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党员上岗”吹响“日走夜访”

周家乡探索服务群众新场景

字体:
—2024—
06/03
14:40:13
2024-06-03 14:40:13 来源:衢州日报 记者 章卫平 报道组 邹洁 通讯员 郑星星

  “这几天枇杷大量上市,前来交易的人增多,巡村时要特别关注交易区的交通安全。”5月30日早上8点,衢江区周家乡板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村干部汇报前一天巡村发现的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叶冬才一一做好记录,并分配当天工作任务。“开展‘日走夜访’后,村干部对民情动态掌握清楚,很多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叶冬才说。

  针对村干部忙于干私活,群众办事找不到人,问题矛盾积累多等现象,两年前,周家乡在板桥村等试点推出“早8点”签到制度,确保有人在岗,但未能形成激发村干部用心干事的机制。今年初,周家乡根据衢江区聚焦村干部履职规范化、过程化管理,在施行“早8点”签到基础上,全面推行“日走夜访”制度。由村书记组织两委干部每日绕村走一走,看项目、解纠纷、听民情,并进行跟踪反馈形成闭环,打造一支担得起乡村振兴重任的头雁队伍。

  “我们结合‘日走夜访’构建起‘一般事项白天处理、综合难题夜访处置’的‘双线’联动服务体系,让村干部干事有了着力点。”周家乡党委书记叶尔军介绍。“日走夜访”解决问题成效与村干部年度绩效考核挂钩,推动大家不仅身体跑起来,思想也要活起来。

  板桥村种植枇杷历史悠久,由于树种老化、品种单一等问题导致枇杷产量不高、品质不佳,进而卖不出好价钱,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叶冬才将走访中发现的情况反馈给乡里,通过“集体会诊”,有了破解之招:一方面,村集体将对外出租、荒置的枇杷树重新流转给种植大户。另一方面,由乡里牵头,邀请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前来做好技术指导,并通过嫁接方式引进更优的白玉枇杷品种。今年,周家乡还举办了枇杷节,开发出枇杷膏、果酱、蜜饯等深加工衍生品,进一步提升了当地枇杷知名度。

  “日走夜访”和党员干部上岗制度的推行,在周家乡宋家村也显现成效。在村沿街路面,每周一18点至19点都活跃着一支由乡干部、村两委干部、村第一书记、老党员调解队组成的“夜访队伍”。村民可以趁着“夜访队伍”巡村时反映问题,这样既不耽误白天干活,心里的疙瘩也能得到及时化解。宋红良是老党员调解队的成员,几乎参与了每次巡村。他发现,自从“下沉”到百姓家门口收集实际诉求,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提高了解决问题效率。“以前天天有人闹到村里要求解决纠纷,现在很少了。”

  如今,“日走夜访”已成为周家乡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推动村庄发展的重要“法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日走夜访’融入‘党员上岗 干部带头’场景中,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上不断探索新经验。”叶尔军表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服务;党员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