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刚上新的“考古中国”重大发现绍兴稽中遗址:发现才刚开始

字体:
—2024—
07/17
09:57:11
2024-07-17 09:57:11 来源:潮新闻 执笔 马黎

  历史书里的大IP,如果落到现实,成为考古发现,精度一下子放大了。

  前几天考古圈的重要新闻,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四项重要成果,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考古位列其中。

  即便不知道稽中遗址是个啥,大家已经自行划出了新闻里的两句重点:碳十四测年显示,相关遗存距今约2500年,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勾践建都历史,是越国都城考古的重大发现。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的大型建筑基址。

  越王勾践,历史书里的著名人物,他一下子“回”到了2500年后我们生活着的真实的绍兴城里,“真的实证了越王勾践建都史?”这几天,陆续有读者给潮新闻记者留言表示疑问。

  实际上,绍兴作为古越国的都城早已经过历史文献和现代考古的证实。这次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并不是像良渚考古,揭示了一个未知的文献没有记载的历史,而是为历史记载增加了新的证据。

  越国作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国家,在浙江大历史乃至中国大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举几个大家都知道的文献,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了越国的历史和勾践的事迹,其中明确指出会稽为越国的都城,也就是绍兴。《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中也有对会稽的记载,提及会稽作为越国的政治中心。《越绝书》等文献也记载,公元前490年,勾践命大臣范蠡“定国立城”,选择了会稽山与杭州湾之间的沼泽平原作为新都的地址,建立了越国的新都城,即后来的绍兴城。

  此处插播一句,历史上有两个“吴越”,一个是春秋时期两个对抗的古国吴国和越国的并称,另一个就是唐末的五代吴越国。所以春秋的吴越不能叫“吴越国”。吴越国建立了两都体制,分别是“西都钱塘府”(杭州)和“东都会稽府”(越州),越州,就是绍兴。

  文献虽有记载,但复原历史,必须需要借助文献之外的材料,最重要的就是田野考古。

  越国考古一直是浙江商周时期考古的重要课题。墓葬、城址及其他聚落遗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遗存,也是考古工作的重点。说个最有名的,1996年到1998年发现的绍兴印山大墓,便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座越国王陵,墓主人允常,越国第一代国王,就是勾践的爸爸。

  那么,勾践在绍兴城里建的大型建筑什么样?

  【1】

  稽中遗址,就是“稽山中学遗址”,在学校内,妥妥的市中心。从人山人海的鲁迅故居骑自行车,三四分钟就到了学校,“府学弄”——学校所在弄堂的一个地名透露了历史。稽山中学所在,是宋代绍兴府学大成殿以北明伦堂至尊经阁区域,等于宋代地方上最高级别的官办学校。学校南门所在的这条路,叫投醪河路,旁边有投醪河桥,也是一个跟勾践有关的故事。“卧薪尝胆”后的勾践决定出兵讨伐吴国,越国老百姓带来了美酒为他送行。勾践没有独享,把酒倒入河流之中,让军队的士兵们都能喝到,鼓舞士气。

 投醪河桥


 稽山中学


  学校在改扩建项目施工中发现了大型木材。2023年9月26日,绍兴市文物考古所现场确认有战国黑陶豆、印纹硬陶、原始瓷杯等遗物,初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越国木构建筑遗存。2024年2月,经浙江省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遗址发掘。

  站在地上,地面以下五六米深,就是越国的建筑遗迹。

  “你看,前面绿色护栏,跟地面齐平,越国遗迹距离地表有五六米深。”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指了指发掘大棚。

  也就是说,绍兴城里人的生活面距离越国都城:6米。

  目前,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现存堆积主要分为战国、汉六朝、唐宋等时期,看这张清晰的地层剖面就秒懂了。目前已经清理出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40余处,发掘还在进行中。

 T0103西壁


  人们想象中的宏伟建筑,在考古发掘现场,是各种大木头、大石板、大木板……我们完全分不出东南西北,但考古人正是根据这些“碎片”和遗迹划分地层,隔出开间。

  “这是甲组建筑、乙组建筑,那边是丙组建筑,外边是丁组建筑,应该还有更多,还在继续发掘。”像是戴了一副AR眼镜,四组汉代大型建筑在李龙彬眼前一帧帧立起,而我看到的只是各种大木头。高温天气,出土木头上盖着湿的毛毡布作为保护。

  汉代建筑基址居于越国建筑基址之上,目前大体可确认有四组,单体面积约260—400平方米,看来房子面积很大。甲组、乙组建筑残存面积约387、317平方米,丙、丁组建筑还没有完全揭露。

  “我们站在东边,建筑是南北向的,开间是这么开的,面阔5间,你想象一下5个格挡。进深,从我们这边算的话目前也是5进,但两边还有延伸,最终数字还不知道。”李龙彬继续解读大木头,“3米长的板,两端立着柱子。木板东西向,这样就是5间房子。”

看到这成列的“房子”了吗?

  三米长的板,两端立着柱子

  【2】

  “战国的东西在下面保存得很好,战国和汉代在地层上相差80厘米左右。”李龙彬说。

  这次最重要的发现,都和建筑有关。除了汉代的,还发现了一组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好几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像竹筏一样叠起来,形成网状结构,这是越国人造房子打地基的独门方法。专业名称很形象,筏形地袱,像竹筏一样叠起来,作为地基的构筑方式。

 竹筏一样交错叠起的地袱


  “你看,就这样的,手张开交叉叠起来一样。”李龙彬用手当“教具”,更明确,“下面垫一层,上面再来一层,”有点像烤了四五块华夫饼叠起来的感觉。

李龙彬用手做教具演示筏状地袱


  这还没完。纵横叠压2-4层的地袱之上,还要加上大型垫板,垫板之上再榫卯式立柱,地袱密集而且成排。

 战国建筑垫板和方柱细部


  为什么要做这样复杂的结构?

  这是越国人在湿地环境下创造的有效防止建筑沉降的营建方式,首次发现。再多想一下,现代人为了抵抗地震对建筑地基做的隔绝设计,也是同理。

  2500年前的越国人已经想到了。

  “什么样等级建筑需要重视沉降呢,是大型公共建筑和官署建筑。”李龙彬说。

  在这个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36米的范围内,除了首次发现筏状地袱这种独创的基础构筑形式,还可以观察到另一种形式,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成,简单来说,就是木垫板+方柱,这在越国比较普遍,此前获得浙江“十大”考古的亭山遗址也发现过。

  越国人也住干栏式建筑,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构筑形式。

  李龙彬说,有意思的是,木垫板上放的木柱,都是方柱,边长都是20公分。考古队员进行了碳十四测年,距今2500年。

  考古队员把湿的毛毡布掀开,结构立马出现了,厚厚的垫板+立柱。这垫板有多大多厚?上数据:宽1米1,长1米8,厚度20公分。上面立方木柱子,垫板下边是地袱。

  “之所以那么重要,就是因为这么厚的大地袱下面,还有地袱。”

  我们看这块厚厚的垫板,4个角各有一小孔,而不是两个孔的牛鼻孔。仔细看,孔内有倾斜角度,是个斜穿孔。李龙彬说,推测是用木楔打进孔内,这样板子就固定住了。

  示意图来一个


  越国和汉代的遗迹叠压打破,混在一起,普通人很难分辨哪些遗迹是汉代的,哪些遗迹是越国的,“难就难在很密集。”李龙彬说。但,这就是考古人的田野功夫。所以,我们可以在同一个时空平面看到文献中没有记载的细节——汉代人继承了越国这种建筑工艺的做法,只是变成了垫板+圆形木柱。

汉代建筑垫板和圆形木柱,可以对比越国的垫板+方柱

  李龙彬继续示意,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东墙,这是西墙,在一个地层上是两条平行的直线,都是南北向,也就是一组建筑的两边,中间有两组柱础石。

看到成列的一条“线”了吗?

  “你看,这些小木钉。”他让我注意脚下的“钉子”。

 整齐的一排木钉

  小木钉密密麻麻直线排列,突然呈直角拐弯,继续延伸排列,一个非常标准的90度直角。

看到这排小木钉直角拐弯了吗?

  李龙彬说,乙组建筑的划定,因为有东墙和西墙,最主要的是,发现了成两排的小木钉,也就是台基建筑边缘的西北角。

  这也是绍兴地区的首次发现——无论战国时期越国建筑还是汉代建筑,都采用了木构基础与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体现了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和北方高台建筑的结合。”

 越国建筑基址局部

  “找到了这些小木钉,这组建筑的西北角就圈定了。再加上东墙、西墙,以及中间两排柱础石,这一组建筑整个布局很清楚了——面阔3间,进深5间。”想象一下,这组建筑,南面有3个大开间,走进去以后还有5个进深。”

  旁边就是出土木刺的地方。

汉代墨书木刺

  就在这里——首次在绍兴地区发现的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中,出土“会稽”“山阴”等墨书文字,与会稽郡山阴县密切相关,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会稽郡的郡域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发现了13口汉六朝时期水井,均为砖壁结构。

  【3】

  说到井,不得不提它。

  考古队员正在清理丙组建筑。眼前出现了一个木筒——不是筒,而是一口越国的木井。木壁结构的战国井,是首次发现,目前还没有清理。

战国木壁水井

  良渚文化早已发现过井字形方形木井,而越国人的木井,是圆筒形,用整块原木做成,“把树从中间锯开,掏空,用锯钉再把两半合上。你想象一下印山王陵独木棺也是刨成两半,只是独木棺是放倒的,这个井是立着的。”李龙彬说。

  井壁做了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距今2500±30年,正好落在了文献记载越王勾践公元前490年建都的时间上。

  而就在井边上,有个马坑,埋了一匹马,汉代的。这说明汉代地层打破了越国的地层,我们才会在一个平面上看到越国的井和汉代的马同时出现。

 马坑

  南方主要以舟楫为交通工具,马在南方很少见,北方多见。“所以,现在还不好判断,但应该说(马)和这组建筑的性质有关。”李龙彬说。

  目前出土的各类各时期文物850多件,有青铜洗、青铜壶、水晶环等高等级文物,还出土了冶炼铁块、铁钳和成捆的铁矛、成组的铁甲叶等与冶金工坊相关遗物。像铁块和铁甲叶都在井中发现,原因未知。

 越国原始瓷杯

汉代水晶环

  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未解之谜很多。李龙彬说,之后会举行专家论证会做进一步研究,对遗物做充分的确认后才能确定建筑的性质。但目前,大量线索都指向三个字:高等级。这是毫无疑问的。

  他特别提到了出土遗物中的瓦当,有越国瓦当和汉晋瓦当,无论数量和类型,充分说明遗址原先是高等级的建筑,这为探寻越国都城建筑形态和空间提供了重要线索。

 瓦当

  (部分图片由绍兴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考古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前几天考古圈的重要新闻,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四项重要成果,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考古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