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江南岸高新企业集聚 滨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浙江在线6月2日讯(记者 唐骏垚 阮蓉)初夏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热潮”持续涌动。
放眼中国经济版图,长三角地区以近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杭州坚定服务国家战略,抢抓机遇担当实干,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扛起长三角南翼头雁担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一体化进程中,杭州实现更好发展:2023年实现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三大跨越”——“两个亚运”精彩绽放、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新台阶、晋级全国第10个超大城市,大幅提升了自身能级和辐射能力。
迈上新台阶,更需新作为。杭州,长三角南翼头雁,正振翅高飞,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向更高层次作出更大贡献。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 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供图
创新为核 数字为基
打造长三角南翼“主引擎”
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中国运动员用通过大脑操控的杭产智能仿生手高擎火炬“桂冠”,点燃了主火炬。这一场景,成为杭州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生动注脚,惊艳世界。
自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浙江省会的杭州,始终坚定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对杭州来说,第一要务是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杭州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主引擎”如何打造?杭州用实践回答:创新为核,数字为基。
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创造性地建造古城、大型水利系统等,展现强大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原创、首创精神延续至今,造就了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成为长三角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
从基础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杭州拥有1家国家实验室和7家省实验室,落地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2个大科学装置,累计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初步形成“1+2+18+7”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以创新为核,近年来,杭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GDP比重达28.3%,创历史新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18737亿元,增长7.9%。当下,通过布局中国视谷、中国数谷等重大平台,杭州正推动数字经济迭代升级、向“新”生长。
创新为核、数字为基所形成的强大动能,推动杭州成功迈入“2万亿俱乐部”和超大城市行列,大幅提升杭州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辐射能力。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落地杭州,即是最大例证。
数贸会是中国唯一以数字贸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型展会,汇聚全球数字贸易新技术、新产品、新生态、新标准、新趋势,成为全球数字贸易领域的重要风向标。从已举办的两届数贸会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和企业,是最活跃的参与者。
不仅如此,杭州发挥数字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牵头与上海嘉定、无锡、合肥共建国内首个面向物联网领域“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推动城市大脑迭代升级,依托云栖小镇成立杭州城市大脑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向上海、苏州等42个城市输出城市大脑建设经验;参与发起组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打造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强化产业数字化赋能能力……
中国数谷 孙悦 摄
接轨协同 通江融海
共谱一体化发展“协奏曲”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杭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近年来以创新为核、数字为基,不断增强在长三角地区的能级与影响力。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州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印发《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打造长三角南翼核心增长极的决定》,制定实施《杭州市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行动计划》等,与长三角城市共谱一体化发展“协奏曲”。
主动接轨大上海。上海,是长三角“龙头”城市;杭州,是长三角第二座超大城市、经济总量前三城市。杭州与上海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一个例证便是,沪杭高铁是我国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之一。
近年来,杭州接轨大上海动作频频。比如,今年4月沪杭协同创新中心在上海徐汇区启用,旨在进一步加强沪杭两地交流与协作,更好地学习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的综合优势,探索创新资源跨区域联动共享合作机制。同时,杭实集团等还联合组建了沪杭协同公司。再如,杭州上城区和上海黄浦区等9个城区,组建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依托杭州地方标准,上城区牵头编制发布《长三角商务楼宇一体化评价体系》。
加快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于2007年启动建设的杭州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经过十余年发展,2023年全新的《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的划分,杭州都市圈属于“成熟型”,经济密度位居前列,以杭州为核心的圈内城市联结非常紧密。
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例,不少城市与杭州地铁“无缝对接”,实现同城化:绍兴地铁1号线连通杭州地铁5号线,实现“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站换乘、一票通行”;杭海城际开通运营,与杭州地铁9号线衔接;杭德城际正在建设中,未来将与杭州地铁10号线衔接……
着力唱好杭甬“双城记”。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和宁波齐头并进,逐渐成为浙江发展的“双引擎”,经济总量已占全省近半壁江山。两市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同时,绍兴居中融杭联甬,一条从东到西“金扁担”隐然成势。杭甬绍“三方奔赴”,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上不断协同发力、输出动能。
唱好“双城记”,已有成效:杭甬携手共建五大标志性产业链,仅新能源汽车两市产量占全省比重就超30%;两市累计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41个,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83个;两地加快提升多式联运能级,萧山白鹿塘至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班列能力由2021年1天1班升级至1天3班,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两市联合推出12条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开放联动水平。
此外,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杭州还与衢州共同奏好“山海协作曲”,扎实做好与宿州结对帮扶工作,与黄山携手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全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主动作为、真抓实干、贡献长板。
杭州西站 杭州市发改委供图
改革破难 互联互通
共绘同城化服务“幸福圈”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初心,是开创未来的使命。近年来,包括杭州在内的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力、改革破难,在公共服务、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一市依托“一网通办”等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有逾150项便民服务实现“跨省通办”,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
近日,上海长宁区的孙女士,在家门口办理完成杭州余杭区房产的变更登记。这是长三角首单存量房“跨省通办”的不动产登记业务,也意味着沪杭存量房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跨省通办”。接下来,长三角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将接续推出不动产转移登记和首次登记、变更登记等高频业务“跨省通办”。
此外,以社保卡为基础,住院、门诊和规定病种医疗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长三角41个城市“全覆盖”,5家杭州市级医院与上海13家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杭州通“交通联合”卡可在全部41个长三角城市在内的314个城市使用,“长三角PASS”旅游年卡实现一卡畅游沪宁杭。
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则更为直观。商合杭铁路、沪杭甬高速抬升、杭绍甬高速先行段、千黄高速淳安段、临金高速等多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通车,长三角便捷交通圈加快构建。更让人期待的是,作为浙江省域“1小时交通圈”关键工程的杭温高铁已启动联调联试,今年将开通运营;而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后,杭州西站亦能直达上海。
新一轮杭州铁路枢纽规划内容全部落地后,杭州将是拥有11条高铁线、通达9个方向的放射性大型铁路枢纽,与包括长三角城市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联系将更加紧密。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幸福圈”里,杭州还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一体化发展中共同守护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2012年开始,在浙皖两省合作基础上,杭州积极推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会同黄山市编制实施首个跨省际流域水生态共保规划,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跨界河湖污染联合治理、交界断面联合监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机制。
结对合作帮扶安徽宿州市,杭州亦发挥在民生领域资源优势,在医疗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合作,帮助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
一个互联互通、便利共享、美丽生态、大气开放的长三角“幸福圈”,正不断建构。
大江奔腾,东流入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大时代叙事,背后是一项项扎实有效的政策、一个个持之以恒的举措。翻开《杭州:长三角南翼头雁正高飞》,探寻杭州融入长三角的细节与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