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日讯(记者 暴妮妮 胡静漪 见习记者 王啸 通讯员 张文文 董浩)密林深处,一只动物的身影从监控设备前一闪而过,设备后台端可立马识别该物种,显示此区域该物种的相对数量,并额外显示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统计分析、生物多样性状况的综合评价,最后一键生成监测报告。
近日,丽水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及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已构建完成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自动化、全天候智慧监测。
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但以往受到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不统一、专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等条件制约,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缺乏客观性和实用性。
为破解生物多样性监测难题,自2021年起,由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委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下称“南京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在全国创新性提出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经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丽水不仅研发出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设备、物种自动识别系统、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数字监管系统,还发布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标准体系,构成一整套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该体系中的智慧监测设备改变了以往大部分靠人工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模式,集合实时传输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两爬雷达相机、蝴蝶智能监测仪、监控摄像头等新型、智能、自动化设备于一体,实现对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和水生生物等类群的自动化监测和信息采集。目前,丽水利用智慧监测设备已在全市域收集到监测数据15.7TB,以鸟类为例,2023年智慧监测体系共监测到鸟类229种。
通过采集的大量生物信息,丽水建立了全市的物种图片库、声音库、基因库,并运用南京所建立的基于AI识别的物种自动识别系统,实现了看图识兽、听声辨鸟、基因识鱼等多个类群的多种方式识别。目前,丽水地区常见的哺乳动物、鸟类的识别准确率高达85%以上,基本满足业务化运行的需求。
“精确的数据采集只是科学评估生物多样性状况的一个条件。”南京所研究员崔鹏介绍,制定完善统一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近两年,丽水率先发布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推动各地区统一规范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出台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技术规定》地方标准,更是实现了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客观、精准评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