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为何选中深夜里那碗温州馄饨

字体:
—2025—
02/10
13:52:49
2025-02-10 13:52:49 来源:潮新闻 共享联盟·温州中心 尤豆豆

  2月8日晚上,饭圈顶流《舌尖上的中国4》上新“洞天”篇。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温州馄饨担闪亮登场,“请求出战”。

  虽然只有短短4分多的时长,但足以唤起久违的食指大动。不知道有多少网友和笔者一样,想冲下楼寻一碗薄如蝉翼、肉馅粉嫩的温州馄饨。奈何身居高楼,已经好久没有听到那熟悉笃定、木鱼一般气定神闲的敲击声,只能望短视频“解馋”。

  温州馄饨担,是随叫随停、可遇不可求的本帮深夜食堂。

  哪怕在冬夜,温州食客也愿意为它走出家门,静候路边。

  就连陈晓卿也曾在雨夜中,为了这一碗温州馄饨等了半小时。

  温州馄饨,实乃妙物。对温州人来说,这小小的一碗点心还真有点“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一)

  温州馄饨声名远播。在宝岛台湾,不仅有温州街,更有温州大馄饨。华人戏剧家赖声川虽然从未到过温州,却早在台湾街头打卡过温州大馄饨。或许是因为乡愁的放大,在台湾,它被称为温州大馄饨。

  久居北京的安徽籍美食家陈晓卿认为,味觉习惯一旦形成,便如花岗岩一般顽固,不论你走到哪里也无法改变。

  同样迁居北京的温籍作家林斤澜对童年的馄饨同样念念不忘,曾撰文《馄饨民俗》。在文章的开篇,他便提到,西南有“抄手”,华南有“云吞”,名目怪异,实物可又全国普及,通称馄饨。但林斤澜格外钟情家乡的馄饨并如数家珍。

  要说我们温州馄饨,那可谓是独具辨识度。馄饨皮薄到透光,衬出肉馅粉嫩。温州长大的孩子常常讶异外地的馄饨皮竟和饺子皮的厚度无异,“那怎么是记忆中的馄饨呢”。

  林斤澜写道:(温州)本地土话形容“薄”,爱说和馄饨皮一样。形容馄饨皮呢,有“映灯光”三个字,这三个字够不够“啧啧”?不信请到馄饨摊上,看看那一个挨一个挤着的馄饨小姐,穿着半透明一层皮,映着红喷喷香喷喷一身肉。

  (二)

  别看这小小的馄饨皮,正蕴藏着美味的玄机。本地美食资深爱好者侯捍文在文章《包得馄饨味胜常》中详细描述了馄饨皮和肉馅的相遇结合:

  只见她(馄饨嫂)右手抓起一张馄饨皮摊在左手掌上,接着用竹签从盘里划来一点肉糜,往馄饨皮上由左向右顺手一抹,立马反方向往回一刮,然后左手的四个手指快速将馄饨皮往回一甩,再用右手把馄饨皮剩下的一个角往里一搭,最后用右手的大拇指轻轻一压,一只馄饨就包好了。最后这一压很关键,压轻了馄饨皮粘不牢固会煮散了,压重了粘得太紧会形成一个疙瘩。

  温州馄饨最终能在煮制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透明泡泡的奇妙效果,就离不开这超薄的馄饨皮和独特的包法。为了弄清温州馄饨汤清肉鲜的终极奥义,侯捍文特地求教了温州一家馄饨老店的老板。

  原来,温州馄饨“不是靠沸水烧熟的,一定要加锅盖把蒸汽‘逼’进去煮熟。”他在文中也详细记录了煮馄饨的精巧:

  先是把菠菜剪成段焯水后放碗里,加入盐汤、猪油和微量味精,大锅水沸后转中火,待锅里的水呈“微波荡漾”状态,粘肉的那面朝上挨个放入馄饨,迅速盖上锅盖,一分钟后启盖,一手持大漏勺拢住馄饨往大汤勺里㨤,连汤带馄饨起锅,慢慢斜倾入碗里。然后,将肉末舀到大汤勺里直接在大锅里烫,约七分熟略带粉色后起锅倒入碗里,再将虾米等配料一一摆上去,最后加入少许加饭酒,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馄饨就可以上桌了。蒸汽“逼”熟的馄饨匀润又饱满,现烫的“生烫肉”更鲜香,同时又能将肉的鲜味不断地渗透到大锅的汤里,这汤就越来越鲜了,汤清味鲜由此而来。

  (三)

  在短视频平台,深夜温州馄饨摊的普普通通的视频常常有着超高的点赞。一个小摊,烟火升腾,不疾不徐,食客围绕,那场景便格外治愈。无怪乎,有网友称温州馄饨为深夜街头的心灵慰藉。这随性恣意潇洒自如的馄饨担也是温州馄饨的特色之一。很大程度上,温州馄饨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赏心悦目、行云流水的“行为艺术”。

  林斤澜笑言:“如若馄饨一元一碗,参观馄饨担子并操作足值一角。”他写道:本地馄饨不但有摊,还有担。串街走巷,敲梆为号……一头一灶一锅,挂一竹梆……一头是多个不等的小抽屉,这一屉放(馄饨)皮,那一屉储存成品。各样汤头作料,各有一屉半屉之地……操作时节,一只手这房间那房间,一只手拉这抽屉关那抽屉,遂生魔术的魅力。

  幸运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林斤澜老先生笔下的馄饨担仍可以在温州老城区的巷弄里大致看到。老式热水壶,木制小抽屉,里面是码得整整齐齐“胖乎乎”的生馄饨,格外ins风。摊主们手法熟练,有条不紊,最后收官的生烫肉“标配”更是点睛之笔。

  别看小小的馄饨,繁琐操作的工序还不少,温州人的食不厌精可见一斑。在一些老店,温州馄饨店老板甚至连包肉馅的竹签都要亲手削,方便包馄饨时肉糜可以刮得单薄而均匀。

  温州馄饨只是一碗小吃,却代表温州跻身《舌尖上的中国》。简单利落的清汤鲜肉馄饨,却滋味醇厚绵长,令人久久回味。

  在这个满是科技与狠活,外卖随手可得,预制菜随处可见的当下,温州馄饨担就像消逝在时光深处的一道“逆行”背影,古法老派却温馨自由,它提醒我们用心的食物值得等待。或许这是人工智能AI永远无法取代的人间烟火气和匠心手艺活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美食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