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宁波7000年杨梅老产区探索新赛道——

从一颗果到一个IP

字体:
—2024—
06/14
07:23:51
2024-06-14 07:23:5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劳超杰 邵滢 马靖翔

  浙江在线6月14日讯(记者 陈醉 通讯员 劳超杰 邵滢 马靖翔)6月6日,“梅红翠屏里 欢喜游慈溪”2024中国慈溪杨梅采摘季鸣锣,数以万计的“饕客”寻味一颗“老底子”杨梅而来。

  数据显示,今年杨梅季端午节三天假期,慈溪引来游客超过2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宁波的另一个杨梅主产区余姚,这三天共接待游客29.39万人次,同比增长9.95%,一颗小小的杨梅成为城市“顶流”。

  杨梅,浙江竞争最激烈的水果之一,全省产杨梅的县(市、区)达70多个。宁波是浙江最老的杨梅产区,7000多年前该地区就有杨梅原种。宁波杨梅“老大哥”从最初“一枝独秀”,到如今前有兰溪杨梅“抢跑”打上门,后有仙居“乒乓球”杨梅进军全国。老产区先发优势还在吗?新赛道何在?这些都是宁波杨梅的必答题。

  老产区做足老味道

  余姚三七市镇的杨梅山上,37岁的梅农傅其丰穿行杨梅树间,细致察看今年的挂果情况。作为宁波人心目中“最对味”的杨梅——露天生态杨梅,今年姗姗来迟。

  “气候偏冷,杨梅就会推迟上市,但我们管护有招,疏花、剪枝、养护一样没落,还连续几年用‘石砾+黄土’改良土壤,今年个头和口感可以说是近几年中最好的。”傅其丰的脸上挂着笑意。

  “不怕迟,就怕不‘鲜爽’!”傅其丰道出了宁波梅农的心态。

  与“傅其丰”们的慢吞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几年全省各地杨梅都着急“抢早”。像兰溪发力大棚栽培,提前半个月就把新鲜杨梅送抵宁波市场。

  “抢早市”的先发优势和经济效益不言而喻,但余姚、慈溪的大棚杨梅加起来只有四五百亩,不足兰溪的零头。不仅不“抢早”,余姚、慈溪两地还不约而同提出坚守“绿色生态、原生栽培”的“慢”发展之路。

  但“露天”“生态”两个词,对于娇贵的杨梅来说,其实很奢侈。

  比如,杨梅对小环境非常敏感,最怕雨,一场雨就会导致大面积落果、风味口感变淡等,而杨梅成熟时恰逢江南的梅雨时节,所以这几年,宁波老产区琢磨最多的事就是给杨梅树“强身健体”。

  几年前,余姚专门制订《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余姚杨梅》国家标准,并绘制了余姚杨梅绿色精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图,成为无数个“傅其丰”的实操手册。目前,当地的标准化生产率已达85%以上,通过省、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基地就达6万亩。

  今年,余姚还特地给杨梅贴上《宁波市信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杨梅带着“身份证”上市,可溯源,更可寻味。

  “为让这颗小杨梅茁壮成长,出落得更加鲜甜,种植技术需要不断优化、细化,将舌尖的滋味固化、放大,最终形成浓厚的品牌效益。”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汪国云说。这是宁波杨梅正在走的路子,也已尝到了甜头。像兰溪“早市”杨梅最贵卖到100多元一公斤,而宁波高品质露天杨梅同样能卖到这高位,说明宁波杨梅的品牌价值已开始显山露水。

  老味道放进新场景

  沿着横筋线驱车进入慈溪鼎鼎有名的“杨梅村”——横河镇梅园村,一路上行进异常缓慢,寻“梅”而来的车辆排起长龙。

  对于宁波杨梅来说,“八方来客”是老产区最核心的文化元素。汪国云告诉记者,余姚年产杨梅四五万吨,其中三分之二是靠把人流“请进来”,在地消化。

  “如何让五湖四海的游客笑着来、笑着走,明年还来,游玩体验是关键。”汪国云说。随着保鲜、物流等快速发展,杨梅已实现“次晨达”“次日达”,宁波杨梅“好客”的属性多少有些“降温”。近年来,宁波各大产区都在着力放大杨梅的引流效应,助推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杨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形成,“链”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宁波,围绕一颗果子,一系列文化创新项目落地开花——

  去年,慈溪横河杨梅主题公园亮相,这个总投资13.68亿元的主题公园囊括4个区块33个项目,它在慈溪南部片区资源禀赋基础上,围绕在地资源做文章,将形成“生产—运营—体验”的综合项目基地。

  今年端午前后,在上海北外滩,余姚“‘梅’灵个”市集开张“揽客”,吆喝杨梅;在街头,穿上杨梅服饰,“当一颗余姚杨梅也想city walk”城市共创艺术活动走进街巷。近几年,余姚还将杨梅身份证卡通长图、四先贤品杨梅图、杨梅特色采摘线路图等送到上海市民手中,上海到余姚的杨梅采摘直通车开通了,上海游客可直达杨梅主产区……

  一揽子“老味道”装新瓶的探路,带来了明显的客流增量。近两周,余姚、慈溪两地的很多酒店入住率在90%以上,酒店房价也“水涨船高”,周末涨了30%以上,大量人流催动宁波文旅消费全面飘红。

  “就像我们谈淄博的烧烤,谈哈尔滨的雪花,谈天水的麻辣烫,谈的是需求,是消费。”慈溪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小小杨梅滋养味蕾,链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特色美食发端,以优质公共服务承接,靠独特魅力持续吸引“一二三”产互融,重塑农产品供给体系,既满足全国游客精神与物质的美好需求,又充分利用IP流量转化为宁波城市发展的增量。

  杨梅季永不落幕

  杨梅香正浓。当整个江南还在讨论哪颗梅子好吃时,慈溪人已呈上了一桌可盐可甜的“杨梅宴”。

  甜点“杨梅仙子”是冰冻杨梅和酒酿圆子的组合;“梅酱锅巴秀”简单点说就是往锅巴里裹杨梅桃酱;“一品梅烧肉”则是把杨梅的鲜味融入入口即化的“东坡肉”中;还有梅汁浇淋的“梅滋大黄鱼”,一口锁住山海之鲜……每道都是满满的杨梅原料,可以让新鲜杨梅的15天品尝期延续到四季。

  在宁波各大杨梅产区里,一颗颗杨梅显露出“N”种多元的形态,或加工成果酥、果酱,或深加工成蜜饯、罐头、杨梅酒等,这些正是宁波打造“永不落幕”杨梅季具体的细节。

  杨梅这样的时令鲜果,带来的狂欢是一年中的“限定版”,这也是各地将时令农产品发展成为城市IP的难点之一。对于宁波而言,杨梅季是留在舌尖的滋味,是融入城市的生活,也是一条共富的现代化产业链条。擦亮“杨梅IP”就需要在供给链条上进行创新与突破,扩展其价值链,实现产业的新升级。

  在余姚成业杨梅专业合作社,品相最好的杨梅是用来酿酒的。每年,他们基地可产出约80吨鲜杨梅,却只有四分之一被“相中”。合作社负责人陈业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仅仅卖杨梅鲜果,300亩杨梅园约能销售80万元鲜果,但深加工成杨梅酒,一年能产出二三百万元的产值。

  陈业的试水,直观地诠释了杨梅延伸产业链带来的爆发力。

  “未来的宁波杨梅也需要‘龙头’。”汪国云为我们“画”出了路径图,即通过“一产”优化杨梅规模种植、助力鲜果采购,“二产”深化杨梅深加工技术、推动杨梅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三产”融入现代服务业,打造宁波杨梅品牌,打开杨梅市场,三产联通,帮助杨梅产业构建出一套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一体化产业体系,让产业链逐步朝着更高端、高附加值的领域发展,带动宁波杨梅实现从鲜果到深加工产品、从季节性到全年性、从地域性到全球性的转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杨梅;宁波;产业链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