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635家医疗机构、5.6万余名护理人员参与“互联网+护理服务”

网约护士火了,你会下单吗

字体:
—2025—
02/14
05:49:29
2025-02-14 05:49:29 来源:潮新闻 执笔 周林怡 李娇俨 林晓晖

据新华社

舟山护士上门为患者换药。 舟山市卫生健康委供图

  浙江在线2月14日讯(执笔 周林怡 李娇俨 林晓晖)冬末春初,乍暖还寒,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季节。老年人、术后康复人群、重症卧床患者、孕产妇等群体往往行动不便,往返医院还可能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缓解了他们的就医难——患者点点手机预约,执业护士就会带着药械上门,在患者家完成医疗护理服务,这一模式也被网友称作“网约护士”。

  浙江是全国最早一批纳入“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的省市之一。目前,全省共有635家医疗机构、5.6万余名护理人员参与,推出91项服务项目,2024年为58万余人次提供护理服务。

  现在,除了胃管、尿管、PICC导管等传统临床护理项目,“互联网+护理服务”里还出现了母婴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等服务。“护理”这一概念的外延正在拓宽。

  “网约护士”这一新职业是如何运转的?能给患者带来哪些便利?

  便捷 手机一点,服务上门

  去年,孕早期的杭州市民赵女士因治疗需要,要定期肌肉注射黄体酮,来回医院奔波却又与卧床休息的医嘱矛盾,这让她一度苦恼。

  “了解到‘浙里护理’小程序可以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我果断下单了。”赵女士说,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护士很快按照预约时间上门,还会细心叮嘱饮食、卫生等事项。更令她感动的是,当提出要在早上8时前进行护理时,接单护士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心里一下就踏实了,也认定了对方”。

  “网约护士”的服务有多贴心便捷?

  对患者而言,只需在“浙里办”APP打开“浙里护理”小程序,点击“上门护理”按钮,就能选择各类上门护理服务,涵盖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母婴护理、静疗护理、伤口造口等十余类,每个类别包含多个项目,基本涵盖日常护理需求。

  接单流程也并不复杂。宁波市护理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宁大一院”)护理部主任徐琴鸿介绍,“浙里护理”平台会自动派单,客服也会保障接单时效性,如果患者下单时间比较紧急却没有护士接单,客服会联系医院的管理人员,进行全院调配,满足患者需求。

  “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的价格目前是根据市场需求定价,采取备案制。目前大部分地方上门护理服务项目需要自费。为减轻患者负担,浙江部分地区探索创新做法,比如台州将居家护理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宁波将PICC置管护理、导尿管护理和鼻胃护理项目纳入医保。

  “护士通常是‘三班倒’,我们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来接单。”宁大一院月湖院区的注射室护士邵洁琼说,她已经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近3年,共计接单量近500单。她所在的宁大一院也是浙江首家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体医院,近5年服务患者超过19000人次,居全省首位。

  但是,“送健康”可不像送外卖,只需要点对点送到即可。对于护士来说,出去接一趟单,不仅要占用休息时间、按照严格流程提供服务,上门前要进行各种准备工作、服务结束后还要负责回收医疗废物……

  “尽管会占用休息日,但只要感受到被患者需要和肯定,就能坚持下去做这件事。”浙江省台州医院护士长钱卫央说,不少熟悉她的老年患者,会指定她上门,冬天还会提前准备好桂圆茶迎接;邵洁琼还收到过患者家属专程送来的锦旗,写着“微笑亲切 热情服务 主动关爱 胜似亲人”。

  往往一次短暂的接触,却能引发深刻的回响。许多这样的瞬间,贯穿在“网约护士”们的工作中。对很多居家患者来说,护士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提供治疗,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抚平疾病来临时的慌乱与无助。

  联动 服务可及山区海岛

  随着线上护理服务的普及,迎面而来的则是需求和资源是否匹配的问题。

  “居家护理服务的‘可持续’是关键,我们要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满足最大的服务需求。”台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台州市康复医院副院长毕东军告诉记者,尤其是三级医院,门急诊压力大,护士下班后的空余时间有限,远距离的服务地点还会加大交通成本。

  再加上不少患者倾向于选择自己最信任的医院,而不是考虑距离。患者家在市区尚可接受,如果在偏远的山区、海岛,怎样才能合理调动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护士资源?

  上门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有天然的优势。压力在基层,破题也在基层。台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陈福海介绍,2016年开始,台州市率先在全省探索“互联网+居家护理”的“三级联动”模式——将市内9个县市区按照人口比例和医疗资源分成9个网格,每个网格内有一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和数家卫生院,以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模式,就近原则分配患者。

  服务半径在慢慢缩短,延伸至家门口的护理意味着更高的服务可及度,也激活了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

  记者在台州市各区域上门居家护理服务量统计图上看到,基层提供服务的占比在逐年升高。比如,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白水洋分院去年一年“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量高达898次。

  “在小小的白水洋,总共有13个上门护理团队,其中包括医生、护士和药房人员。”白水洋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朱哲秀说,辖区内65岁以上老人约有1.5万,其中包括大量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有大量的上门护理需求。

  记者跟随家庭医生团队来到一户位于上山根村的患者家庭。从卫生院出发,只需步行十余分钟,如果护士从市区赶来,则需要将近1个小时。

  患者陈奶奶因摔倒骨折,现在只能卧床,日常需要借助导尿管。她的女儿高女士告诉记者,早年母亲伤口换药,都要全家人陪护乘坐救护车前往台州医院,一趟需要300多元的车费,老人家还要承受舟车劳顿。“现在手机上点点,医生护士就按时来了,解决了我们一家人的大难题。”

  随着多级联动模式的推广,现在,一根网线,甚至能把省级医院的居家护理服务送到偏远山区海岛的居民家中。在舟山,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浙大二院岱山分院)的护士上门护理时若遇到困难,可借助浙大二院“互联网+护理”四级(省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和家庭)联动平台,联系专家远程协作指导,保障护理服务质量。

  愿景 提供精细连续全周期生命照护

  未来,“网约护士”会走向何方?

  渐入老龄化社会,更大量的居家护理需求涌现,同时人们的健康观念开始转变,“护理”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拓宽,内容趋向细分——不仅提供治疗,也关注康复,更是一种精细的、连续的、全周期的生命照护。

  针对这一趋势,全省多地开始运用“家庭建床”模式推进居家护理服务,要求更全面的护理服务,相应的,上门护理项目也在扩充。

  目前,台州市已在开展居家营养、康复和中医等专科护士培养计划。比如居家营养专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护理的基础技能,还要完成一系列培训项目,包括居家鼻饲喂养操作、吞咽障碍评估与摄食训练、居家营养监测方法等,考核认证后发放合格证书。“不过,目前营养、中医等领域的护理人才仍然比较匮乏,而且,增加新的护理项目,还需要配套更细节、更完善的服务规范。”毕东军坦言。

  服务触角正不断延伸至各个角落。比如地理环境特殊的舟山,海岛交通不便,且老龄化程度高,对上门护理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互联网+护理服务”已能覆盖全市各县区,无盲点辐射至所有海岛乡镇。去年,舟山还新增安宁疗护项目3项、专科护理(母婴)项目5项、专科护理(中医)项目7项等,关注“一老一小”需求。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囤健康”,由此催生了日益增长和细分的健康需求。比如,去年宁大一院为一家企业的年轻人开展了“三伏贴”治疗;为产妇新增了产后康复、新生儿居家护理指导等创新服务。

  “去年,宁波市民下单量比较高的项目里,有一项是针对儿童的雾化吸入服务,共有7500多单。”徐琴鸿说,现在许多家庭精细化育儿,患儿在家进行雾化治疗、避免院内交叉感染,能让家长更放心。

  为了让患者更放心地享受便捷、专业的护理服务,除了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不少医院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宁大一院的护理部成立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质控小组,对护士的服务质量进行质控检查;在台州,如果基层护士没有把握,可以联系医共体单位的上级医院的护士共同开展,上级医院还可以通过线上会诊实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刚需增加,人们对上门护理的价值认知提升,一个新领域正在徐徐展开。护士敲响家门,带来专业、健康和安慰,稳稳接住人生里的一个个脆弱时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护理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