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剧社是浙江在线特别推出的一档新闻漫谈节目,主要分享采编一线背后的生动细节和别样故事,从而拓展一个新闻报道里听不到的“番外篇”。在快节奏的新闻报道和现代生活中,这个慢信息档口,等待着与你一起悠然谈世界。
最近,我们在推进公益活动《共同富裕|民间期待征集计划》时,有许多山区26县的群众表示自己家里有农产品,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搭上电商直播的快车。所以本期节目我们带上这个期待,来聊一聊怎样才能把山区26县的农特产品通过线上带货的形式更好地售卖出去。
“希望求证衢州航埠、石梁一带椪柑做的陈皮与新会陈皮的优劣对比。”最近,在浙江在线发起的公益活动《共同富裕民间期待征集计划》中,来自衢州市柯城区的李锦珠女士提出,自家种植了不少椪柑,因为销路问题,部分滞销的椪柑被家里拿来制作陈皮,但她和家人心里一直心存疑问:当地的椪柑适合用来做陈皮吗?在家制作陈皮是否有标准化的生产程序?相比于盛名在外的新会陈皮,如何辨别当地陈皮的优劣?带着她的问题,我们邀请了一位业内专家,请他来帮忙答疑解惑。
“外出打工多年,想回家发展,但是又不知从何开始,听周围朋友说中药材种植有前景,想系统了解相关的信息。”最近,在浙江在线发起的公益活动《共同富裕民间期待征集计划》中,来自丽水松阳的陈登辉发来一条关于返乡创业的期待。种植中药材有前景么?种什么?怎么种?怎样降低风险?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邀请到了一位行业大咖,听听他的实操建议!
“比较出名的女网红在我们小区就有十几个”“虽然有比较多批判,但网红也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做平台的人有一些理想才能坚持做一些长久的事情”“希望有理想的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前段时间,#杭州一小区网红裸背拍照宝妈担心带坏孩子#登上了热搜第一,引起了极大的网络探讨。本期节目,我们一起来聊聊“网红”。
“我的心永远属于大小莲花,拜托,会开花的场馆真的很酷好么”“电竞馆有很多年轻人想打卡的元素”“看攀岩比赛时,还能一边看周边的自然风光”……最近,杭州亚运和亚残运涉及的56个竞赛场馆陆续建设完成,记者抢先观摩部分场馆后,分分钟开启battle。本期节目,我们一起来唠唠那些超酷的亚运、亚残运场馆!
“那个时候也说疫情过去了我们要不就结婚吧”“有一天晚上梦到了我在江浙读书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生活很快乐,人不可能没有遗憾,但不能遗憾太多”……在疫情从这个世界诞生之后,我们有过遗憾,也有过别样的记忆,但度过了挑战,无论是个体还是这个社会,都在变得更好。本期节目,我们唠唠被疫情偷走的时光。
“志愿者面试竟然是个‘套娃’”“无人机表演那天我身后大家不停在感叹‘今天实在是太幸运啦’”“之后的推广活动中还有亚运竞赛项目‘卡巴迪’和老鹰捉小鸡的结合,真的特别好奇”……本期节目,是一期关于亚运会的漫谈。亚运志愿者选拔现场有哪些故事?观看亚运无人机表演时观众都是什么反应?亚运项目推广还有“老鹰捉小鸡”游戏?
“高指导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像这群女孩的父亲,很和蔼”“比如说王珊珊就是他国青时候的队员”“在翻阅他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他有一句话——倔强的坚持就是灵性的火苗”……第一期节目,我们去到了绿茵场,蹭了一顿女足姑娘的运动员餐(^.^)不不不,是去听女足姑娘、队医、教练和俱乐部经理们的故事啦,听完之后,由京京和雷雷唠给大家听~
【来自1958年的时光机:87岁老报人的“第二次生命”】“我是1958年进报社的,报社对我来讲很重要很重要。我的家乡是江苏宜兴,那个年代血吸虫病流行。我在读书的时候得病了,但治疗不彻底。进报社之后,旧病复发,在几年的时间里住了好几个医院、疗养院,最终把病治好了。你看我今年八十七,身体硬朗,当时如果没有报社,我是没有这个条件把病治好的。我原来读中文的,新闻基本上都是在报社学的,边干边学。我在农村部近十年,理论部近十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又到群众工作部工作了十多年,此后是在党群政法部,1997年我退休,这些年都靠报社培养。”
【来自1970s的时光机:几十年了 读报成为了我的习惯】“今年69岁,这个报纸经常看的,几十年了。因为我们工作的时候,当时单位就订了浙江日报。涉及民生内容、国家政策的这几版我们经常看。现在退休了,还是习惯性地看报,路过这的时候基本上相关的内容也都停下来看。”
【来自1979年的时光机:“花园”里的种树人】“我是1979年进浙报的,在总务科,后来叫行政处。应该说我们是见证了浙报的成长。我们进浙报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大杂院,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后来把围墙建起来,把大门造起来,通过整治把院貌整理得跟花园一样,记得当时很多树都是我们亲手种下去的。开始的时候最高也才两三层楼,之后的两幢大楼也是一代一代的浙报人建设起来的。我们其实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社会越来越好,祖国越来越好,报社越来越好。”
【来自1981年的时光机:在记忆里与40年前的报社重逢】“我是1981年9月27号来正式上班的,18岁多一点进报社,那时候叫夜编部的校对组。整个院子里,不光是安静,我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宁静,这是一种大家都不焦躁的状态。但是工作氛围是很认真严肃的,不能有丝毫懈怠。老同志对年轻人严格又热心,而且每一个人的状态看上去是有荣誉感的,也是被社会所认同的。那个时候年轻呀,精力真是充沛,快乐到什么程度呢?半夜下班后两三点钟了,骑个自行车,约两三个小伙伴到西湖边逛。那时西湖是黑漆漆的一片,也没有夜宵店,不吃东西就仅仅转一圈再回家。这些小小的细节呀,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渐渐融入了这么一个环境。”
【来自1986年的时光机:告别“铅与火” 初见计算机】 “我是浙江日报社印刷照排的,当时在夜编部里负责拼第四版的版面。第一次进报社的时候,感觉报社很漂亮,进大门有两块大大的草坪,中间是一幢很别致的楼房。当时就是这幢楼房,我觉得哎呀,好羡慕,一定要进这个单位。1986年我进了报社,当时培训了半年,那个时候我们还是排字,后来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大约1990年吧,电脑上来了。我们是第一批接触计算机的人,直接培训、直接上岗!当时计算机真的是很贵,总共加起来也才十台左右。对我来说,因为挺年轻,接受能力也强,使用电脑五笔打字也很快。记得一开始我们都是要比赛的呢,为了提升速度嘛。”
【来自1990年的时光机:愿当浙报人的健康后盾】“我是1990年进报社的,之后就来到了集团的医务室,在大院工作了30多年,主要为大家提供配药方面的服务。在报社有重大采访任务时,比如抗台、抗灾,我们会同步做好一些药物的配备,也是给记者在外采访提供我们能尽的一份力。一线记者在外跑很辛苦,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健康的后盾。”
【来自1998年的时光机:D座曾经出入过这些大咖】“我是报社里物业的一员,在报社里待了20多年。记得1998年我刚毕业,刚满20岁,在报社的招待所工作,也就是现在的D座。当时报社里邀请的许多采访对象或者活动嘉宾,有需要的时候就会住在这里,印象深刻的比如有华军武、白岩松等等。我们也是给他们做好贴心的服务保障,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20多年时间过得也很快,大院也有很多变化。看着A座大楼造起来,看着报社里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作为物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感到由衷的高兴。”
【来自2005年的时光机:在变化的年代里优质的内容永恒】“我是2005年到报社的,我们这批人当时招进来的时候是做传统的互联网网站,那时还几乎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概念。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开始做新闻论坛,就是当时的BBS,后来逐渐转向微博,当然从现在看这还是传统互联网的时代。后来微信、抖音的出现,让整个传统媒体转向了移动互联网的时期。我觉得虽然时间不断变化,传播形式不断发生变迁,但是对于内容的优质性和超前性的要求一直是没有改变的,内容永远是这个时代最稀缺又最重要的产品。”
【来自2018年的时光机:与更多年轻人相遇】“我是晓风的员工,是2018年调到这边来的,那会儿晓风书屋还在一楼橱窗边上。2019年我们迁到二楼来了,到二楼以后给员工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面积大了,相应的不管是图书、文创文具也丰富了很多。通过我在这边几年,我发现书店的读者中70后左右的那一波人好像慢慢淡出了书店,相应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涌上来了。对我个人来讲,其实我已经到了差不多退休的年纪,但是我更愿意在这个地方继续工作,就是因为我深刻地感觉到,我在这个地方工作,和大院里的人待在一起,我的思想上、认知上会保持一种现代性。”
【来自2021年的时光机:走过70多年风雨 她一直依旧充满活力】“我是去年进入报社的,到现在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里做过网页编辑,做过双微编辑,又在记者岗轮了大半年。报社这一年给我的感觉就是,虽然走过了70多年的风雨,从传统媒体一路走过来,她时刻还是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可能也是因为报社的年轻人也比较多吧。而这份工作给我的感觉就是,我在时刻迎接新的变化和挑战。记者是一项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随时面对着一些突发的事情的变化,那这些随时而来的挑战呢,也给我带来一些成就感和快乐。从一开始的忐忑、紧张到现在基本上可以从容应对,我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和大家一起在新闻这条路上走下去。”