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周末开始,杭州西湖区双浦镇小叔房村很热闹,每天下午到晚上,好戏连台。
因为村里的新春社戏正式开演了。村民出资请来了越剧团,每天两场演出,一直要唱到2月15日,吸引了住在附近的不少“戏迷”。
“社戏”是一种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民俗,曾在鲁迅的笔下出现过。每年正月,浙江的不少村子都会把戏班请到村里搭台唱戏,祈福来年的五谷丰登。
这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刻。
2月10日,记者来到小叔房村,记录这场“社戏”盛宴中的年味。
比过年还热闹
演出未开始,台下已坐满
演出的地点,在村委旁边的空地上,已搭起了戏台和大棚,台下摆满了座椅。
大棚外,还有小贩从外地赶来摆摊,卖的有新鲜草莓,有缙云烧饼,还有气球。
记者 杨云寒 摄
当天的第一场演出,下午1点正式开始。
但12点不到,已坐满了人。
演员未进场,台上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着30年前的古装剧,画面、服饰都很有年代感。
75岁的张大伯和几位老伙计从隔壁村赶来,早早地来抢位置。
他是一位老“戏迷”,得知2月7日小叔房村的“社戏”开演后,几乎一场都没落下。
“年轻时也来看过戏,到现在都好几十年了,蛮怀念的。”张大伯说。
本村的葛大伯也和记者回忆起小时候的盛况,“真的比过年还热闹,不光在自己村里看戏,大家还到处打听,只要听说别的村子搭了戏台,就拎着小板凳跑去凑热闹……”
记者 杨云寒 摄
胡大姐则带着4岁的小孙子来了。
小孙子抱着塑料板凳,专注地看着台上。
“今天是第一次过来。”胡大姐说,因为前几天天气比较冷,没带小孙子过来,今天天气比较好,吃过午饭带小孙子在附近散步,刚好看见就跑来看戏,“也算是带小孙子来感受一下,这种氛围蛮难得的。”
临近下午1点,观众越来越多,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年幼的孩子。有人遇上了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围坐在一起聊着天,来得晚的没有位置,只能站在后面,但依旧热情高涨。
一位大伯对记者说:“这是村里免费请乡亲们看戏,真的挺好的。”
下午1点,演出正式开始。
村民出资请乡亲看大戏
观众热情高涨,叫好声不断
当天的剧叫《珍珠衫》,改编自明代冯梦龙的短篇小说。
来演出的,是来自绍兴柯桥的绍兴南燕越剧团。这些天,全团30多人吃住都在村委隔壁的文化礼堂。
团长杨飞燕告诉记者,这是他们连续第二年正月里来小叔房村演出,每天演两场戏,下午一场,晚上一场,每场时长3小时,剧目都是由出资的村民定的。
虽然住宿条件蛮简陋,每天在礼堂里打地铺,但杨飞燕觉得很值得:“村子的环境很好,村民也很热情,越剧的氛围很浓厚。”
杨飞燕说,除了2月7日晚上那一场,因为降温风很大,来的人少了一点,其余每一场台下都是满员的,观众的热情很高涨,整场叫好声不断。“小叔房村是我们新春演出的第一站,在这里取得开门红,很有意义。”
记者 杨云寒 摄
台上,剧团的年轻演员们正演着悲欢离合;台下,73岁的葛国祥穿着红马甲,全程站在大棚外,神经紧绷,默默注视着台下黑压压一片的观众。
他是今年新春“社戏”的牵头人之一。
其实,葛国祥过去不怎么看戏——他退休前是村里的医生,因为忙于工作,基本走不开,这几十年里也没看过几场“社戏”,更谈不上是“戏迷”。
前些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村里恢复了新春“社戏”的传统,由村里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出资请大家看戏,回馈乡亲。其中有他在外做生意的儿子,所以退休的葛国祥每年都过来当“义工”,渐渐地成了“牵头人”。
作为牵头人,要操心的事情很多——演出前要维持秩序,演出后要打扫卫生,每天还要提前和剧团、村委对接,给村民做预告,同时还要准备茶水,给乡亲们做好后勤保障,可以说,这些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基本泡在戏台前,一天要站六七个小时。
他却觉得没什么:“只要乡亲们都能开开心心地看戏,我辛苦一点也没什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