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档案里的金庸

字体:
—2024—
04/14
15:45:06
2024-04-14 15:45:06 来源:浙江宣传

  武侠作家温瑞安在谈金庸时说,我曾在很多孤独寂寞、辉煌灿烂的日子,跟朋友谈起他的人、他的小说、他的机构,都充满了敬意和诚意。

  金庸,陪伴了几代人的大侠,似乎从来就不曾离开过。从去年在浙江文学馆举办的《侠之大者 百年金庸》纪念特展,到最近在嘉兴推出的金庸百年纪念展和重新开放的金庸故居里的展陈等,一件件无声的展品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的金庸。

  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几件档案,从不同侧面感受大侠的魅力。

图片

  金庸诞辰百年,800余件展品亮相浙江海宁 图源:中新社

  一

  众所周知,金庸除了武侠小说宗师的身份外,也是报业大亨。他创《明报》、陈时弊、促回归,屹于危峦,以一手快剑式的时评,展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

  其实,金庸早在少年时,就与报纸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在相关展览中,3张上世纪40年代的《东南日报》格外引人注目。透过模糊的铅字,依稀可辨大侠当年的少年意气。敢于挑战强权,敢于在沉默中发声,“侠之大者”的剧本早早埋下了伏笔。

  彼时,还在读高中的查良镛因打抱不平、直言对抗训育主任的奴化教育而被开除,在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校长张印通的帮助下,才得以转入石梁衢州中学念书。次年,《东南日报》“笔垒”副刊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查理”的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这是金庸至今能查到的第一篇公开文学作品。

  少年自有少年狂。少年金庸的狂气里澎湃着青春热血、家国梦想。他在文章中说,我们要求许许多多的,像法国大革命时代一般志士追求自由的狂,马志尼、加富尔的复兴民族的狂,以及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探险家等对于真理,对于艺术,对于事业的热狂。

  文章让副刊编辑陈向平激赏不已,与金庸会面后,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看见了大时代中生长着的新中国新青年的模型……正如哲别之于郭靖、风清扬之于令狐冲,陈向平在金庸生命中只驻留一年,可考的会面也仅有一次,却成为对他影响至深的人生导师。

  之后,金庸在陈向平的指导下,又在“笔垒”副刊发表《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针对伤春悲秋的愁绪,他继续“狂妄”发声:坚强地忍受吧,我们不要怨叹与诉苦。如果你还能够思想,能够行动,你所说的不幸,实在是对于真正不幸的侮辱。

  战乱中的师生,因共同志向而相互慰藉,在硝烟中别具浪漫。1942年9月3日,《东南日报》“笔垒”副刊开始连载金庸文章《千人中之一人》。而此时,金庸正跋山涉水前往重庆考大学,陈向平也因浙南沦陷,在福建南平的一处郊野中艰难维系着刊物。

  金庸小说里的主角常有多个伯乐,其实金庸自己也是如此。陈向平,便是他“千人中之一人”,赏识他年少轻狂中的侠义,引导他担负肩膀上的重量。正如少年金庸引用吉卜林的诗句:“这样的人,我们去寻找吧,即是二十年,也算不得苦!”

图片

  《东南日报》中的《千人中之一人》

  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之外,金庸更是一位足够有趣、爱好广泛的“杂家”。一些展出的档案,不仅散发着金庸妙笔生花的才气,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大侠的另一面。

  比如,大侠的幽默。1946年,经陈向平介绍,金庸来到这位良师益友曾工作的单位——东南日报社。近一年的记者生涯里,他兢兢业业做好“记者兼收英文广播”的工作,不料却因幽默而出圈。

  他先是主笔“信不信由你”栏目,期间,选取各类短小而难以置信的奇闻,共计推出11期36篇。1799年伦敦的一场宴会喝醉了6000位宾客;闪电击中羊群,黑羊触电白羊却安然无恙;法国有人把“1972”作为姓氏,月份作为名字……诸如此类的怪谈,让总编辑注意到这位博学的年轻人,于是将另一个幽默专栏“咪咪博士答客问”交办给他。

图片

  金庸主持的栏目《咪咪博士答客问》

  在金庸的报业生涯中,“咪咪博士”留下了大侠最为玩世不恭的文字。

  问:什么水是“硬水”?答:冰;

  问:世界上最大的水力是什么?答:女人的眼泪;

  问:购买鸭子需要什么特征才会好吃?答:一定要颈部坚挺结实,可示鲜活,毛羽丰盛浓密,必定肥瘦均匀……

  他以类似脑筋急转弯的形式与读者互动,有问必答、文字精妙,以至人们购报之后,先翻看“咪咪博士”。

  比如,大侠的柔情。1957年,金庸转投长城电影公司,改做编剧,也创作了不少电影插曲。电影《鸣凤》的编剧、配曲填词林欢,便是金庸的另一个笔名。这个改编自巴金《家》的电影,描述了丫鬟鸣凤与三少爷苦恋未果绝望投湖的故事。

图片

  电影《鸣凤》画面

  金庸在电影插曲《一只甲虫爬上山》中写道:“花瓣落下把虫盖,花瓣和虫一起烂。”配着江南民歌婉转的曲调,悲怆情绪层层累积,令人哀叹。高潮处的插曲《上轿歌》节奏短促,曲风欢快,更是以乐景衬出鸣凤的绝望。

  金庸在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月云》中,也写到过一个曾陪伴他度过童年时光的丫鬟月云。后来在香港时,金庸想到月云依然常常会掉眼泪,这份柔情,或许便藏在这些歌词中。

图片

  金庸创作的歌词

  三

  武侠,是解读金庸绕不开的标签。金庸为何写武侠小说?又借小说传递什么理念?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金庸读者也有一千种对武侠的理解。

  所幸,我们能在《金庸作品集》新序的手稿中,看到他自己认同的写作初心。涂涂改改的手稿,比起印刷文字能解读出更多意味,从中既能感受到大侠对自己作品的期望,也能看到作家的谦逊。

图片

  《金庸作品集》新序手稿

  有何期待?金庸先生这样写——我希望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奋不顾身的为了正义而奋斗;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

  其实,很多人热爱武侠小说,并非沉迷于武功超群的“白日梦”之中,而是为了那份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代入感。用武侠题材抒写世道人心,弘扬正义精神,这正是金庸对作品的期待。

  在序言手稿中,有一处涂改值得留意。“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歌颂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这是金庸援引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本来用以诠释自己的观点,后来或许是怕人觉得他自比托尔斯泰而划去。

图片

  金庸致王敬三信件

  在金庸写给嘉兴学者王敬三的亲笔信中,也能看出大侠的谦逊。2008年,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前夕,他特地请求:“‘邀请函’我斗胆稍改……请斟酌,主要意思是,即使不写论文,也仍欢迎来参加会议。”

  他说:“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也。不必把武侠小说提得高过其应有之分,也不必一笔抹杀。”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读者群体,不强行拔高,不妄自菲薄,只要做好自己即可。仿若他笔下的道家高手,明月当空、云淡风轻。

  作为老同事,黄永玉评价金庸:“怎么最后弄得成一个武侠小说的著名作家?在我来讲是可惜了。”从其文到其人,“武侠”之外,金庸还有着多种身份,留下过太多精彩故事,还等待着读者走近品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