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乐清养殖能人管端顺将3万头四川牛送上浙江餐桌,带动高原农户致富

养牛问题找老管,特灵!

字体:
—2024—
05/16
07:37:56
2024-05-16 07:37:5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周琳子

管端顺在乐理雪牛基地查看养殖情况。 受访者供图

  浙江在线5月16日讯(记者 周琳子)“来了来了!老管来了!”

  不久前,见到从浙江“打飞的”过来的老管,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三江镇乐活村村干部赵勇准备将满腹的养殖问题抛出来。

  去年全村集资建了牛场,养的第一批200头黄牛遇上了市场价格大跌,一询价,没赚,还得赔上100万元。赵勇作为带头人,正愁不知道怎么跟乡亲们交代。

  到处打听之下,赵勇从浙江援建阿坝工作队得知,有位乐清来的老管,解决养牛的问题,“特灵!”

  老管“灵”在哪?赵勇了解了他的家底:老管名叫管端顺,是乐清市顺金肥牛饲养有限公司负责人,从事黄牛养殖及销售。6年前,他被乐清援建阿坝工作队干部引入阿坝州,先后在壤塘县建立牦牛交易中心,在理县试养西门塔尔牛,技术实现突破后推广,目前已经在阿坝13个县、市帮助牧民实现科学养殖,通过实施“西牛东送”,将超过3万头“高原牛”送上浙江餐桌,带动当地上百家农户致富。

  一口气买下全村的牛

  这已经是今年春节过后,管端顺第五次来乐活村。原本满当当的牛舍,经过前三趟“西牛东送”,已经宽敞许多。

  回忆起3月份初次到村里,情景大不相同。

  管端顺第一趟来,是来“诊断”的。他要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让村里养了一年牛还得赔钱。“村里第一次养牛,没有经验。牛崽子品种不够纯正,再加上养殖过程中饲料配比和营养供给时间不科学,导致牛在该长骨架、该增肥长肉的时候都没长够,收购的价格自然就上不去。”管端顺只问了养牛师傅在几个关键时期的喂养方案,又瞥了瞥即将出栏黄牛的身形,就给出了结论。

  管端顺听赵勇描述全村人寄予希望的这个致富项目落了空,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

  怎么才能解决难题?以管端顺多年买卖牛的经验,不用按计算器,他脑海里已经形成了账单:如果按照市场价格25.4元每公斤收购,再把原本政府给企业的每头牛400元补助款也贴给农户,这样算下来和成本的26元每公斤价格基本持平,能让村民们不赚不赔。但他必须把200头牛拉出高原销售,按照销售量需要分四趟运走,每趟得贴上四五千元路费。

  “贴就贴吧!谁让大家都说找我‘灵’。”管端顺咬咬牙,一口气买下了全村的牛,和赵勇开始谋划之后的分批运牛的计划:每隔20天,运走四五十头牛。其间要如何喂养,如何挑选,管端顺逐一叮嘱,且每趟都自己护送。

  等牛都赶上车,村民们的费用也结算完,管端顺准备离开。临走前,赵勇和村民们拉住管端顺,纷纷向他请教养殖经验。他兜底收购的做法,让农户们安心,而大家又打听到,他在理县试点的西门塔尔牛高原养殖技术已经取得了成功,去年普通农户一头牛最多赚两三千元。这样的经验,让大家又重拾了信心。

  自己出钱,带藏族小伙学养殖

  标准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场——乐理雪牛基地位于理县的朴头山脚下。基地负责人、藏族小伙小肖则是全村人羡慕的对象。自从他的养牛场成为了乐清驻理县工作队“西牛东送”项目试点养殖场,第一年就实现了每头牛净赚5000多元,年收入超过20万元,比过去翻了番。

  过去,理县的农户养殖规模小,养殖方法很传统,饲草和营养饲料配比全靠经验。乐清驻理县工作队干部张乐明介绍,一圈调研下来发现,理县共有类似的养牛场34个,栏位数1100个,因为养殖的是品种低下的骠牛,效益差,所以绝大多数养牛场空置着。

  张乐明介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工作队找到了管端顺。他在东北拥有数以万头计算的养牛基地,并为浙江农贸市场和餐饮酒店供给大量牛肉。

  把牛带上高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说服小肖尝试现代化养殖方式,管端顺就费了好大的精力。管端顺给小肖提出的条件是:购买牛崽、养殖技术、销售兜底都由自己保底,等销售完再补交成本,只要小肖愿意改造养殖场,学习科学养殖。

  回想起那一次提出的“离谱”条件,管端顺却说,是想尽办法,用试点扭转理县养殖户们的养牛观念。可小肖仍旧有疑虑。优惠的支持条件不管用,管端顺又提出,由他出钱带着小肖去东北的养殖场参观学习。这下,“眼见为实”。“去的时候只是心动,看完东北的科学管理方法,能让牛的体重按照计划增重出栏,回来的路上我就决定要试一试。”小肖说,之后每每信心不足,或者养殖出现问题,管端顺都是他最能依靠的人。

  2022年夏天,首批50头西门塔尔牛抵达理县,住进了管端顺设计的4000平方米“新家”。记者参观时发现,这里与传统拴养不同,养殖场采用围栏散养模式,牛在这里不拴绳、不分栏,有的大口吃着饲草,有的晃悠悠地闲庭漫步,要是牛脾气来了,还会狂奔到一起“打上一架”。一部分吃饱喝足的,躺卧在特制发酵垫上,这项技术能让牛粪几个月都不用处理,统一换新的发酵垫时,这批牛粪还能作为有机肥料,为养殖场新增一笔额外的收入。牛栏边,一条三四十厘米宽的投喂沟里盛满了搅拌均匀的“美食”,新买的饲料自动拌料机和喂食车,能让小肖一个人就轻松完成从拌料到投喂的全过程。这下别说一人养10头牛,养50头牛甚至更多也能行。

  隔壁村的养殖户周天林,看着小肖养牛既轻松又高效,每个星期都会来学习。他毫不避讳地说:“想比一比我家的牛和这里的牛这段时间长得有哪些不同,再看看这差别背后不同的养牛法子。”他期待着试点扩大。

  一年过去,乐理雪牛基地的牛出栏平均体重达到720公斤,正式出栏。这批牛从四川运到浙江乐清后迅速被抢购一空,出肉率约47%,平均每头售价达到2.4万元。

  建设交易中心,激活牦牛市场

  6年间,管端顺将3万头“高原牛”东送。这其中,有大约1万头是牦牛。

  “高原山上到处是天然牧草,由于海拔高,自然放养的牦牛每天都要爬山走坡,肉质结实、品质好,值得推向东部市场。”在一次农业农村部门召集的东西部资源对接交流会上,管端顺听了阿坝牧民们的介绍,提出了可以卖高原牛的想法。没想到,当时的一句建议,不久后成了和壤塘县合作的开端。

  “其实最初反对的声音很多,一是阿坝距离浙江太远,交通运输不便;二是牦牛口感和黄牛不同,市场接受度不高。”管端顺说,就是在一片不看好的情形下,他决定试一试。他觉得,干得好,能让牧民有钱赚,也让东部省份的市民吃上优质牦牛肉。2018年,乐清市与阿坝州结对援助县签订了对口支援相关框架协议,全面启动“西牛东送”产业协作工程,管端顺接下了这项任务,在壤塘县建起了牦牛交易市场。

  彼时,跟牛打了17年交道、有着丰富经营经验和充足销售渠道的管端顺信心十足。可是,在收购牦牛的“第一关”,他就遇到了难题:受当地民俗习惯影响,牧民销售牦牛积极性较低,再加上牧民习惯在家门口等人来收,牛贩时常打压牦牛价格,牧民们获得的收益实际上很少。

  管端顺争取当地干部支持,动员牧民,并开辟了深夜收购市场,一对一接待出售牦牛的牧民,减轻牧民售卖牦牛的心理压力;同时提出奖励政策,每出售一头牦牛,牧民就能额外得到50元奖励。就这样,一头、两头地找牧民收购牦牛,2018年11月终于攒到了首批25头牦牛运往乐清。牧民们实实在在获得了16.25万元收入后,打消了心中的疑虑。管端顺又趁势在当地培养了一批“牦牛经纪人”,通过本地人介绍,带动更多牧民从销售牦牛中多获得收入。

  当下,管端顺为了能够将“西牛东送”的规模继续扩大,还在不停地在川浙两地奔波着。他正一边在西部持续宣传科学养牛方法,形成西部高原牛养殖基地,一边在东部谋划新建加工基地,搭建起屠宰、冷链、储存、配送的销售网络。

  “只有既帮助农户们掌握技术,又帮他们打通销售渠道,他们才能真正握住致富的钥匙。”老管说,多卖一头牛,就能为提高高原农户的生活条件出一份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养牛;养殖;致富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