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受访者供图
劳动光荣——在这样一句“老话”面前,一代代青年,用自己的言行,阐释着“劳动”这个词的青春面容。
近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题座谈会在浙港劳模工匠创新孵化基地举办,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下属梅东公司远控龙门吊女司机李丽,作为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做了发言。
在港口龙门吊这一特殊行业,李丽凭借刻苦的训练与优异的表现征服了大家。远控技术的发展,智慧化港口的建设,让更多女性从事龙门吊从不可能成为可能。
还有,在性别比几百甚至几千:1的特殊岗位里,如ICU里的男护士、高速公路养路队里的女子试验员……他们脱颖而出的朝气,灿若彩虹,给即将到来的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加上了蓬勃的定语。
青春火热,劳动光荣。
龙门吊下一抹粉
上万只颜色各异的集装箱,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的堆场上整齐堆列,成百上千辆集装箱卡车来回穿梭。巨大轮胎滚动,20多米高“门”字形的蓝色龙门吊,在集装箱上方缓缓穿行。
20多米高的远控龙门吊。记者 傅颖杰 摄
距离集装箱堆场约几公里外的办公楼里,1999年10月出生的“准00后”远控龙门吊司机李丽,正聚精会神盯着眼前的3块电脑屏幕,用两只手柄和按钮做着集装箱装卸。
借助自动化程序以及红外线扫描等智能化设备,系统自动将吊装作业分解并自动指派,安装在龙门吊上多组摄像头实时传回清晰画面和电子信号,让李丽可以1人控制3台远控龙门吊。
远控龙门吊操作室里,一共有48台操作台,由李丽和另外3名女司机共同作业的这台,被涂装成了粉红色,专属的颜色以及logo无不展示其与众不同。
远控龙门吊操作室内,有一台是粉色的。记者 傅颖杰 摄
高空环境的制约加上12小时高强度的劳动,使得龙门吊司机历来以男性为主。在李丽之前,整个梅东公司仅有1位女性司机。
传统人工操作的常规龙门吊,一般是一台龙门吊配一位司机。司机驾驶室位于龙门吊顶,距地面约20多米,工人要爬4段之字形楼梯才能进入驾驶室。驾驶室的地面是钢筋玻璃组合,工作时,司机全程俯身盯着下方,边观测边作业。集装箱吊装快不快,稳不稳,极考验司机素质。
李丽刚上岗时,就在人工操作的龙门吊上待了6个月,一度还遭到集装箱卡车司机的怀疑,“怎么是个小姑娘,手法行不行啊!”在码头,效率代表收入,深知这一点的李丽,被骂了也不怪他人。抹眼泪的时候,她也记得要提升自己。
李丽在空闲的龙门吊上反复练手感。用几个月时间,练出了“肌肉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她的快、准、稳,不仅征服了集装箱卡车司机,连许多一起入职的男司机也十分佩服。
李丽的师傅景乾乾比李丽上机早5年,对这位徒弟,景乾乾不吝赞美,“她一个211高材生,学法律的,还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一双原本握笔的手,现在操作手柄也能这么溜,肯定不知吃了多少苦。”原来还有这样的“内幕”。
女性干这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不便。比如偌大堆场里,洗手间数量少,每次上厕所,李丽需要爬下20米的楼梯,跑几公里找洗手间。
班组的师傅们心疼小姑娘,每次上机,会把距离洗手间最近的龙门吊安排给李丽。有时场地巡查的皮卡车路过,还会捎上李丽去洗手间,就为让她少走点路。
远控龙门吊女司机李丽。受访者供图
大家不理解这位笑起来甜甜的小姑娘,为何大学毕业,会选择做一名产业线工人。其实这与李丽的个人经历有关,公务员考试失利后,李丽从湖南老家来宁波亲戚家散心,得知当地一港口正好在招聘龙门吊司机,李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
“听说之前就有1位女司机,既然人家能行,我想我也可以。”李丽对自己蛮有自信。随后两年多的事实情况也证明,李丽还真挺适合这一行。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智慧化码头发展,不仅作业效率提升,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解放劳动者的同时,更打破了性别桎梏。
远控龙门吊上线以后,以李丽等一线工人的心得和经验为基础,梅东公司编写了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第一部远控龙门吊操作法,它为远控龙门吊司机培训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方案,由此降低了培训成本,提升了培训效果。
眼下,像李丽一样的女司机,梅东公司共有4位,她们组建成“李丽团队”,在智控的操作室里熠熠生辉。
ICU里的安心绿
各种仪器“滴滴滴”的运行声,构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重症监护室(ICU)的主调,责任护士在20多张床位间来回忙碌。
从工作服的颜色上,可以轻易区分他们的性别,紫色的是女性,绿色的是男护士。在一般科室少见的男护士,ICU里可常见。
陈臣侃在工作中。记者 傅颖杰 摄
其中,男护士陈臣侃的年龄,超过了在场100%的男护士和98%的女护士,只有护士长和学姐周斌比他稍稍年长。
陈臣侃刚入职那会,是2006年,彼时浙一仅有3名男护士。他一入院,就被分到了急诊监护室,一待就是18年。
学姐周斌说起陈臣侃,她叫他“小胖”。“‘小胖’手艺好,尤其夜班的时候,他1人可以抵四五个人。性格也特别好,无论是谁找他,都会帮忙。”周斌说,“ICU里都是危重程度很高的病人,几乎没有自理能力,不管是翻身换药,还是检查过床,需要体力和耐力,所以男性有天然优势。”
18年,让刚上班时的“小胖”演变成了如今的“胖哥”。而陈臣侃留给大家的印象,总是笑眯眯的,脾气随和,极好相处。
护士陈青青曾经跟着陈臣侃在ICU学习6个月,临走她专门写了感谢信给“师傅”,信里说ICU里的生离死别太多太近,她倍感压力,“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你身上,感觉到负面情绪。”这种正能量,给了她很强的治愈。
这位不显现负面情绪的男护士,更像一位冲锋陷阵的勇士。
2019年新冠疫情乍起,当时在浙一庆春院区急诊室上班的陈臣侃,第一时间写了请战书。也是这一年,新建的浙一之江院区开放。陈臣侃响应号召,从庆春院区来到之江院区,在ICU里专职负责ECMO(人工心肺机)的运行维护。
记者采访当天,恰逢陈臣侃(左1)为来自省内外的进修学员讲解“ECMO上机护理”相关课程。记者 傅颖杰 摄
宿舍和ICU,两点一线间的单调生活,没有压倒陈臣侃,反而让他成了危急重症患者护理、呼吸机管理以及ECMO护理领域的专家。面对上百万一台的ECMO设备,如今,浙江省内外许多医院会派护士来浙一进修。连续几个季度,都是陈臣侃负责给大家讲解上机护理的相关课程。
现在,浙一全院共有4483名护士,其中男护士326名。从陈臣侃身上,人们看到了这些“少数派”带来的安全感,他们正是医院风景的一种。
养路工地上的玫瑰红
把及肩长发一把剪了,留一头超短发,黄玉晶只考虑一点:工作方便。
32岁的黄玉晶,是浙江交通集团下属的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护工程分公司杭州南区域养护中心技术科科长,这位1993年生的姑娘,不仅是养护公司第一位女性“公路水运工程检测工程师”(行内称“试验员”),也是养护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试验室主任。
黄玉晶的工作,一半时间待在实验室里,一半时间在路上。
黄玉晶在使用取芯机采样。受访者供图
黄玉晶大学学的是材料工程与科学专业。应聘时,人事专员请她考虑清楚,“之前我们还没有招过女性试验员。在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高速公路上一待就是一天,你吃得消吗?”
黄玉晶的回答很肯定。
工作后,黄玉晶发现别人的提醒一点不假,因为上路实验是黄玉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每次接到大中修施工的通知,黄玉晶都要全程跟随。高温下作业之外,有时还需要凌晨2点起床,赶到1小时车程外的沥青拌合站,监督和检查沥青混合料的拌合过程。
每生产一车,黄玉晶就要爬上三四米高的料车,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料温检测。要知道,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道路质量与寿命。黄玉晶肩负道路养护的施工责任,要确保道路品质。
等沥青混合料全部生产完成,黄玉晶又必须马不停蹄赶到施工现场。被保温运送至施工现场的沥青,摊铺温度平均在165℃。等沥青摊铺完成,黄玉晶要将当天施工路段全程走一遍,检查均匀性、外观,然后进行取芯、摩擦系数、渗水系数、标线等试验。
有一次,检测压实度和厚度,现场需要借助取芯机——这是一台重达300斤的大机器。那天,几个人搬取芯机的时候,黄玉晶没留意,脚被砸了一下,当场就肿了,她因此瘸了半个多月。
不仅费脚,还费鞋。“刚出炉的沥青一粘到鞋子,就洗不掉了。”黄玉晶说,有一回任务出得急,她来不及换鞋,结果新买不久的气垫鞋站到刚摊铺的沥青路面上就炸了,“工作7年,废了几十双鞋了。”现在,黄玉晶已经习惯在办公室备一双老北京布鞋。“方便随时出发。”她说。
黄玉晶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高速公路的伸缩缝修复、路面坑洞修补、查看标线厚度和逆反光系数,除了不用扛着铁锹动手铺路,在高速公路上有关质量的一切,黄玉晶都要操心到底。
除了上路,黄玉晶另一半的时间就泡在实验室里,她独立完成再生剂开发与研究,生产出的再生剂比外部采购的性能更佳,为公司节约了成本。
此外,黄玉晶还参与各类课题及工法项目,参与开展的小粒径沥青等试验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绩。
同事说,戴上安全帽的黄玉晶,外表看起来和男生没什么两样,不过接触过她的人,都知道这副小小身躯里蕴含着充沛能量和女性的韧劲。
黄玉晶剪了个超短发。记者 傅颖杰 摄
“这工作远离市中心,严寒酷暑都要在路上。我们公司以前不招女性试验员的,来了黄玉晶,大家都说工地上盛开了一朵红艳艳的‘铿锵玫瑰’。”作为养护工程分公司杭州南区域护中心区域经理,周余忍不住想夸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