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今年春节民俗项目成为文旅增长点

破圈路上,古老民俗的变与不变

字体:
—2025—
02/06
07:00:47
2025-02-06 07:00:4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姜晓蓉 陆遥

  2月4日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场热闹非凡,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带来的板凳龙在此展演。总长达120余米的浦江板凳龙,首尾相连,蜿蜒盘旋,百余名舞龙队员舞动“龙身”,摆出各种造型,寓意团团圆圆、吉祥如意。 记者 周旭辉 潘秋亚 摄

  浙江在线2月6日讯(记者 姜晓蓉 陆遥)2025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浙江蛇年旅游迎来“开门好”。据统计,1月28日至2月4日,浙江省累计全域旅游人数3567.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下同)同比增长10.9%;全域旅游综合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11.8%。火热的春节,热闹的民俗游成为一大亮点,而与“非遗”相关的体验活动更受到年轻人青睐。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1月1日以来,“非遗”搜索量同比增长174%,“非遗体验”搜索量同比增长168%,“非遗手工”搜索量同比增长321%。春节期间浙江共举办非遗相关活动超过500场,其中乡村地区活动数量超过200场。参与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参与人群涵盖本地居民、游客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俗项目走进大家视野,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思考,它们为何受到追捧?又该如何“破圈”年轻市场?

  多元,各有各精彩

  2月2日晚,龙游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一场以“非遗过大年 龙舞龙游闹新春”为主题的活动在这里火热上演。金光闪闪的滚花龙腾跃而出,龙身随着震天的鼓点上下翻飞,不少游客一路紧跟硬头狮子走街串巷。“我从小就喜欢缠着爸爸带我看硬头狮子表演,现在轮到我带着女儿来看了。”游客戴女士认为,这种体验延续了她记忆中的“年味”。

  春节期间,全省推出10条“年俗非遗游”新春主题线路,组织点亮中国灯、赶个年味集、年画进万家等非遗活动,非遗滚灯、打铁花、飞天火壶、舞龙舞狮、庙会、灯会、皮影戏等非遗活动大放异彩。

  巨型鲲鹏灯组与千年古刹飞檐相映生辉,创意灯组在石城山麓蜿蜒成星河。这个春节,新昌县石城景区的传统花灯与潮流灯光秀完美融合,游客仿若穿越时空,领略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一幕,浓浓的年味让人心情愉悦。”不少当地居民表示。

  在宁波市海曙区南塘老街,奉化布龙、宁海耍牙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上演,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竹编等非遗文创集中展示,现场还设置了民俗体验展位,市民游客在这里写春联、制漆扇。

  历经岁月的洗礼,年俗活动逐渐丰富多元,不仅蕴含着吉祥喜庆的寓意,更在不同地域间展现出各具特色的风采。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库专家陈华文认为,浙江的非遗年俗活动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比如舞龙,杭嘉湖大多是布龙,浦江有板凳龙,乐清有首饰龙;此外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等农事祈福活动也各具特色。

  融合,古老也年轻

  如何让古老的民俗焕发新生?传统的民俗活动如何吸引更多游客?不少地方都在尝试,把传统民俗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呈现出民俗的年轻一面,走向更多年轻人。

  不久前,一场融合了传统春节文化与现代国风元素的文化盛宴——“平阳·顺溪 2025新春国风雅韵潮玩‘家’年华”在平阳县顺溪古镇上演。这场活动巧妙地将传统的舞龙舞狮、戏曲表演与现代的灯光秀、音乐派对相结合,为传统民俗注入新活力。

  东阳横店上元灯会则巧妙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再现繁华宋代市井图景。游客可以在这里“跨越时空”,打卡国风宋韵与影视文化相交融的上元灯会盛景,赏灯、观演,许下新年祝福。灯会上,孔明灯承载祈愿腾空而起,AR互动增添更多精彩瞬间,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碰一碰分享传递喜悦时刻。不少年轻游客感慨:“太会玩了!”

  诸暨的“梨园清梦——周子清戏剧人物画展”,将非遗与绘画艺术创新融合,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戏曲人物的神韵,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展现了非遗的多元表达,让人们在欣赏绘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

  这个春节,各种民俗活动也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岱山县东沙古渔镇的“游园纳福会”,不仅有渔嫂织网、渔家剪纸等传统非遗节目,还融入现代灯光秀和音乐表演。这些画面,同时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舟山的海洋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破圈,人间烟火气

  放眼全国,民俗文化体验已经成为全国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其中广东的英歌舞等非遗项目更是引发网友热议,吸引不少年轻人前往体验。

  “在这些民俗活动中,人间烟火气特别浓厚。”陈华文说,许多和春节相关的民俗,原本是家里或家族的活动,逐步变成了公共性和社会性的活动,让大家更能感受地方的独特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陈华文认为,年轻人之所以愿意走出家门感受年俗活动,因为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春节的魅力。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深入人心,大家对其意义和价值认识更深,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组织的活动也日益丰富,年轻人感受到了这种氛围。

  此外,年轻传承人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例如,00后陕西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汪氏皮影·确实牛皮”,通过短视频用皮影演绎迈克尔·杰克逊、擎天柱等现代元素,让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95后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用面塑还原宫崎骏动画、冰墩墩等流行文化符号,让年轻人感受到民俗的现代魅力。

  如果说民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生命力则在于接地气,在于传承创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非遗;传统民俗;春节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