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宣传 | 关于舆论监督的五对关系

字体:
—2024—
04/15
14:39:16
2024-04-15 14:39:16 来源:浙江宣传

  当前,随着媒体格局深刻调整、传播主体趋于多元,有不少人对于主流媒体要不要继续做舆论监督产生了怀疑,对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出现了认识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在“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下,再谈舆论监督有些不合时宜了;还有的认为,舆论监督吃力不讨好,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

  舆论监督是主流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的指示要求。这些年,从中央主要媒体到县级融媒体中心,涌现了一批舆论监督栏目。以浙江为例,形成了以浙江卫视《今日聚焦》为龙头,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看见》等栏目为中坚,县级媒体各类“问政”“聚焦”栏目为支撑的舆论监督矩阵。

  全媒体环境下,如何走出误区,更好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应当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

  一、“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关系

  实践中,不管是一些政府部门还是新闻单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将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对立的观点,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报道、是“揭丑”“抹黑”,对正面宣传热烈欢迎,对舆论监督“退避三舍”。有的基层部门甚至将舆论监督等同于舆情进行处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有力廓清了将舆论监督和正面报道相对立的模糊认识。

  各地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问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新闻媒体监督作为一种最经常、公开、广泛的监督方式,更容易触及到这些问题,从而帮助党委政府及早发现、处置于未然。这样的效果与正面宣传是完全一致的。

  对新闻单位来说,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是媒体功能的一体两面,两者都要抓、两者都要强,如此媒体才有公信力。主流媒体既要善于发掘和宣扬社会正面典型,也要勇于揭露和批评社会消极现象;既要反映社会的整体进步,也要及时有效地纠正局部偏差。只要舆论监督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去发现问题、监督问题、解决问题,同样能发挥“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

  二、“批评性”与“建设性”的关系

  舆论监督面对的就是社会负面现象、矛盾问题和短板不足,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批评是舆论监督的应有之义。但仅仅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以批评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有始有终、形成闭环,才能实现建设性的效果。

  当前,有的媒体和自媒体片面地将舆论监督理解为批评报道,有的以舆论监督为名,到处“找茬”“挑刺”,造成“揭丑式”的表层监督;有的为了追求流量,对内容选题不加选择,哪个话题火就监督什么,造成“炒作式”监督;也有不少只反映问题,却不追踪解决情况,造成“烂尾式”监督。

  舆论监督不是煽风点火,而是找准火源,及时救火;不是单纯“找茬”“揭短”,而是改进工作、推动落实。要始终以推动问题解决作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客观呈现事实、推动理性对话,做到既揭露问题,更让人民群众看到党委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举措和效果,实现监督中有引导、批评中有建设。

  比如,2019年浙江卫视《今日聚焦》栏目对电动自行车头盔“无标可依”质量堪忧问题进行了报道,并与全国人大代表联动,由其调研提交了尽快制定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建议。此后,栏目持续追踪4年。如今,强制性国家标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已出台实施。

  三、“追热点”与“重实效”的关系

  当前舆论格局下,主流媒体不再是舆论监督的单一主体,社交平台、网民个人都在参与监督,舆论场纷纷扰扰、众声喧哗。而这些声音对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也造成了一些影响。

  比如,有的媒体舆论监督浮于表面,欠缺深度,无法契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难以回应群众关切;有的为了追热点、抢时效,随意采用互联网信源,而忽略了充分核实和多方求证,造成了新闻反转;还有的哗众取宠,明知道一些问题限于目前条件还无法解决,却为吸引眼球,时不时“老调重弹”;还有的点上关注多、面上关注少,缺乏对一项工作、一类问题的专业性、系统性、持续性关注。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舆论监督要提升实效,首先在题材选择上,重视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的问题,而不应总是把矛头对准那些限于目前条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监督方法上,深入调查研究,做到新闻要素精准确凿、法律政策了然于胸;在立场上,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尤其是对涉及多方利益诉求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通过扎实的采访、深入的调查、多方的求证,不断增强舆论监督栏目的实效性,提升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坚守”与“创新”的关系

  全媒体时代,受众有限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新战场、新平台上,对办好舆论监督栏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看到一些本身做得还不错的舆论监督栏目由于各种原因黯然退场,还有的时冷时热、时有时无、时多时少。

  如何让舆论监督与新兴传播手段双向奔赴,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媒体一方面希望借助新的平台、技术、手段,来提升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担心上网后关注度太大会影响地方政府形象从而招致批评,因此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敢也不愿让舆论监督上网;有的由于不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不善于运用新兴传播技术,不了解互联网话语体系,触网效果不佳;还有的由于疏忽了版权保护,舆论监督内容被一些自媒体断章取义截取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

  新闻媒体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舆论监督栏目自不例外。既要主动借助媒体融合发展优势,构建问题收集、反馈的新渠道、新平台,也要形成适应互联网传播的选题策划、文稿语态,还可以打造节目传播推送新矩阵,不断提升舆论监督影响力;同时要加强对自身节目的保护和维权,避免给自媒体炒作提供“弹药”。

  比如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打造的“看见”全媒体监督应用平台,将舆论监督与互联网有效结合,打通了公众意见、媒体报道、政府回应的渠道,有效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

  五、“内驱力”与“协同力”的关系

  办好一档舆论监督栏目,需要智慧勇气、需要能力水平,更需要新闻单位内部下定决心、久久为功,通过优化完善工作机制,打造一支讲政治、有能力、敢担当的舆论监督人才队伍。但舆论监督仅仅依靠新闻单位自身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一档栏目要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存在“舆情焦虑症”,不习惯不适应舆论监督,“瞒”“拖”“捂”“盖”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还有的地方和部门甚至以行政手段来对抗、逃避舆论监督。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发表《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一文,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欢迎舆论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通过运用舆论监督,改正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大力支持舆论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善于听取不同声音和批评意见,更要善于利用舆论监督去发现短板、弱项,推动解决一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不能因为害怕舆情而忽视民情、隐瞒实情、漠视险情。

  同样以浙江卫视《今日聚焦》为例,十年来,每一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十分关心支持节目的发展,相关部门和地方也将这档节目作为推动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抓手和措施,借助《今日聚焦》的“眼睛”,去发现问题、查找盲点、补齐弱项。目前栏目已播出1700多期节目,通过报道彻底解决的问题达到90%以上,其他问题还在跟踪关注中。

  舆论监督就像是一束光,能照亮公共空间,照进群众心间。不管技术如何更迭,传播格局如何变化,只有和脚下的这片大地紧紧地贴在一起,让笔端常常凝聚感情,让一篇篇报道成为解决问题的推力,新闻媒体才能真正践行它永不磨灭的情怀和使命——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