层政权、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创新实践。
同样在枫桥,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杨光照于2008年带头组建“老杨调解工作室”,投身于人民调解事业。2010年8月,本该退休的老杨“退而不休”,将“老杨调解工作室”升级为以专业调解人员为主、社区民警参与、特邀调解员辅助的“老杨调解中心”,成为全省基层公安机关首家民间调解组织,继续传承和发扬“枫桥经验”。
十余年来,老杨调解中心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累计调解案件3767起,兑现各类经济损失赔偿(补偿)1.8亿元。“调解不是和稀泥,是用百姓的智慧,去化解百姓的矛盾。”杨光照说,管好这些小事,枫桥就能够更加平安和睦。
在浙江,像“老杨调解中心”这样有影响力、口碑好的人民调解团队近年来如潮水般涌现,湖州“德清嫂”、衢州“钱江源老娘舅”、丽水景宁“平安畲娘”、舟山“东海渔嫂”等调解品牌逐渐响亮,已成为当地人民调解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在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指引下,各地在打造调解品牌上不遗余力,不断强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新方法,推动调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例如,杭州重点打造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在市司法局、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置行政争议调解室,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发挥群众工作优势,把行政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宁波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调解学院“宁波调解学院”,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温州探索吸纳新调解力量全面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新模式,建立市、镇、村三级乡贤组织,选聘88名乡贤,返聘“五老”退休人员积极参与乡村矛盾纠纷调解;台州天台创新开展“和合调解”工作法,将和合文化思想与人民调解工作相融合,实现自治、法治、德治同步推进;嘉兴桐乡创新推出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双向派驻”工作机制……
自成立以来,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持续聚焦品牌示范引领,截至目前,已创建省级金牌调解工作室209家、“金口碑”区域调解品牌7个,通过打造调解品牌集群,构建起覆盖城乡、基层广泛的调解网络,并完善人民调解员各项制度,进一步提升调解影响力、群众认可度和遇事首选度,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
调解触角广泛延伸
“事情终于顺利解决,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在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室,一起因双方沟通不畅、货物制作进度延误导致的涉外贸易纠纷得到圆满解决,也门籍客商穆罕默德对调解员连连表示感谢。
在这场调解中,伊拉克籍调解员卡米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高兴能够为中外商人提供调解服务,帮助他们化解矛盾,促进贸易往来。”卡米来说。
义乌,这座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城市,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往来,境外常住人员多达1.5万人。为高效快速解决涉外矛盾,“以外调外”的纠纷调解新模式应运而生。
2013年5月,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义乌成立,该委员会聘请在义乌经商的外籍人员担任“国际老娘舅”,创新“以外调外”工作法,将国际贸易带来的涉外纠纷有效化解在市场、消解在萌芽。
目前,义乌“外调委”已建立起一支由14个国家、15名外籍调解员参与的涉外调解队伍,实现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世界九大主要语种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义乌“外调委”已成功调处各类涉外纠纷1246件,涉及金额达1.33亿元。
据了解,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近年来积极开展人民调解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新时期调处矛盾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像义乌“以外调外”这样的创新模式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不同人群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
人民调解在基层深入扎根,广泛延伸,不仅覆盖社区村落,更触及高墙之内。
日前,浙江某监狱驻监人民调解室调解员在多方合力下,通过专业规范的调解,成功调处了一起罪犯和被害人家属之间跨度长达15年的民事赔偿。
近年来,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深入落实省司法厅《关于加强省属监狱企业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室向省属监狱企业延伸覆盖。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有17家人民调解工作室进驻16家监狱,实现省属监狱全覆盖。
此外,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还与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合作,共同打造“全省拘留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全覆盖”。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79个拘留所成功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
调解走出市场化新路径
基层治理,在于经年累月的智慧沉淀,更在于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走出的新路径。
近日,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的泰和天平调解中心内,中心主任王法金与街道司法所所长支旭兰正全神贯注地研究一场劳务受伤责任纠纷的调解方案。这是调解中心日常的一幕。
统计数据显示,商事纠纷在杭州法院民商事案件总量中占比超过六成,因此,市场主体对更加多元、高效、专业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需求迫切。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杭州市场化解纷机制应运而生。
2021年7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化解纷机制的试点工作。除了传统的人民调解等公益性调解模式,还积极引入律师、公益性民非调解组织等专业力量,为各个主体提供更为专业、高效的解纷服务。
在此背景下,2023年4月,在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和杭州市人民调解协会共同推进下,杭州市余杭区泰和天平调解中心成立。
据王法金介绍,泰和天平调解中心是主要由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军官、司法行政干部调解专家团队和专业法律人士团队组成的民非调解组织,目前已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27名高水平调解员。自2023年9月至12月,中心共调处各类纠纷案件120件,调解成功率达到67.7%。
回顾过去的十年,在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的引领下,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始终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切实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消解在萌芽状态。
浙江省人民调解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调解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