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村民42载祭扫老书记 全校师生56年守护烈士墓

字体:
—2024—
04/02
14:08:19
2024-04-02 14:08:19 来源:潮新闻 见习记者 张文利 通讯员 林雨尘 雷银才 吴立高 童俊霖

  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中心学校全体师生缅怀革命先辈。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是今年第五届“清明思亲 书香祭扫”主题征集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肺腑之言。

  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坑里村79岁邱火根在来稿中这样写道:“去年清明期间,潮新闻刊登了我们村老书记郑维福的故事,让整个村子获得很大的关注、很多的机遇;今年我们再次投稿追思老书记,同时也附上这一年的成绩单,以实际行动感谢潮新闻、感谢帮助过坑里村的社会各界朋友。”

  令人深深感动的,还有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中心学校全体师生来稿:“有的人走了,但却永远活在我们身边、活在我们心里。作为一所海岛学校,我们56年接力守护烈士墓,并将永远守护下去,让一代一代青少年,记住这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辈。”

  让我们走进情深意长的字里行间,一起品读动人故事、品味焕新发展。

  图为数十年前坑里村百姓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全村42载年年祭扫老书记

  这是郑维福离开的第42个年头,但村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个个都知道他的故事:老书记为坑里带来“五个第一”,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座大队水电站、第一套碾米磨粉机、第一个种养副业队、第一所联办村初中……他让原本的穷村坑里在短时间内改头换面,被上级领导夸奖“山上是银行,山下有粮仓”。

  “从小就听爷爷奶奶讲,要记得老书记对村里的贡献,特别是要学习他的干事思路和工作状态,始终保持奋进。”90后、00后年轻人都说,老书记的干事思路和工作状态,一直留在坑里,从没离开。

  坑里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几年,镇上的四个行政村合并,原本坑里村400余人口变为1600余人,大家铆足了劲共同创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之前增长了五六倍,在象溪镇的26个村里名列前茅。

  坑里村百姓筹资修缮古民居,使其成为村里的又一张金字招牌。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叶发松告诉记者,过去这一年,镇里耗资千万拓宽了近20公里的路,将坑里村等四个自然村路路相连,最宽处有5米,最窄也有4米,全程15公里,大大改善乡村交通状况。同时,坑里村新发展绿茶基地800余亩、番薯作物500亩,其中番薯亩均产量约4500公斤,生番薯可以卖到3元每公斤,加工成番薯粉可以卖到20元每公斤,番薯面可以卖将近60元每公斤,折合下来每亩有2万多元的收入。另外,村集体的石场出租碾沙,村集体可增加年收入60余万元。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老书记当年的工作思路,也是当年他一直在做的事。”叶发松透露,今年坑里村重心是扩大茶叶生产,计划再扩大200亩茶园,让村民们致富更有奔头。

  漫山遍野的绿意中,坑里村正荡漾着蓬勃生机。

  老校长王成恕退休20多年仍坚持为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

  师生56年接力守护烈士墓

  瞻仰纪念碑、合唱少先队队歌、聆听烈士故事……清明前夕,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大屿山革命烈士墓,迎来了一茬又一茬朝气蓬勃的祭扫队伍,强蛟镇中心学校师生分批前来看望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

  四季轮回,寒来暑往,强蛟镇中心学校师生接力守护、祭扫烈士墓的传统已持续了整整56年。

  大屿山是宁海湾畔的一座小山坡,与强蛟中心学校的直线距离只有200多米。大屿山革命烈士墓的由来,要追溯到1968年。当年,峡山渔民将1949年春在强蛟群岛牺牲的孙范章和另两位无名烈士,以及1950年元月在茅山头牺牲的石清友烈士遗骨合葬在大屿山,并立起一块纪念碑,以便后人永远纪念他们。

  难题出现了:谁来撰写烈士墓碑文呢?闻听此事后,时任强蛟镇中心学校校长的王成恕主动提出帮助撰写碑文。

  烈士墓建立后,王成恕便带领师生承担起守护烈士墓的神圣使命,56年来从未间断,甚至直到退休后,他依然以身示范,坚持着这份守护。

  “那年就在峡山码头对面的海岛上,战士们面对敌人包围临危不惧、以寡敌众,在子弹打光后,依然奋不顾身用步枪刺、石头砸,直到全部壮烈牺牲。”烈士墓前,学生们认真聆听王成恕讲述的前线故事,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画面,联想到课本上学到的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事迹,革命故事一下子更生动深刻了。

  “老校长一直以来的言传身教,给孩子们心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茁壮成长。”强蛟中心学校现任校长范鸿魁告诉记者,老校长虽已退休20多年,但依然每年坚持为孩子们上“开学第一课”,讲得最多的就是革命烈士故事,还经常会带领大家为烈士墓除杂草、擦墓碑,确保烈士墓始终干净整洁。

  强蛟镇中心学校薛岙校区教师顾斌,是一名85后,也是王成恕退休前最后一批学生。他清楚记得,老校长每年带大家祭扫烈士墓的情景:“当年我们亲手种下的一排松柏苗,现在已经成长为一棵棵大树。”顾斌说,一晃20多年过去了,他在老校长的熏陶下,成为一名老师,也习惯了带上一茬一茬的孩子们来到大屿山祭扫英烈,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的红色故事。

  “就在不久前,强蛟中学与小学合并为中心学校,我们今后一定会继续守护下去。”范鸿魁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中小学历经分合、调整,师生迎来送往一届又一届,但接力守护烈士墓的传统却始终未变,成为全校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不断激励大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勇往直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烈士;祭扫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