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全国首创“职工成长型社会”,温州如何探索实践

字体:
—2024—
05/12
10:02:10
2024-05-12 10:02:10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殷诚聪

  近日,温州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温州市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

  什么是“职工成长型社会”?顾名思义,就是要打造利于新时代产业工人成长的生态服务圈。

  年初,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三支队伍”中,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是基础支撑。温州此举,无疑是建强“三支队伍”的一个具体抓手。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之一,温州近年来求“新”提“质”的同时,如何打造一支与之匹配的劳动者大军,成为必思之问、必答之题。

  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由此应运而生,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那么,从个体成长到营造生态,温州将如何实践破题?

  何以温州

  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新时代,如何建设好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浙江乃至全国面临的课题。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之一,温州市场活力旺盛,尤其以传统制造业闻名。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全市共有企业41万家,职工数达到300万人左右。

  “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温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胡长虹告诉记者,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就是要紧扣职工需求、凝聚多方合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推动、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温州有基础有优势,打造好这个生态系统。”温州大学教授、温州市决咨委委员张小燕认为,一方面,民营经济是温州最大特色。温州企业量大面广,近年来不断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急需一支高素养劳动者大军。另一方面,温州广大职工对于自身成长的意愿同样强烈。经问卷调查发现,温州职工对于“工资待遇的提升”最为关注,占比达到88.42%,其次是“更多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占比达45%,此外对住房、教育、医疗等高品质生活的期望值较高。

  “在此背景下,温州更容易整合资源,形成政府、企业与职工间多向奔赴,朝着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张小燕说到。

  实践破题

  实际上,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设职工成长型社会,温州已经谋划许久。

  “起步不易,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温州市总工会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儿童友好、青年发展型城市,大家都知道。但放眼全球,“职工成长型社会”是个崭新载体,连作业都没得抄。

  为了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四梁八柱”。2022年起,温州组织各路专家深入实地系统调研。介于该课题的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将此课题纳入该校首席课题,并由校长傅德印亲自领衔。

  去年年中,温州市总工会系统提出《温州市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温州将高水平推动学习型、技能型、奋斗型、共享型、和谐型“五型社会”建设,实现广大职工学有所成、技有所升、干有所值、创有所获、心有所依。

  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县域职工成长型社会全覆盖,建成50个职工成长型镇街(园区)、100个职工成长型企业、300个职工成长型班组,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职工成长 温州实践”2023年职工成长型社会试点建设全国研讨交流活动在温举行

  “期待温州能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去年12月,职工成长型社会试点建设全国研讨交流活动在温州召开,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一级巡视员李阳在致辞中如是说。

  今年,作为温州市委确定的重大改革方案,“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更是提档加码。温州提出,要以此创新举措作为建强“三支队伍”的抓手,打造温暖温馨的劳动者城市。

  一窥全貌

  去年,温州将4个县(市、区)、6个街镇(园区)、30家企业、16个班组列为首批试点示范单位。这其中,瑞安作为省级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瑞安高楼镇早春茶企业,近日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该市劳模工匠团队组团上门针对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帮扶。

  工匠的一句点拨,或许就能帮助企业攻克生产难题。去年起,瑞安打造“劳模工匠助企服务”应用平台,分类组织12支劳模工匠志愿者服务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方面倾囊相授。

  为培育更多土生土长、贴合本地产业需求的人才。试点建设以来,瑞安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8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74万人,培育高技能人才取证7429人,累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资金3000余万元。举办了22场职业技能大赛,引领2万名职工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不仅是当地政府、工会多措并举,当地企业更是激发出内生动力,创新亮点频发。

  就在上个月,由全国总工会举办的非公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会上,来自瑞安的华峰集团登台发布职工成长报告。

  华峰集团创新“八级”技工制 受访企业供图

  为了切好技能人才薪酬分配的“蛋糕”,华峰集团创新“八级”技工制,建立技能晋升与薪级配套制度,生产一线产业工人年收入最高可拿到100万元。该集团还打造“家文化”,投入6亿元新建1592套高档员工住房,员工日常慰问及困难帮扶每年支出超过100万元。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瑞立集团投入4亿多元创办瑞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读书期间可以在瑞立集团实习,毕业后也可以优先入职。去年9月,该集团还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瑞立学院,揭牌成立新能源精密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每年招1000个学生,如果一年能培养出300个优秀的产业工人,三年就能有千人规模。”瑞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平说,企业办学是从整个产业链上考虑,算的是发展大账。 

 瑞立集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联合培养、联合培训模式

  小试点折射出大转变。去年以来,温州通过试点推进,积极探索实践,打造温州劳模工匠馆,成立劳模工匠产业人才学院,研发“产业工人成长在线”平台,出台企业内训师温州标准,帮助262家企业、13万职工提升技能。此外还评选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0家,命名职工优秀创新成果70条、先进操作法60个,职工获专利194项,产生经济效益4.89亿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温州;成长;劳动者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日,温州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温州市职工成长型社会建设”。什么是“职工成长型社会”?顾名思义,就是要打造利于新时代产业工人成长的生态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