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口吐血沫、双侧瞳孔散大……不久前,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急救站点医护人员跑赢时间,为一名20岁小伙子争得一线生机。19分钟的心肺复苏接力,让小伙子重获“心”生。
这一场接力,也成为斗门急救站首例、越城区今年第4例通过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病例。院前急救争分夺秒为生命护航,演绎“责任与速度”,此次抢救也彰显了越城区基层医疗服务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
坠楼小伙,心跳奇迹般“按”回
“当时小伙子的情况很不妙,休克、烦躁、意识模糊,全身皮肤挫裂伤,多器官损伤。”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急救站点医生董卿告诉记者,当天早上7点33分,他们接到紧急电话,附近一居民小区一小伙子不慎从5楼坠落,陷入昏迷状态,对外界呼唤无反应,而家属当时不在小伙身侧,急需医疗援助!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迅速启动。在中心医务科的指挥协调下,董卿和护士沈琦琪带齐装备,疾驰至事发地点。他们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的拖延都可能加剧患者的危险。
7点46分,救护车鸣笛而至,董医生迅速勘查现场。“当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口吐血沫,左侧下肢骨折并伴有畸形,全身多处擦伤,情况紧急。”董医生当机立断,采用颈托及下肢固定装置,确保患者在转运途中安全无虞,并确认其呼吸及颈动脉搏动是否正常。“当时患者的心跳已经很微弱,几乎已停止。”董医生说,车内,沈护士迅速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实施面罩吸氧,并开通静脉通道,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8点02分,患者病情突变,心脏骤停!董医生又立即实施胸外按压,并指令护士给予肾上腺素静脉推注。经过紧张而高效的抢救,患者心脏恢复跳动,颈动脉搏动重现。
8点04分,心率恢复至42次/分!有希望,不放弃,继续按压……两名医护正是这样想的,他们一路屏住一口气,一路坚持抢救。8点10分,救护车疾驰抵达绍兴市人民医院,早已做好准备的医护人员迅速接手,进一步抢救病人。直到8点14分,病人快速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急诊室,各项救治工作陆续展开,小伙子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得知消息的董卿和沈琦琪,深深出了一口气。当天,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抢救措施,患者被送入ICU进行后续治疗。
成功率低,每一点努力都值得
记者获悉,近日这场生命接力,也得到了各方肯定和认可。11月5日,该例心肺复苏成功案例通过了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中心审核、认定,这也是该120急救站点自去年设立以来首例成功开展的心肺复苏病例。
据了解,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反映院前急救机构急救能力的极其重要的指标,也是群众感受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好不好”最直观的指标。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越城区各急救站点急救人员开展的心肺复苏成功案例已达4例。
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抢救成功率一般较低。在医院外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5%至10%。
“从上车到送入医院,足足19分钟,董医生一直没有放过手,就是为了多给患者争取生的机会!”昨天,在该急救站点,护士沈琦琪对记者说,院前抢救这段时间对病人能否存活非常关键。当时早高峰,前往中兴北路市人民医院的交通特别堵,这一次急救时间感觉也格外漫长。可以想象,一个人扛下这19分钟的心肺复苏有多么不容易。从事后董医生额头的汗珠可以看出,他已经精疲力竭。“与死神较量,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只要有一丝希望,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也是值得的。”董医生说。
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士介绍,“救在身边”生命急救线建设工程是去年绍兴的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去年7月份,该站点和其他3家一起顺利通过“救在身边”生命急救线新增急救站点建设验收。这意味着,越城区基层急救网进一步完善,“生命通道”进一步畅通。今年以来,该中心120已完成出车765次,转运人次达657次,组织开展2次院前急救培训和7次急救演练,急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急救队伍,已成为守护社区健康的重要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