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起之江 共筑平安梦——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回眸

字体:
—2024—
04/07
22:06:22
2024-04-07 22:06:22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张倩

  春天,是筑梦的季节。

  20年前,也是春天——2004年5月10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定。

  这个决定,顺势应时,影响深远。

  在这次全会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报告振聋发聩:“没有平安的浙江,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浙江;没有和谐稳定的浙江,就没有繁荣富裕的浙江。”

  自此,浙江全面部署“大平安”建设战略,率先开启了平安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

  二十年日月其迈。建设“平安浙江”,沿着这个醒目的路标,浙江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之路,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浙江篇章。

  二十年时盛岁新。建设“平安浙江”,心怀这个朴素的愿望,浙江绘就了民富与民安相生相长的壮阔图景,筑就了平安中国梦的浙江窗口。

  一张蓝图——铺陈民富民安新画卷

  翻开2004年春天的《浙江日报》,一段连续、密集的调研,传递出闯关探路、以变应变的鲜明信号。

  当年1月至4月,浙江组建由省委书记、省长、省委副书记和其他省委常委分别带队的多个调研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调研组组成不同、奔赴地域不同,但课题都指向同一个,即什么是平安浙江?怎样建设平安浙江?

  课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早已显见——

  彼时,浙江经济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生产总值达9200亿元,同比增长14%,增长幅度远全国的9.1%。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的和谐稳定却屡遭挑战。

  2004年开年,海宁“2·15”特大火灾事故教训惨痛,个别地区涉色情表演曝光于媒体,全省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公开指出,浙江经济是行的,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对此,一部分人不以为然,觉得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是非交不可的“学费”,只要经济指标好看,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理解,大可不必上纲上线。

  “人富了,为什么安全感反而少了?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事故反而多了?”习近平同志敏锐察觉,“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否则,癣疥之忧将酿成心腹之患、蝼蚁之穴将损毁千里之堤。”

  他说,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和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浙江在许多问题上比别的地方先期遇到,这些问题的显性化与群众越来越高的预期,在一些方面已构成突出的矛盾。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良好的和谐社会运行机制。

  审时度势,深入思考,多方调研。2004年1月29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习近平同志首次明确提出“平安浙江”的设想。5月10日至11日,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了“五个更加”“六个确保”的平安浙江建设目标,并全方位阐述了自己的“平安观”:“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仅指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更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

  从提出构想到全面部署,3个月时间,“大平安”蓝图绘就,平安浙江建设大幕在之江大地全面拉开。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年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把平安浙江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走出了一条以平安促发展的长治久安之路,写就了“中国之治”的浙江篇章。

  当下的浙江,是活力富庶的一方热土,也是公认的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经济快速发展,2023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9200亿元增加到8.2万亿元;社会长期稳定,至2023年,浙江3个设区市和38个县(市、区)摘得首批“二星平安金鼎”。在2021年底举行的首次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浙江12地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市、区),总数居全国第一。

  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当下,浙江深刻把握“大平安”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平安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一种情怀——书写人民满意新答卷

  太阳从苍翠的青山间升起,碧蓝如玉的乌溪江面云雾升腾,竹排穿行其中,如诗如画。每每至此,衢江区廿里镇白马新村村民王学德都会忆起当年的情景——

  2006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衢州市衢江区下访接访。从新闻媒体得知消息的王学德,和同伴一起赶到接访点,向习近平同志反映了乌溪江库区实行水资源保护给库区群众带来的生产和增收的问题。“书记听得很认真,对我们诉求的几条都作了很明确的答复,还要求相关部门好好督促落实。”王学德带着诉求而来,怀着满意和理解而归。

  乌溪江水库现照(图源:潮新闻)

  今天,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库区村民一起搬进了“向往的生活”,日子越过越好。王学德更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平安志愿者,加入了当地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决策建设“平安浙江”之初,习近平同志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平安建设的最高标准,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满意导向,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社会治安,到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再到“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民生保障……20年来,浙江深刻领悟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打防并重、源头治理,把专项整治与推动长效常治结合起来,实打实解决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浙江人不愿忘记,历经22年6任公安厅长的“浙江第一悬案”告破的消息是怎样点燃全城。“命案必破”不再是梦想,2017年以来,浙江攻坚命案积案上百起,全省现发命案实现连续7年全破,命案发案率连续20年下降,成为命案发案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刑事案件总量也从2004年的50.9万余起下降至23.9万余起。

  朗朗乾坤,岂容黑恶。浙江人不会忘记,轰动一时的虞关荣等6人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落下法槌时是如何大快人心。有黑必扫、有恶必除、除恶务尽,3年专项斗争期间,全省打掉黑恶团伙3400余个,推动基层社会、政治、经济生态进一步好转。

  公共安全,不容有失。浙江人不敢忘记,一起起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带来的教训何其惨痛。“遏重大、降较大、减总量”,斑马线礼让行人、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工程车安全治理、智慧消防建设、重点领域实名制管理……一项项举措推进安全形势大幅好转,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火灾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持续大幅下降。

  应时而变,平安建设着力点随着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不断发生新变化——

  守牢人民群众“钱袋子”,浙江发动“全民反诈”,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绩效全国第一;优平安法治“供给”,“最多跑一次”“一照通用”“一窗通办”“车检一件事”“移动微法院”“浙江解纷码”等民生实事落地有声,平安法治服务体验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

  平安与否,须向群众报告。率全国之先发布的“平安指数”,涵盖市域、县域两个层面,每月向社会公布,全面反映群众关心的社会治安、经济金融、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领域安全状况。

  平安与否,由群众说了算。2023年,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98.88%,比2003年上升8.0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出0.6个百分点。平安浙江建设真正成为社会期盼、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

  一条路径——迭代社会治理新范式

  潮涌之江,光耀亚洲。去年秋天,杭州亚运会让浙江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7万人“3小时进场、40分钟离场”等丝滑体验让世界直呼“治理的奇迹”!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图源:新华社)

  惊叹号的背后,是浙江夯实平安之基,迭代社会治理创新打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懈探索。

  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20年来,浙江深刻领会“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是平安浙江建设的总抓手”的内涵要义,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穿平安浙江建设始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不断焕发新生机。

  乡镇、街道处于社会治理体系最前沿,是平安“金字塔”的基石。20年前,杭州乔司镇(现杭州市临平区乔司街道)建立起全国首个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得到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心横向整合联动资源,向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了平安建设效能。

  20年后的今天,综治中心迭代升级为社会治理中心,浙江构建完善“141”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用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乡镇(街道)平安法治平台、村(社)全科网格,共同构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铜墙铁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浙江以“141”体系,对接疫情防控六大机制,合力打赢了疫情防控的整体战。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萌发地和法治中国建设重要实践地,多年来,浙江以法治保障社会治理,助力平安建设——

  完善平安浙江建设法规体系,从《浙江省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到《浙江省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再到《浙江省平安建设条例》……平安浙江建设迈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

  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检察室”“共享法庭”;诉源、警源、访源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成为新常态。2023年,全省法院新收案数连续6年稳步下降,从全国第2位降至第11位。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县乡合法性审查改革、“11087·亲清在浙里”、商事共享法庭……高质量法治,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量变积累质变,法治思维不断强化,执法方式日趋规范,公平正义日益彰显,浙江被公认为全国法治化程度最高省份之一。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以数智赋能社会治理,近年来,浙江把平安建设纳入数字浙江总体战略布局,深化数字化改革、智能化建设,为平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以数字化改革保障高水平安全,除险保安综合晾晒、平安风险预警预测防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重大应用落地实施,“雪亮工程”视频监控有效覆盖,智安小区、智安单位全面推广,平安建设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跃升。

  以数字化应用守护高品质生活,公共服务平台更加完善,网上网下一体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通,“网上办”“一网通办”“民呼我为”“浙江解纷码”等一批场景应用得到群众点赞,数字化改革激活平安建设澎湃动力。

  当今世界,文化思潮纷杂多元,需要文化凝心聚力。浙江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弘扬、培育“和合文化”,推进“美好家风”“和睦邻里”“无讼村社”“信义街市”建设,平安文化深入人心,平安建设实现新跃升。

  2023年,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作出重要指示。牢记殷殷嘱托,浙江加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努力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经验。

  一个格局——共建共治共享新图景

  在浙江每位书记的案头,每月都会准时更新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另一张就是标注了三色预警的“平安报表”,“一把手”们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分析社会形势。

  “两张报表”背后,是不断严密的平安浙江组织领导体系。

  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宣布,省委决定成立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他担任组长。在省委政法委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会后不久,省平安办就接到了省委下达的任务:起草《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方案》。方案将涉及平安建设的具体指标逐一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与此同时,考核办法还设置“一票否决”事项。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这一整套机制的建设,让各地对平安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起来,“平安浙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督导、同考核。致富与治安成为浙江各级领导干部的同等政治责任。

  领导干部之间还有人总结了多个“雷打不动”:两张报表一起抓雷打不动、每年召开平安建设大会雷打不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开展平安建设考核抽查雷打不动、每年开展动态评估、授鼎授牌雷打不动……无不昭示了党对平安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坚定决心。

  平安建设不是一时一事、一人一域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社会平安与和谐。

  20年来,浙江持续放大“大平安”机制优势,在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同时,推动各部门协同配合、精准指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平安建设工作格局。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激发退役军人“红色潜能”,湖州吴兴“老兵驿站”名声在外,“老兵网上法律援助中心”“老兵工厂”“老兵服务热线”服务平台创新不断;

  省妇女联合会深化“平安家庭”建设载体,发动19万名妇联干部常态化走访、化解家庭矛盾纠纷,以家平安促大平安……

  当下,省平安办成员单位从一开始的十几家,增加到现在的80余家,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

  群众是平安建设的主角,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相结合,汇聚建设平安浙江的强大合力。

  在宁波鄞州,“党群社”合力抓平安。党群联动、村社联动,专群联动、多元联治;

  在海盐秦山,村社紧密配合。“一格二警十员”机制组成的“秦义联盟”,释放出基层解纷新活力。

  平安建设事项由群众商议,由群众决策。“乡贤参事会”“民主恳谈”“民情日记”“后陈经验”“樟树议事”……一大批自治创新实践在浙江大地花开满园。

  变“政府独唱“为“全民合唱”。浙江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全省各地共登记社会组织7.03万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7个,纳入乡镇(街道)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20万家;各地建成平安志愿者队伍3.5万余支、230余万人,“红枫义警”“武林大妈”“乌镇管家”“东海渔嫂“等一批具有浙江特色活跃在基层。

  20年不懈坚持,广袤浙江大地上写满了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的生动故事,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大格局。

  20年不懈坚持,平安浙江建设不仅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平安浙江”更成为一种独特文化符号,承载梦想,联结你我。

  实践证明,唯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道路笃定前行、感恩奋进,方能不负关怀、不负重托,为我省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强的保障。站在新起点,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浙江续写“中国之治”新篇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平安;浙江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20年不懈坚持,平安浙江建设不仅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平安浙江”更成为一种独特文化符号,承载梦想,联结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