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簌簌,叶落萧萧,这时节,在宋画中赏鸟语花香,似乎成了时兴之事。
11月9日,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5周年庆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正式开幕,15幅宋代花鸟画真迹亮相杭城。
500张,问羽展每日限售的早鸟票,5分钟左右就售罄。
观众们参观“问羽展”的现场。记者 张熙锦 摄
热火的不止是“问羽展”。近年来,浙江的文化艺术展览屡屡掀起热潮。去年3月开幕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一个月的展陈期间,总观展人数达15万人次;去年9月开幕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5个月内吸引了25万人打卡,线上传播量破8亿;今年7月开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仅国庆假期的参观总数约1.8万人次……
观众们为何爱到浙江来看书画展?浙江的文化艺术展览有何千秋?近日,我们到各大展馆寻找答案。
家门口看真迹“国宝”
看艺术展览,我们看什么?
“当然是来看花鸟画真迹了!”书画爱好者徐辉激动地和记者说,听闻“问羽展”有首次在国内显露“真身”的《宿禽激湍图》,他提前几天就买好了票,开幕当天一早就兴冲冲赶到浙江省博物馆排队看展。
现存宋画中最长的《百花图》、国内第一次展示的有唐希雅款的《花鸟图》、分藏于中美两地梁楷的《疏柳寒鸦图》与《秋芦飞鹜图》、首次走出辽宁省博物馆的“北宋三大家”李成(传)的《寒鸦图》……
梁楷《疏柳寒鸦图》故宫博物院藏。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为了让观众们饱览传世画作,浙江省博物馆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寻硬货”,专程请了15幅宋代绘画真迹来杭“出差”。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杭州展出宋画真迹最多的大展,也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宋代花鸟画真迹的荟集,堪称“千年等一回”。
15幅宋画真迹一起亮相,来之不易。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透露,大部分宋画真迹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根据有关规定,这些文物每经展出就需要“休眠”,外借需要提前一两年预约档期。加上各大博物馆各有展览计划,有的从不出省、有的很少出馆,珍品外借可谓难上加难。
“问羽展的第一章是‘追千古’,大家想了解宋画,肯定想看到真迹,所以我们动用了最大力量,真的是竭尽全力,从全球范围汇集到这些宋画真迹。”陈水华说。
同样因真迹让各地观众慕名而来的,还有去年一度引发轰动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
37件(套)宋、元、明、清传世书画,13件(套)国家一级文物,21件(套)二级文物,3件(套)三级文物,特展系统呈现了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江南地区的宋韵书画艺术文脉。
更引人瞩目的是,展览首次聚齐了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作品。
“以前要看到这些传世画作,都要跑到北京、上海等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些国宝级作品。”如此高规格的展览让慕名而来的市民们惊艳不已。
有人特地从外地赶来杭州“打卡”,有人带着放大镜观赏画作细节,还有人多次来到现场,常看常新。
在总策展人余旭红看来,“李刘马夏”都与浙江、杭州渊源至深。他们的画作能“回”到杭州展出,是市民们的幸福,是几代学者的愿望,同时也是向中国古代绘画传统致敬。
为了满足展陈一级文物的要求,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还经历了两年的改造升级,达到了国际安证评估97分的评价。
地域广、数量多、有硬货,大手笔寻觅真迹的背后,是策展团队共同的诚意和追求。
“无需看懂,感受就好”
一场文化展览,就如同一个“社会美育大课堂”。它所面向的,不只是专业人士,更是社会大众。
去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在展览专用留言本,他们也用画和文字记录了自己的观展体会:“无需看懂,感受就好”“永恒不变的震撼、感动”……
“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现场。记者 董旭明 摄
在专业艺术和普通观众之间,文化展览建立起一座沟通、分享、理解的桥梁,让人们在参观时,不仅仅是看懂作品,更能获得情感的触动和精神的满足。
“我们希望不仅是让专业人士关注,更希望能吸引广大群众,让来看展览的人都能感受宋画中的美学基因。”据“宋韵今辉”艺术特展的策展团队介绍,为了更直观地向公众呈现宋韵文化,展览还推出了一系列“美育工作坊”,既有面向专业人士的学术论坛,也有面向中小学生的“身边的艺术课堂”,同时还打造了名画品读系列,以多媒介的方式共享给全民。
处处有细节,俯仰见文章——这是观众漫步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展览时,最强烈的感受。
作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学术专题展,展览精选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历代山水题材绘画精品打样稿220余幅。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设色、形制、取材等常识,更呈现出山水相关图像中的耕织渔猎、商贾贸易、交通民俗等社会生活场景。
“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展览现场。记者 张熙锦 摄
上揽文人风韵,下探市井民生,又不乏古画科普。“我好像上了一节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课。”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教师frank在交流参观时发出感叹。
有鸿篇,亦有细节。为何这个特展有着教科书般的清晰层次和丰富内容?
“这是因为,它正是一堂搬进博物馆的艺术课。”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研究馆员、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外联部主任王一帆向记者解释道,展览正是基于浙江大学通识课程“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的教学内容,丰富、扩展而来。
如何把浩瀚庞大的书画体系,尽量完整地呈现出来?怎么让普通人看懂一个文化展?
整整一年时间,团队成员们绞尽脑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丰硕,相关图像数量多,那就在有限的展陈面积里让内容紧凑、再紧凑,用一张画说明一个问题,亮出一个视角。普通人看不懂,那就把展签写得详细、再详细。
一场艺术展,人人是学生。
“这些年,参观文化展、艺术展览的观众也更多元了,不仅有专家学者,还有学生、市民、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大家交流的过程非常有趣。”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公共志愿者王琛告诉记者,此前,从事设计教育的她并不了解古代绘画,但一次次的备稿与讲解,也让她在绘画知识中持续徜徉、学习。
“我们说‘出圈’‘破圈’,破的就是专业的圈。文化展览是面向全民大众的,不管什么年龄、什么职业,大家对艺术的感受是可以相通的。”对于近来浙江艺术展览的“破圈”,王琛也感同身受,“我身边的许多朋友,虽然不懂书画,现在也会买票看展,主要是感受文化的氛围,主打一种生活仪式感。”
看展也是看自己,在浙江的文化馆厅里,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们和艺术作品相遇,总能捡拾起一种与美对话的幸福,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造境让文物“活”起来
“爸爸你看,画里的老鹰朝我冲过来了!”在“问羽展”的“入画境”单元,11岁的阮羽晟带着3D眼镜惊喜地叫起来。
一只目光如炬、杀气腾腾的苍鹰,一只惊慌失措、大步如飞的雉鸡,被画家李迪封印在绢帛之中的《枫鹰雉鸡图》借助现代多媒体数字技术得以重新复活。
另一旁,观众们集聚在多屏拼接沉浸式投影《百花图》前,千年江南四季山野百花的微风、香薰和鸟鸣,仿佛让人置身于画内。在展览现场,观众还可以借助XR等视觉交互技术,窥见宋徽宗御花园的昔日模样。
透过VR眼镜再现的宋徽宗御花园。记者 张熙锦 摄
大型3D动画、沉浸式影院与XR扩展现实互动场景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文化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也使文化展览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真是不虚此行!”来自石家庄的李阿姨,此次和两位闺蜜结伴来浙江旅游,“她们俩喜欢看画,我就跟着来了,没想到现在技术先进了,古画也能这么生动有趣。”
随着技术的进步,展览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从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变为更加强调互动性和体验性。
“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是多元的,通过互动装置和沉浸式体验,赋予文物生命力,从而让观众全身心地感受艺术作品。”陈水华觉得,通过参与互动和体验艺术,即使不是专业出身的观众也可以好好享受和感受看展的过程。
多媒体作品动态再现《百花图》中的花卉、虫草与飞鸟。记者 徐彦 摄
为观众创新“造境”,让文物“活”起来,浙江在文化展览领域,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让大众能更直观、近距离感受历史之厚重。
在宁波美术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中,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最新科技,依托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和当代数字技术,通过视、听、触多感官交互装置,引领观者全方位、多维度体验中国绘画艺术与石窟寺古建筑等文化遗存的无穷魅力。
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等精美的石窟艺术通过3D打印复制,穿越时空,原比例呈现在观众眼前,令人震撼不已。
当博物馆邂逅数智化,“有看头”更有新体验。
步入浙江美术馆,巨大的展示墙上,800多件藏品以带状形式上下交错滚动,巧妙展现着艺术与数字的和谐共生。
在“绘见: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展览序厅,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陈晓皎团队制作的《西湖十景图AI再创作》作品,动态再现了西湖在不同季节、不同时代下的古风长卷。
在新技术、新载体、新媒体的加持下,沉落于往昔山水图像中的古典世界场景,重投于时间的光影之墙。
文化展览不是无生命之物,它面向的是历史,立足的是当代,指向的是未来,透过它,可以映射一座城市独特文化底蕴和文化创新成果。
有情、有趣、有感,不妨你也来浙江的文化展亲身体验一番。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